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視病情決定治療方案 通波仔搭橋擊退冠心病

文◆陳秋蕾  整理◆梁盈秀

高膽固醇、脂肪囤積、鈣化和抽煙是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發生主因。而治療方法有三,即服藥、服藥兼實施血管成形術或心臟繞道手術。

Advertisement

醫生會以幾個要素來擬定適合患者的方案,包括冠狀動脈阻塞點多寡、年齡、身體狀況及個人意願等,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吉隆坡訊)心臟是一個泵動血液供應的一個重要器官,也就是說,它可以將有氧血液泵送到全身,並將脫氧血液泵到肺部,補充氧氣,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多不勝數,在各心臟疾病中,冠狀動脈疾病,或稱冠心病,是眾人不會感到陌生的心血管疾病。

而前述提及的血液供應乃是通過心血管輪送,但有些人的血管內部發生病變,以致造成血液流通受阻,進而引發上面所說的冠狀動脈疾病。

心胸肺外科專科顧問
陳國明醫生
(Dr.John Chan Kok Meng)

ADVERTISEMENT

血管輕微變窄可服藥

心胸肺外科專科顧問陳國明醫生(Dr.John Chan Kok Meng)指出,血管病變的發生是因高膽固醇、脂肪團積和鈣化,使到原本正常的血管變得狹窄。如果變窄程度僅屬輕微,大多數病患在服食指定的藥物後,便可控制導致其變窄的風險因子,如膽固醇、血糖、血壓等。

病人可服用放鬆心臟脈動的藥物,讓血液能較順暢地流經心臟;或可服用稀釋血液的藥物,如此可減少血液在狹窄處凝結的幾率。

慶幸的是,大部分患者借由上述藥物的治療,成功控制病情。因為只要病情不嚴重,就可通過藥物控制病狀,再加上注意日常生活,即能防止其繼續惡化。

“不過,若服用了藥物依舊無效,

比如病人感到胸口疼痛或呼吸急促、困難,

那麼,此時就必須採用另一種治療方案,

即血管成形術,亦可稱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或心臟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CABG)。”

PCI就是俗稱的“通波仔”。術者通常會在手臂或腳的動脈上注射局部麻醉,接着把細小的導管置入動脈血管中。在X光的引導下,將這根導管推至心臟處,直達主動脈、左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並通過注射造影劑找出阻塞處,复把導管推至堵塞處。

一旦確認冠狀動脈堵塞的點,醫生即植入支架,被裹上塑料護套(氣球)的支架被壓縮至很小,當我們把鞘拉向後,支架就會張開,即可打開變窄的動脈。

新一代支架藥性更持久

一般上,嚴重鈣化的病患或多個冠狀動脈病變病變者最適合進行CABG,此手術可延長這類病患的壽命之餘,也讓他們享有最佳的生活品質。然而,有些病患年長或患有多種疾病,風險較高,所以醫生得先實施冠狀動脈旋磨術(Rotational Atherectomy,RA) ,即先鉆孔和打通覆蓋於血管壁的鈣質斑塊,再進行PCI。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使用的涂藥支架(drug coated stent)已提升至新一代,其藥性更持久有效。

他說,至於CABG,過程就比PCI複雜得多。在實施CABG時,我們在人體的其他部位,如胸壁、手臂或腿取出血管,將取出的血管與原來的血管連接後,复將另一端與心臟處縫合,即繞過了堵塞處。由於已繞開整個危險區域,所以即便日後出現新的病變也無礙,因為血液仍然可以到達終點。

既然都是心血管疾病,採用上述兩種的其中一種方式來做治療,是否皆可達到效果?陳國明坦言,這其實未必行得通。

醫生以其專業的判斷,依據各個因素,如病症、嚴重程度、年齡、身體狀況及個人意願等,來採取相應的醫療干預與方案,如此方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舉個例子,病人的病情不算嚴重,在步行時感覺胸口疼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穩定型冠心病,我們可從進一步的檢查中得知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來決定患者的治療方案,即藥物治療、PCI或CABG。”

