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濕地保育上】提供重要生態保養 地球之腎影響社經發展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 圖片:受訪者提供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特殊的存在,濕地對當地的環境而言,最直接的功能在於維護生態如防洪及淨水等。濕地有各種類型,有陸地上的沼澤、沼澤林、泥炭地;沿海的河口、河流流域、紅樹林;人造濕地的水稻田、鹽田、人造湖等。這些地區在不同的季節或時段可能會經歷乾燥和水澇交替。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在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上,做出了要於2040年維持並恢復我國50%的森林的目標,包括紅樹林和沼澤樹林在內,並放眼於2030年做到減少45%(相對於2005年水平)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是其中之一)。

濕地是公認的重要的自然儲碳生態系統,各個濕地保育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濕地分布在世界各地,與海洋、森林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濕地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淡水濕地和鹽水濕地。淡水濕地包括沼澤、沼澤林和泥炭地;鹽水濕地包括沿海濕地、河口和鹽沼。

ADVERTISEMENT

濕地國際(Wetlands International)組織馬來西亞分部高級技術主任楊慧湄(39歲)說,濕地的形成和存在受到降水、地形、植被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它們在地球上分佈廣泛,提供許多重要的生態系統保養,如生物多樣性維護、水資源過濾、氣候調節等。

馬來西亞擁有大約520萬公頃的濕地,其中紅樹林和沼澤樹林各佔63公頃和154萬公頃,約佔整體比重的42%,是濕地保育的重中之重。這些紅樹林及沼澤樹林大部分分佈在東馬區域。

地球最大天然過濾器

“在馬來西亞,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們對濕地的認識及理解不足,這並不只限於普羅大眾,也包括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

土地使用的變化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國大多數濕地都被轉用於農業、城市發展或其它用途。此外,非法砍伐、非法土地使用和過度捕撈對濕地生態系統也造成巨大威脅。當然,缺乏資金和專業人才來管理和進行保育工作也是問題之一。”楊慧湄皺着眉頭說。

濕地生態系統無論在社會、經濟方面,都帶來極大影響。許多人不知道濕地是地球最大的天然過濾器,它有優秀的淨化水質能力,所以有“地球之腎”美稱。它在水文調節上有助於防洪、維持淡水資源和地下水位,如此我國才能有足夠的水源供給。在國家經濟上,濕地能確保漁業、農業,還有旅遊及娛樂的可持續性發展。

“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夠更廣泛地提高群眾對濕地保育的意識,自覺地履行這個保育義務,如此一來才能有效監督未來濕地的發展。”楊慧湄樂見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濕地保育行動。

濕地是許多受保護動物甚至瀕臨絕種動物整休的棲息地。

常發生不法使用土地事件

“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在氣候變化對濕地的影響的適應性和提出緩解舉措還是比較緩慢的。目前,我國的國家適應計劃還在修訂當中,至於緩解舉措,我國只有針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災害如海平面上升、小型海嘯,有其緩解措施,當中包括增高海邊堤壩、修建防浪堤還有預警系統。”楊慧湄說。

根據國家物理規劃理事會(MPFN)提出的建議,聯邦及州政府應該將大部分的濕地包括紅樹林、沼澤樹林和淡水沼澤地,都納為環境敏感區域並避免在此區域進行任何不可持續發展及開發活動。

不過,還是有些不法使用土地事件不斷發生。“通常是在當地居民舉報後,政府執法人員才會阻止這些不法活動並提控相關人士。”楊慧湄說,監督和舉報不法行徑是當地居民應盡義務。

棣屬馬來西亞天然資源、環境及氣候變化部(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NRECC)的森林是由濕地保管部門負責濕地保護工作。

此外,基於我國憲法管制,州政府擁有天然資源和土地使用的最終自主權,所以州政府也肩負濕地保育的責任,大多權責都落在林業部門(Forestry Department)。

位於沙巴一帶的沼澤樹林。

先實地考研

再擬定恢復方案

國際濕地組織向來會從根本着手分析進而擬定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比如組織正在霹靂州曼絨縣的丹絨甲巴(Tanjung Kepah)進行着的紅樹林系統恢復項目,項目團隊會先做實地考研,在確定是強猛的海浪擊打和海岸被侵蝕是導致紅樹林退化的主因後,才擬定最適合的恢復方案。

“我們採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來設計淺海的防浪堤壩,重塑合適的紅樹林生長條件以達到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恢復。”

濕地生態保護工作和社會經濟發展是同等重要並且是相互依賴的。“須知,只有健康的濕地生態能夠源源不絕地供給天然資源並創造社會經濟條件,而濕地的長期保護也同時依賴着穩健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資金維持。”楊慧湄說。

楊慧湄(中)表示,社區的參與有助提升保育意識並傳遞修復知識。

成多樣性物種覓食整休地

濕地保育問題或多或少影響生態旅遊的推廣,比如:螢火蟲觀賞活動和着名的十八丁炭窯觀光,都靠着紅樹林保育計劃而得以推動。

濕地是許多受保護動物甚至瀕臨滅絕物種的棲息地,濕地是牠們覓食、賴以存活的補給站。缺少糧食或受人為破壞的濕地,難以留住海洋生物,繼而影響沿海居民的生計。

對季候鳥來說,沒了濕地會大大減低牠們的存活率,因為缺少了維持體力的食物和整休的地方。

在濕地覓食的白頭䴉鸛。

仰仗傳統知識

恢復濕地生態

對於濕地的監測和評估,倘若項目資金充足,楊慧湄與團隊會採用無人機檢測及收集實時測量,再以實時動態技術來分析這些數據,經過評估和分析後,再調整生態恢復的計劃。

“在國際濕地組織,我們秉承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建議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恢復濕地生態,這是近幾年來備受世界各國公認為最適當的生態恢復方法。”楊慧湄說,聯盟的提案其實非常仰仗本地傳統知識,因為恢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濕地退化程度、當地地貌環境、當地水動力知識、沉積還有生態學來擬定濕地的恢復計劃。”

大部分當地居民和漁民都擁有豐富的傳統知識,他們只是缺少了現代系統分析技能來實踐。

私營領域籌資

支持保育活動

公眾對於濕地保育項目持反對意見或不理解是常有的事,畢竟大部分人對不熟悉或不瞭解的事情常會諸多猜忌。信任、參與、技能成熟性、賦予權能以及自主權對於推動濕地保育項目至關重要。

“所以早期的社區參與還有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是其中一個關鍵事項,藉此降低公眾的反對或不理解。”楊慧湄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恢復生態的保育工作,目的就是為了提升保育意識並傳遞修復知識。“許多非政府組織會呼籲大學生踴躍參與濕地保育意識的宣傳活動,當中包括多物種濕地植物栽種以及線上知識共享。”

世界各國早已意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所以濕地保育和維護工作正逐漸促成私營領域進行籌資以支持地方到國家級的保育活動。我國許多私營領域都有能力提供資金於濕地保育,與此同時,私營領域還能減少其自身供應鏈內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