明周刊副刊

【社區獵人】社區獵人林金水 南下北上 救針車

報導•高佩瑤 攝影•黃招勤、受訪者提供

你是否還有一架老針車?

Advertisement

掀開蓋,塵封的機件已不知如何操作,但閉上雙眼,

讓思緒飄回童年歲月,

媽媽總是在夜深人靜時腳踏着針車,

嗒嗒聲伴着孩子入夢鄉。

ADVERTISEMENT

久遠的時代早已流逝,童年的記憶也早就模糊,

但針車還在。於是,Uncle Lim啟動全馬救針車征程。

獵人林金水

林金水從小喜歡針車,14歲投入這行,一做就是四十餘年。

叫林金水,沒人認識,喊一聲Uncle Lim,大家都知道是那位修針車師傅。儘管名字普遍,但2020年行動管制令期間,他南下北上穿梭大街小巷,讓老針車敗部復活,Uncle Lim因此打響名堂。

從小在波德申長大,林金水讀完小學,14歲到一家腳車店當學徒,專賣腳踏車和針車。那時正是全馬工業化開花的七十年代,針車是家家必備的貼身物。林金水那時很忙,有時一天就送出四五架針車。

針車出貨前需要設定和調整,按林金水的說法:螺絲鬆的鎖緊,緊的調鬆,加油、裝好輪盤皮帶等等。這是縫紉機技師的工作,但林金水須自己搞定,由老闆的裁縫師女兒稍微指導後,便撐起所有裝機調機工作。也因為這個裝拆校鎖的過程,成就了他的無師自通,摸透機器的運作原理。

20歲左右,林金水自行創業,開始在波德申開店銷售及修理針車和腳踏車,也兼賣煤氣爐、電鋸等機具。九十年代起,廉價成衣普及,家庭縫紉需求銳減,加上針車笨重不易攜帶,送到店裡維修的針車也越來越少,林金水於2018年轉行,與朋友合作養蜂。

然而,養蜂業辛苦利薄,太太不忍林金水山中生活食不溫飽,於是請女兒協助開設Uncle Lim Repair Shop(安哥林針車維修店)臉書專頁。2020年,林金水開始接單,啟動全西馬跑透透提供登門修理針車服務的行動。

林金水:老針車買少見少,能救一架是一架。

老針車百歲不老

針車的歷史超過百年,

由銅合金及鑄鐵製造的機身和機架也無比耐用,

可惜沒有被好好照顧和保養,甚至傳承。林金水感嘆。

林金水的針車修理店坐落在森美蘭州波德申一條僻靜的甘榜阿拉伯舊路(Jalan Lama- Kg. Arab)旁。不出門修理的日常,小店朝九晚五敞開大門,但登門客不多,林金水硬朗的身影或專注玩弄着齒輪,或敲敲打打拆解着機件,忙着與老針車打交道。

“針車不容易壞,只要懂得保養,用它百年都不是問題。”林金水今年65歲,修理針車四十餘年,從懵懂無知到摸索出機械運作的心得:就是螺絲和鐵的關係。鐘錶如此,腳車如此,縫紉機更是如此。抓到核心原理,就能讓停擺的機器重新動起來。

縫紉機是十六世紀歐美工業革命下的偉大發明。過去慈母手中線,一針一線縫出全家大小的衣服,細工慢活也曠日廢時,還考驗縫手的耐心和技藝,縫紉機出現後,讓縫紉工作輕鬆快速變得可能。

縫紉就是針和線的“痴痴纏”,縫紉機則是用齒輪、踏板、輪盤等機件推動針和線縫合布料的組裝設計。長針一上一下,線條往前推進,各形各色的縫製品也閃亮誕生,縫紉機就像載着針線的戰車,車衣的嗒嗒聲傳遍街巷,針車在日常閒聊中也朗朗上口。

縫紉就是針與線“痴痴纏”這回事。

針車電動化以前,無論是手搖或腳踏,傳統針車都是由銅合金、鑄鐵及木板等原料所製造,構成針車機身、木製工作檯及鑄鐵機架、踏板及輪盤皮帶三大部分。其中,針車機身和機架的原料為銅合金及鑄鐵,工作檯為木材,拉動輪盤和齒輪的是皮帶。百餘年來皆是如此,沒有改變。

失去木檯等如失去價值

“鐵不容易壞,但會生鏽,只要生鏽就會癱瘓。”林金水笑說,所以針車最喜歡油,最忌水。定時為針車加油,是保養針車的關鍵,“有油潤滑,齒輪和機件的運作才會順暢。”除此,其他組件都能修和換,針車的壽命絕對可以延續到長長久久。

定時為針車加油,是保養的必修課。

老針車的花紋圖案精緻美麗,為針車添上典雅氣質。

雖在水災中浸泡過,但這檯針車依然完好無損,且設計獨特。

他店裡就收藏了一架針車,來自知知港,某次大水災淹至6尺,老針車完全浸泡在水裡,水退後針車佈滿泥濘,主人家細心清洗晾乾,及早添油後,針車至今仍完美無損。“實心木做的工作檯也沒有損壞。”最叫林金水愛不釋手的,是蜘蛛網狀雕花的機架,非常獨特精緻。

