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文言文教學的意義

台灣一名中學語文老師發表批判台灣教育改革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震撼了台灣輿論界,也令許多台灣語文老師感同身受。

在我的手機其中一個群組裡,也有人在議論,但欣慰的是,作為留台人,大家都保持冷靜的態度,畢竟沒有比關心馬來西亞教育來得更重要。至於台灣的社會議題,反映了當地的客觀現象,未來台灣的任何動向,尤其在政治方面,難免會牽動海外華人世界的心,也是自然之事。

Advertisement

文言文乃思想精髓

對於那位台灣老師批判台灣教育部現行的“108課綱”,其中提到中學文言文的篇數刪減到只剩下15篇,而且所刪除的竟然都是經典名篇,其中包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直讓語文老師痛心不已!

我對台灣的其他社會議題了解不多,但對於語文教材,倒是非常留意。我在30幾年前負笈台灣師大攻讀國文學系(中文系),對文言文教學有所掌握,也發現當年在中學時期所讀過的文言文,所有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章,台灣同學也同樣讀過,尤其那些關於品德涵養、人格建立和生命覺知的經典文言文名篇。

我非常贊同這位台灣老師的觀點:國文(華文)教學最核心的意義,就是要從傳統精緻文化的學習中,建立文化主體性的覺知,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學習處理並跨越現實的挫折,拓寬生命的視野。回想過去從中學到大學時期所學習過的文言文,它們不僅僅是語文材料,也是文化教材,可見華文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教導如何掌握語文,更重要的是從文言文教學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所在。

ADVERTISEMENT

看到這名勇氣可嘉的台灣老師發表正義凜然的批判言論,我肅然起敬。然而,我更關心的是我國的中學文言文教學,絕對不能走向台灣那種發展模式,我們通過華文教學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決心必須貫徹下去,尤其作為我國華文教育運動核心部分的華文獨中,在處理華文課的文言文選編時,必須把文化主體性覺知、生命意義、面對人生挫折和開拓生命視野的哲思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語文不能只有工具價值

縱觀全球華人世界,文革之後的中國,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曾遭到破壞,台灣在兩蔣時期曾號稱中華傳統文化復興基地,如今已不在乎中華傳統文化盟主的地位了。在海外地區的華文教育,只有我國最完整,仍然沒有放棄民族文化記憶。

對現在的學生而言,文言文教學並不討好,但在獨中的華文教學中,它占據重要的地位。在華文課教學中,如果失去了文言文,就等於失去了靈魂,華文若只剩下工具語文的價值,那肯定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恥辱。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