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手指刺痛難眠 腕管症候群 可致肌肉萎縮

文◆楊倩妮  整理◆梁盈秀

重複性勞損是指重複使用、長期壓迫或固定姿勢所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統的損傷,這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涵蓋多種症狀的症候群,例如頸部、肩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肌腱和神經受損,而引起不適、疼痛、無力或麻痺。

Advertisement

(吉隆坡訊)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又稱腕隧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重複性勞損(Repetitive Strain Injury,RSI)之一。最常發生於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練習演奏樂器的音樂家或球類運動員也是高風險群,肌腱炎“網球肘”也是其中一種的RSI。

病例增加且年輕化

骨科、手及顯微外科顧問
黃英盛醫生
(Dr Ng Eng Seng)

骨科、手及顯微外科顧問黃英盛醫生(Dr Ng Eng Seng)指出,RSI發生的原理主要與3點有關,即時間、姿勢和力道。使用時間過長,無間斷的重複動作,肌肉骨骼不能負荷這種重擔而造成勞損。

ADVERTISEMENT

其次,使用電腦的正確姿勢(見圖1)須腰背挺直、肩膀向後和雙腳緊貼在地,不應駝背或令脖子向前伸出。電腦的大小也有影響,當鍵盤越小,雙手在打字時會“很擠”,導致手腕處於不正確的姿勢。當鍵盤位置太高,手腕過度彎曲、上下擺動,除了影響手腕也會令肩頸肌肉處於緊繃狀態。

圖1

“至於力道不當則較少見,一些人打字時特別用力,不僅疲憊,也容易導致肌腱受傷。”

他表示,腕管症候群主要發生在需重複雙手動作的人身上。與10年前相比,病例有增加且年輕化跡象,以往一般發生在逾50歲的女性身上,如今則常見的是年輕白領族,甚至連小孩也曾因為此問題求診。無可否認的是,這種趨向年輕的現象與現代電子科技產品的使用息息相關。

“手掌腕骨(Carpal Bone)的8塊骨頭排列整齊、

固定,形成‘U’形‘溝渠’,

上面複蓋稱之為橫腕韌帶

(Flexor Retinaculum / 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

的‘溝渠蓋’,

形成一個有如小隧道的空間,

這稱為腕管(Carpal Tunnel)”(見圖2)。

在腕管內有9條控制手指活動的肌腱和1條正中神經(Median Nerve),

腕管空間僅20仙大小,

因此一切位置都是“剛剛好”的。

任何狀況促使正中神經的壓迫,

會使神經電導受阻,

而引起異常、麻痺或痛的症狀。

“簡單而言,腕管症候群的發病緣由有兩點:正中神經受壓(Compression)或牽引(Traction)。一般人在使用鍵盤時可能會將手腕壓在桌面,除了會直接影響神經電導的速度,長期下來則會造成神經的血供不足,促使神經組織結疤(Scarring),如同皮膚傷口愈合結疤。

由於結疤而使腕管內的肌腱沒有伸展的空間,繼而影響正中神經的電導。

3根半手指麻痺痛

他透露,長時間用手機,手指的腱帶會因為反複地屈伸、互相摩擦而導致發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正中神經無礙,但周遭的腱帶膜因發炎而腫脹,一樣會促使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壓迫。除了敲打鍵盤的上班族,機不離手的‘低頭族’也容易出現腕管症候群,尤其是在追劇或打遊戲時,手腕不自然的姿勢連續維持了數小時。因此,醫生會建議使用支架,將手機放在桌上,避免長期握在手中。

骨折後未適當治療造成骨頭畸形愈合(Malunion)而減小腕管的空間,以及手腕腕骨生水瘤(Cyst)都是比較少見可壓迫正中神經的原因。此外,懷孕和糖尿病也是腕管症候群的風險因子,前者易出現水腫情況,令腕管內的壓力變大,不過一般在分娩後2至3個月會好轉;而糖尿病患的高血糖會破壞神經及致使腕管內肌腱發炎。