然而,傳統針車的價值,未必取決於針車機身,而是用木材製造的工作檯。“針車沒有了工作檯放置和支撐,就不能運作了。”可是比起堅硬的鐵,板很脆弱,或遭蟲蛀、不小心敲撞破損,或被水侵蝕等等。一架針車一旦失去了木檯,就不再完整,功能也會喪失,商業價值也就降低。

老針車的價值當然不止於此。“完整性還是最重要的。”他解釋,針車年齡、稀有性、配件完整,都會決定價值高低。

他指着一架靛藍色勝家腳踏式針車解釋,“這架針車的原裝顏色就是藍色,市面上常見的勝家針車是黑色的,藍色相當稀少,價值就會比較高。”針車序號是EJ043XXX,出產自英國蘇格蘭,根據勝家針車序號資料庫,043應是1953年製造,算算已有70歲年紀。可惜的是,木製工作檯已損毀,只剩機身,所以價值不高。

靛藍色針車少見,價值也高。

針車的木製工作檯非常脆弱,若能好好保護,針車價值也高。

罕見Merritt針車雕花典雅

林金水再搬出另一款他絕不出售的珍藏品,是勝家梅里特(Merritt)的古董腳踏式針車。“我這麼多年走遍西馬,修過超過千架針車,但Merritt針車不超過10架,非常稀有。”他記得是行動管制令初期,他到馬六甲一戶人家維修電動針車時,一看到這架針車就眼睛發亮,主人家已經無人懂得怎麼操作針車,就丟在一旁。“主人出價超過一千令吉,我覺得值得,就買下了。”

梅里特牌源自於勝家創辦人Isaac Merritt Singer的名字,除了勝家品牌外,勝家也另創梅里特品牌,創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有人說是勝家於印度生產的品牌,也有人說超過百年。而且,這架針車的所有組件及木製檯都保養得非常完整,機身的圖案和機架的雕花高貴典雅,展現老針車的風華絕代。

當電子針車出現,甚至進入縫紉數碼化年代,老針車的堅固耐用、精緻工藝更顯珍貴。“可惜啊,很多針車都被丟在儲藏室,被蟲咬,任由老鼠蟑螂做窩,或被雨水淋,生鏽破損。”

他能做的,能搶救一架是一架。

梅里特是勝家品牌之一,林金水修過千餘架針車,只見過不到10架。

針車的價值取決於年份、完整性等因素。

針車非常耐用,大部分零件都可以更換。

一部針車數代情

一架針車,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是兩代之間連結的親密橋樑。

林金水讓老針車敗部復活的同時,也努力教育,鼓勵年輕人使用,讓針車精神不死。

針車是世代情感連結的橋樑,林金水希望它能代代傳承。

2020年行動管制令期間,馬路上人車寂寥,林金水的白色普騰賽佳馳騁在南北大道、穿梭在馬來半島的鄉間小路上,逐戶為老針車把脈!

林金水波德申的針車修理店少有客人,他都駕着自己的普騰賽佳全馬跑透透。

疫情以來的三年餘,這雙手搶救了千餘架針車。

怡保這一戶,14歲的乾女兒每天往乾媽家串門子,一進門就坐在老針車踩呀踩,但針車的齒輪紋風不動。“乾女兒雖然不會車衣,但很喜歡針車,後來就在網上找到我。”Uncle Lim巧手一模,針車修好了,但考量傳統腳踏式針車操作不易,建議裝上電動馬達。小女兒興高彩烈,老針車也繼續它未完的使命。

小女孩喜歡針車,林金山裝上一個電動馬達,讓針車更容易操作。(圖片來源:林金水提供)

“腳踏針車是一門學問,掌握技巧才能讓針車順時針轉動,踏法稍微不對,針車逆時針倒後退,針斷、線斷,針車就停擺。”林金水覺得,傳承腳踏針車技法誠可貴,挫敗退縮價更高,他寧願抓着年輕人對針車感興趣的熱誠,“加個電動馬達,不必擔心會倒轉,年輕人學起來才會興致勃勃。”

林金水修理的,何止是針車,還有讓針車延續生命的使命。教導針車主人正確的使用技巧,一直是他修理服務以外,另一項附加服務。“傳統針車不容易壞。”他一再強調,往往是使用方法錯誤,才會讓針車動不了。

他舉例,“有位婆婆的針車壞了,是因為她習慣往前拉扯布料。”林金水建議老婆婆,壓腳拉起後,布料應該往後拉。“大部分人都習慣往前拉扯布料,與齒輪方向逆行,線無法順暢拉出,就會扯斷針,或卡線等等。”

林金水不希望針車主人修了又壞,壞了又修,都會在發現使用不當時給予一些指導,讓針車可以順暢運作好幾年。

修了千餘部家用針車,針車的問題不外乎斷針、斷線、跳針、車線不齊及上下不平均等等,都是使用不當所致。“方法掌握了,針車非常耐用。”比如教主人經常為機件加油,針車速度與間距的設定規則等等。

