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歲月劉聲】中國會否感受希盟對華友好

身兼巫統及國陣主席的阿末扎希近日第一次以副首相身份應邀官訪中國,並將在北京出席大馬與中國建交50週年的紀念活動,此行不啻是意義重大。

不少國人尤其是巫統領袖和黨員此時此刻難免會慨嘆若是前首相納吉未因貪腐罪成入獄,他不知會否親赴北京與中國有關領導人共慶曾由其先父即大馬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所一手促成的馬中建交即將於本週五邁入第50個年頭。

Advertisement

納吉“缺席”531慶典

無可否認,大馬於1974年5月31日成為第一個反共的東南亞國家帶頭承認當時仍遭全球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列強孤立的紅色中國政權,更何況我國當時仍面對馬共武裝鬥爭的“威脅”,因此這對大馬乃至本區域而言,委實是歷史性事件,阿都拉薩也從此在歷史留名,而承繼其先父這份珍貴政治遺產的納吉拜相9年期間承先啟後地延續及促進馬中的友好與合作關係,尤其是他領導的國陣政權率先響應和積極參與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兩國也締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頓使馬中關係“大躍進”。

在某種意義上,促成馬中建交的國陣尤其是巫統在朝即使其反共本質從未改變,但它一直保持及延續大馬對華友好的政策,也意味宣稱已與中共建立“黨與黨”關係的巫統(巫統在納吉掌舵時其黨常年代表大會的開幕儀式皆曾邀請中共派代表觀禮)這麼多年來扮演着大馬對華友好的主導角色,如今作為團結政府主要成員的國陣尤其是巫統依然一定程度為促進加強馬中關係效力,這可從阿末扎希代表團結政府赴華出席馬中建交50週年紀念活動可見一斑。

相對地,希盟尤其是民主行動黨在野時,即使一度入主布城後似曾冷對馬中關係,甚至二度拜相的敦馬哈迪為了“去納吉化”而曾被指對中國抱持“不友善”態度,顯然不利於馬中友好和合作關係的發展。

ADVERTISEMENT

希盟上台衝擊馬中關係

記得仍在朝的納吉於2016年11月訪華後成功引入千多億令吉的總投資額,卻被仍在朝的土著團結黨領導人敦馬哈迪一再肆意妖魔化陸續湧入大馬的中國投資,敦馬甚至指控未來預料將有70萬名中國公民“落戶”大量中資涉及的柔佛碧桂園“森林城”發展計劃,並質疑他們一旦取得大馬國籍而可能在大馬的大選投票,從而狠批納吉引入中資為“喪權辱國”。

其實當年甫獲全面特赦而重新參政的安華也曾擔心一旦中資大量湧入大馬,頓使因不斷舉巨債而恐使大馬被“殖民化”。

直至希盟於2018年大選推翻納吉的國陣政權而上台後,第二次主政的敦馬隨即訓令聯邦政府重申檢討所有由中國在大馬進行的投資計劃及貸款,甚至在他甫訪華後就一口氣“腰斬”3項中資所涉及的大型基建項目,尤其是被視為中國所主導的“一帶一路”旗艦基建項目,即東海岸銜接鐵路(簡稱東鐵,ECRL),不過經過“縮短規模減低造價調整路線”,東鐵慶幸於2019年“復工”,而希盟內閣的某部長曾指控“東鐵”被質疑協助“一個大馬發展公司”(1MDB)償還巨債。

話說人民公正黨主導的團結政府上台後,首相安華曾於去年4月首訪中國,探討加強馬中的各領域互惠合作,尤其是經貿關係,並成功取得數千億令吉的潛在投資,而安華在過去幾個月雖一再表明擁有獨立自主外交的大馬不準備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選邊站,但他也不只一次為正變相面對美國單方面制裁甚至企圖圍堵的中國說句“公道話”,展示他及團結政府對華友好,不知中國領導人會否感受到希盟的“誠意”。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媒體人劉漢良)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