“有些病患感到不適,心臟非常疼痛,當血管突然完全阻塞時,就會發生這情況。我們稱之為心臟病發作,醫治上面的病況,採用PCI是最理想的方案。

服藥後症狀持續進行PCI

他做進一步解釋說,在大多數心血管堵塞情況不甚嚴重者,服藥的預後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若在服藥後症狀仍舊持續,建議進行PCI。

對於堵塞發生於多個血管者,有些患者甚至是一根血管中就有多個點阻塞,實施CABG是可行的,因為這可讓病患活得長久,免受症狀折磨,只是對於年長者或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則會面對較高的風險。其實採用PCI未必不可,但這有可能會給其日後帶來問題,而需要更多的醫療干預。

其主要原因是在置入的支架前或後,有可能會產成新的疾病,同時醫生也不排除支架內部發生病變的可能性。當病人再次感到不適就必須動手術,此時就得再放入另一個支架。

從這類案例中,醫生發現對於情況較嚴重的病患,如果在其各個堵塞的心血管植入多個支架的話,這並不會帶來長期性的理想療效,其症狀也無法改善。

“如病患的心血管多處發生阻塞,或稱之為多血管病變(multi-vessel disease),以長遠的成效及日後面對的風險來看,我們一般上都不會建議PCI,而是選用CABG為宜。”

70歲以下建議進行CABG

人體的心血管就像是一條原本通往小鎮的高速公路,前段路被堵死,但醫生後來新建了一條可讓血液直達心臟的‘高速公路’。進行CABG治療的優勢就在於築造一條全新的供血通道,血液照樣可通行無阻,其療效也更持久。

確切地來說,醫生以兩方面來決定何者為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即血管阻塞點的多寡及其堵塞之處。PCI較適用於血管一或兩處堵塞的病患;面對多種血管堵塞的患者;堵塞處位於左冠狀動脈入口處施以CABG則較為恰當。

盡管如此,他表示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案。從長遠來看,採用CABG治療的效果較好,但如果以一名80餘歲的長者或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為例,CABG對他們來說風險太高,那麼選用PCI才是上策。

然而,對於70歲以下、身體健康的患者,或者身體健壯,身患多血管疾病的人群,他就建議進行CABG。

“做為醫生,當然盡力救治我的病人,但有時候要看病人本身的意願。所以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期望進行個性化的治療。”

術後復原期不同

CABG存活率比PCI高

根據2019年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名為《PCI與心臟手術之間的協同作用》(The Synergy between PCI with Taxus and Cardiac Surgery ,SYNTAX)試驗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與PCI相比,CABG的10年死亡率更低。

PCI屬微創手術兩天出院

另一項於2018年,刊登於《柳葉刀》醫學期刊,針對在進行CABG的糖尿病患者5年死亡率研究報告中,也同樣指出,與PCI相比,CABG有助降低死亡率;糖尿病患者與心臟功能低下者採用CABG治療,以長遠來看,其存活率比PCI高。

PCI與CABG兩者在術後的复原期有所不同,由於前者屬於一種微創型手術,手術後僅需留醫一至2天便可出院,返家休養數日即可重返生活軌道;CABG是開腔手術,病人通常至少得在醫院待上一週,休養一個月左右就可恢復如常。在此期間,切勿搬動或用力拉扯重物;若要達至完全康复狀態,則需時3個月。

兩種治療方案各有其優劣勢,惟值得一提的是,兩者的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風險幾率皆為1%,但這些醫療事故的發生非常罕見。

盡管兩種手術的醫療效果相當可觀,陳國明還是要勸請大家,仍需要照顧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控制攝取酒精飲料、戒煙、做運動等。此外,謹遵醫生指示,一定得準時服藥,控制三高問題,如此才能降低复發的機率。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