林金水說,針車的問題不外乎跳針、斷線、斷針,都是使用失當所致。

曾是珍貴的嫁妝

他也總在言談間表達跨代傳承針車的精神。行走大街小巷,他對很多針車精神沒有代代沿續感到遺憾。“以前針車是珍貴的嫁妝,顯示的是娘家或夫家的社會地位。”他記得,七八十年代的針車不便宜,一架中國蝴蝶牌針車要價四五百令吉,勝家針車就更貴,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針車可是昂貴的嫁妝。

再往深裡探,擁有針車,象徵着女性自主和自由的解放。早於1906年勝家登陸馬來亞,昂貴的針車是上流階級的玩意兒,獨立後勝家針車是經濟稍好家庭女兒的嫁妝,七十年代紡織業與成衣業起飛,女性原本只能躲在家裡縫縫補補的家庭手藝,有機會在經濟生產線上出頭。於是,是女孩的,都學縫紉,是媽媽的,在照顧家庭之餘的空檔,擺上一架針車,就可以接單回家車車車,掙一份自由的收入。一架針車象徵的不僅只是財力,也是尊嚴和經濟自主。

可是,這種精神,正隨着針車的實用性削弱,而逐漸消失。“會叫我修的,大部分都還在用着針車縫縫補補。”但更多情況是,婆婆媽媽遺留下的針車,因為年輕一代不懂得操作,或對針車不感興趣,而廢置一旁。

他覺得很可惜,“我常跟顧客說,你不了解針車沒關係,但一定要定時保養。”甚至,他會建議主人裝上電動馬達,讓針車的生命在容易操作下不斷延續。

針車可以是子孫連結婆婆媽媽那個時代的記憶和想念,一旦消失,連結也就斷裂。林金水常跟顧客說,當孩子或孫子對針車感到好奇,想要東碰碰西摸摸時,千萬別阻止他。“他願意摸,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觸摸產生好奇而發出疑問時,就埋下了一顆種子,針車以後就有人接手了。”

針車是上一代婆婆媽媽的嫁妝,修好了仍然可以為子孫縫縫補補。(圖片來源:林金水提供)

費時一甲子 初代實用縫紉機誕生

縫紉機的發明,不僅止是加快縫紉的工作速度和增加縫製品的產量,它更是成衣製造業的催生器,以及女性走出家庭獲得經濟自由的媒介,掀開性別平等的序幕。

全球第一架縫紉機誕生於1790年,英國人聖恩(Thomas Saint)發明了手搖式皮革縫紉機,但實用性不足。1830年法國人帝蒙尼爾(Barthelemy Thimonnier)發明第一架可以大量生產的縫紉機,但以失敗告終。15年後美國人豪伊(Elias Howe)發明第一代有實用價值的手搖式縫紉機,卻無法普及化,直至1851年勝家(Isaac Merritt Singer)發明第一架實用型鎖式線跡手搖式縫紉機,透過分期付款的行銷策略,縫紉機才逐漸走入家家戶戶。

早在1906年,勝家公司便在馬來亞開設美國勝家公司馬來亞分店,惟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貧苦老百姓三餐不繼,縫紉並非當前需求,直至獨立後重建家園,日子逐漸走向正軌,嬰兒潮刺激縫紉需求,縫紉機是家庭婦女的貼身物,或為家人孩子縫補衣物,或幫鄰里街坊裁製服裝,甚至為小型公司縫製制服來幫補家用。

七十年代起國家推動現代化發展,紡織業與成衣製造業成為拉動工業化的龍頭產業之一,帶動家庭車衣女工行業,縫紉機需求也急速飆升。然而步入九十年代,隨着紡織與成衣業的全球化發展,來自中國等地的廉價成衣逐漸取代本地縫紉業。過去每個女性都會縫縫補補的景象,也在進口成衣排山倒海壓境下消失。

夠吃夠用就好 夫妻倆邊修邊玩

林金水喜歡針車,童年時看到針車可以將兩片毫無關連的布黏合在一起,讓他嘖嘖稱奇,也激起他探索針車機器運作奧秘的興趣。今天的林金水,只要拍張照片給他,他都能找到解決方法,登門修理針車。

他自己也買賣及收藏二手針車。在修理針車的過程中,常會在無意之中發現珍寶。“很多人家叫我修的是一架針車,家裡卻擺放另一架舊針車,只要是能用的、有收藏價值的,或壞損後機件仍可用的,我都會收。”

拆除下來的零件仍可使用。

林金水收回來的針車中,壞損的可以“劏車”。

一輛普騰走天涯,載着太太,邊修邊玩,最高峰時期,他到怡保三四天,修了整整40架針車。“我和太太抱着玩樂的心態,無論距離長短,每架針車一律收85令吉的修理費,零件更換另計,我們只要夠吃夠用就好。”

雪隆以北、馬六甲以南需要住宿的地區,他累積了一定數量後便啟程出發。每到一個地方,就是一個新的旅程,兩人吃喝玩樂,比退休生活還要快活自在。

林金水帶着太太一起全馬登門修針車,邊修邊玩,日子逍遙。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