由於正中神經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一半,這3根半手指的不適、麻痺和疼痛便是腕管症候群的典型症狀。起初這些症狀是間歇性發生的,常在早晨或夜間睡覺時感覺沈重而麻痺,或是長時間工作後手麻,但是在休息之後有所緩解。

“若不采取行動,病情可持續進展,症狀發作頻率會逐漸上升,持續地變得嚴重,亦可能感覺手腕無力。我曾見過患者因手指刺痛而夜不能寐,導致精神崩潰和憂鬱。腕管症候群到了後期,例如5年或10年後,甚至會造成拇指肌肉慢性萎縮。屆時患者會握力變差,手中物品經常會掉下來,而這是不可逆的後果。”

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腕管症候群的診斷主要靠臨床檢查,神經傳導檢查(Nerve Conduction Test)能夠確認神經訊號在通過手腕時的傳導速度,如有變慢或延遲,並且能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

不過,他也表示,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神經傳導檢查。舉例而言,若患者年逾50兼3根半手指麻痺,明確地指向是腕管症候群了,就無須進行這神經傳導檢查;若患者是年輕人,症狀並不十分典型,例如只有單一手指或由尺神經(Ulnar Nerve)支配的尾指麻痺,就建議通過檢查來確認病情,以避免治療錯誤。這是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即便症狀並不十分典型,醫生仍不能排除此可能性。

開溝渠蓋鬆解神經

15分鐘治腕管症候群

腕管症候群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或手術治療。

通過手術將“溝渠蓋”橫腕韌帶切開,松解受壓迫的正中神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黃英盛指出,這是一項簡單手術,可選擇局部或全身麻醉,手腕傷口長約3公分,耗時約15分鐘,患者當天即出院,屬於日間手術(Daycare Surgery)。

非手術治療緩解症狀

非手術治療主要是緩解症狀,例如根據情況口服止痛藥、安眠藥或抗憂鬱藥物。補充維生素B也有助於促進神經修複。另外,患者也可嘗試通過物理治療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例如佩戴護腕(Wrist Brace)限制手腕活動、減少用手時間或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工具。不過,這些方法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無論如何,是否動手術主要視症狀和嚴重性,醫生仍會尊重患者的意願,因為每個人痛覺閾值不同。如果症狀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或是經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中度或重度病情,一般比較建議動手術,因為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越早手術恢複得越快

此外,越早接受手術能夠讓神經恢複得越快,相較於輕微患者,嚴重患者的手麻感可能要等到數月後才消失殆盡。若是等到拇指肌肉萎縮才動手術,麻痺症狀仍可漸漸緩解,但是肌肉卻不會重生。

臨床上也有通過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腕管症候群的方法,但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類固醇主要是幫助消炎,因此僅對肌腱摩擦、發炎而壓迫正中神經的患者有效。

黃英盛不鼓勵采用此法,因為在手腕處注射類固醇存在肌腱斷裂的風險。“若造成肌腱斷裂,就需要手術接駁斷裂肌腱,術後手指的靈活度也不如從前了,因此不值得冒此風險。”

坐2小時起身走動

問1.如何避免如腕管症候群的RSI?

答1.維持正確的姿勢很重要,也可嘗試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電子工具,如分離式鍵盤或直立式滑鼠等。有些人會在打字時置放護腕墊,但是注意不要壓迫到正中神經,可以向上移一些,不要直接墊在手腕的腕管處。

至於在使用時長上,可能就需要與各自的雇主商量了。通常我們會建議不要連續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例如在使用電腦1小時後讓眼睛和手休息5至10分鐘,坐了2小時後就起身走動一會兒為佳。

不排除複發可能性

問2.動手術後腕管症候群會複發嗎?

答2.一般上,腕管松解手術(Carpal Tunnel Release,CTR)療效佳,也鮮少會複發。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未來複發的可能性,但也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才可能發生。

術後隔日正常用手

問3.術後多久可正常用手?

答3.術後隔日即可正常用手了,打字和日常生活使用是沒問題的,當然需要避免搬動重物。至於傷口大約需要2周痊愈,避免碰水。症狀如手麻或疼痛會逐漸緩解,可能會耗時數月,依其嚴重性。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