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矜矜樂道】土法煉鋼

有很多文字工作者在放工後都不寫了,就好像一個廚師回家後都不會進廚房一樣。但是,我白天寫,晚上也寫。因為,白天寫的是工作上需要的,晚上寫的是我想表達的。

不知不覺,我接下《光明日報》的專欄已經超過一年了。去年年頭,以前的上司李英華撥了一通電話給我,問我要不要在《光明日報》寫專欄,每周一篇。每個星期要生產一篇稿,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

Advertisement

寫專欄跟寫臉書不一樣。在臉書可以暢所欲言,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沒有題材和字數的限制。有時候,我會講廢話、發一些牢騷、記錄一下心情,不想寫的時候就不寫。然而,專欄是刊登在報章上的,需要言之有物,還得在特定的字數內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而且,每個星期都有截稿日,需要準時交稿,即使沒有靈感也得硬擠。可以連續寫超過一年,我也有點佩服自己。不過,李英華、曾子曰這些前輩們,也是日復一日不停地在寫,而且一寫就寫了好多年,不是嗎?

回望自己寫作的路,雖然不及前輩們般長,但也走了一段不短的路。2006年,我進入了一家旅遊雜誌工作,這是我第一份文字工作。生物科技出身的我,沒有跟文字相關的大專證書,也沒有任何經驗,要進入媒體界很不容易。那時候,好不容易可以進入雜誌編輯部,我非常開心。後來,我也分別做過報館、女性雜誌、美食雜誌等等,在工作都是與文字為伍。

那個年代,部落格正在崛起。我在2006年開始寫部落格,起初是把我在旅遊雜誌的《編者的話》放進去,後來越寫越勤。有好幾年的時間,我是每天寫一篇,從不間斷。沒有人給我稿費,也不是要交功課,我只是純粹地記錄每天的心情。有很多文字工作者在放工後都不寫了,就好像一個廚師回家後都不會進廚房一樣。但是,我白天寫,晚上也寫。因為,白天寫的是工作上需要的,晚上寫的是我想表達的。

或許是經歷了那個每天寫一篇文章的年代,現在要每個星期寫一篇專欄,仿佛也不那麼難了。不管是一天一篇,又或者一周一篇,那是自律的表現。當初接下這個任務,為的不是稿費,而是想要通過這個管道磨練一下文筆。

ADVERTISEMENT

王獻之練字 寫完十八缸水

你們有聽過王獻之練字的故事嗎?王羲之是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書法上也蠻有天賦,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學書法。寫着寫着,覺得自己的字寫得很不錯了,於是就去跟媽媽說:“我只要再寫個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他又問:“五年總行了吧?”她還是繼續搖頭。

王獻之心急了,他說:“那還要多久的時間嘛?”不料,後面傳來一把聲音:“你把院子里這十八缸水都拿來磨墨寫完,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原來,父親不知何時站在他身後了。

王獻之有點不服,但什麼都沒說,回去練了五年,再拿着一疊書法給爸爸看。王羲之在其中一個“大”字的下面,加了一點,變成了“太”字,並叫他拿去給媽媽看。沒想到,媽媽竟然說:“你寫了三缸水,只有這個‘太’字下面的那一點寫得像你父親。”從那天起,王獻之不再自大,而是踏踏實實地練字,把十八缸水都寫完,最終和父親一樣,成為了傑出的書法家。

凡事都沒有捷徑,也沒有不勞而獲。想在某個領域站穩陣腳,就需要花功夫,花心思。時間花在哪里,成就就在那里。即使資質再差,只要好像郭靖練武功一樣,以土法煉鋼的方式不斷練習,一段時日之後,肯定會有所成就。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梁韻矜)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