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我們活得最像華人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雖然有人感慨會裹粽的華人家庭越來越少了,但是人們還是可以從市場上買到粽子。眾所周知,端午節是華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慶,通常家裡有供奉祖先者,都會在端午節這一天祭祖,也同時以粽子祭拜其他神明。這是我國華人傳統文化。

談到傳統民族文化,我國華社應該要感到自豪,很多中國和台灣地區的人士對我國華人還能保存完整中華文化感到訝異。其實這不是恭維我們,我國華社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好。

Advertisement

華教系統完備

還記得數年前去過中國西安參訪,團員們來到一家餐館前,大夥兒有說有笑。我們是獨中教職員,講的都是華語。突然有一位老漢出現在我面前,問我來自哪裡?他聽我們說話的口音,感覺不出是外國人。我說我們來自馬來西亞,他突然瞪大眼睛看着我,問我怎麼會說普通話?是在中國學習的嗎?

前陣子,我接待兩位來自泉州華僑大學的師長,他們正在進行有關我國華文教育的專題研究,來找我一談,希望我能夠給予意見。我把兩百年來我國華文教育發展歷程略述一番,並強調早在中國還在一窮二白的年代,我國華文教育從學前、初等、中等,到高等,早已形成完備的教育系統,這也難怪現今在網絡上經常看到一些中國人在抖音視頻中分享他們對我國華文教育成就的讚嘆。

大馬華人最像華人

ADVERTISEMENT

環顧整個東南亞,各國都有華人,然而我國華人能夠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促成國家多元文化之發展,並且還能呈現蓬勃的華人文化力量,這都有賴於華文教育在華社的普及。可喜的是我國華文教育還被國內非華裔族群重視,華小非華裔學生的人數比例也逐年攀升,儼然華小才是各族人民最理想的學校教育。

我國華人在這塊土地上成長,在特殊的歷史大環境之中,保留了完整的文化信仰,沒有在政治壓迫中被同化,反而在壓迫之中堅持自己的文化信仰和民俗生活方式,加上華社認識到華文教育是傳承文化中是最重要的載體,從捍衛到維護,我國華人才能在特殊的生存環境中,有別於東南亞其他國家華人的命運。我們把儒、釋、道的文化信仰完整保留下來,加上華文教育的影響作用,我國華人活得最像華人,這絕對不是虛言或溢美之詞。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