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華小教育適合全民

一位在野黨的國會議員在教育部長為部門進行總結報告時,打岔說了一句令舉國人民憤慨的話,她表示支持國小和淡小教導華語,因為她的孩子也就讀華小,但她認為多源流學校採用不同課程綱要和教學媒介語,例如科學是用華語和淡米爾語來教導,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卻用不同的語言,這讓她感到不安。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首先遭到教育部長的狠批,自然不在話下。

這位國會議員把孩子送進華小,卻又質疑華小教育,令人懷疑她的三觀是否出了問題?人們都很好奇她會發出這樣的言論,接下來她要如何面對她孩子的學校?是否就如一些網民說的,反正沒人強迫,不爽可讓孩子退學或轉校。

Advertisement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在野黨的立場,然而這樣的胡亂發言,不僅自曝其醜,也誠如教育部長所批駁的,這位國會議員對我國多源流教育的誤會竟然到了極其可怕的地步。

誤解多源流教育

從我懂事以來,就知道我國是一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在國家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之前,多源流教育早已形成,獨立建國後,多源流教育有國家憲法保障,這也為我國奠定了深厚的建國基礎。雖然各源流學校並存,教學語文不同,但是教學內容是一樣的,因此,各族人民生活在各自的社會圈子裡,大家還是可以彼此了解和互相尊重。

多少年來,在面對教育政策的衝擊之下,華社維護華文教育的決心並無稍微改變。姑且不論國際形勢的變遷,華社為了傳承華文教育,在維護華小教育方面,投注了非常多心血,一方面傳承華人文化,另一方面,也遵照國策,貫徹國民教育應有的理念,讓華小學生也跟其他族群的孩子一樣,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翁。

ADVERTISEMENT

隨着時代的前進,華小的教育績效受到非華裔家長的關注和肯定,對華社而言,這是一種價值肯定。如今國際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全世界的人包括我國的馬來人,都把眼光集中到中國,要和中國人合作和往來,若有相當程度的中華文化底蘊則更好,而我國的華小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的教育優勢。

華校績效獲認同

華小憑着華社的意志力,堅持以華語作為教學媒介語,加上中庸溫和的親善作風,受到非華裔家長的青睞,當然也包括上述那位在野黨的國會議員。

也許政治人物為了個人的政治議程,可以昧着良心說一套做一套,如果上述國會議員對華小教育有所質疑,那不是華小教學內容的問題,而是政治隱議程的問題而已。政治人物可以不要臉,自然會有其他有正義感的政治人物去教訓她,作為熱愛和平的馬來西亞各族人民,必須理解華小才是當前最適合全民的教育模式,華社亦與有榮焉。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