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睛一照護】帶患者上山下海紓緩情緒 虛擬實境運動治疼痛

(香港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不是電玩專利,近年也應用在醫療範疇。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正在研究運用虛擬技術,帶痛症患者“上山下海”,全方位擊退痛楚、紓緩情緒。

Advertisement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5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慢性痛症。慢性痛症難纏,令人身心不得安寧!除了藥物和物理治療,還有其他方法止痛嗎?

痛「正」能量計劃總監薛詠珊

改善患者情緒社交問題

“很多時候處理慢性痛症,只是針對生理上痛楚。”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家庭醫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薛詠珊舉例說,例如吃止痛藥、做物理治療;但痛症與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交狀況都互為影響,令處理痛症變得複雜。

ADVERTISEMENT

根據挪威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患者使用非處方止痛藥的分量,比沒有慢性疼痛人士多1倍,當中3%至5%同時使用處方止痛藥。

患者如長期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會影響止痛藥效果。因此,現時醫學界主張多方位治療,VR輔助是其中之一,“讓人覺得運動更加有趣,並改善患者的情緒、社交問題”。

走進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的VR體驗館,團隊以投影機打造出270°虛擬實境,配合音樂和聲效,讓人如置身現場。

海底做瑜伽

“今天我們來到沙灘做瑜伽。”瑜伽導師帶領痛症患者在海浪聲下做瑜伽。

“VR瑜伽的氣氛令人投入,感到寧靜,做完很舒服,對膝及背部痛有幫助。”參加者黃女士說。

另一參加者馮女士表示,“有VR的瑜伽班令人專注,整個人很放鬆,例如海灘有浪濤聲,令人投入其中,幫助我紓緩腰痛”。

VR(Virtual Reality,VR)遊戲早已為人熟悉,

相關技術亦已應用於醫療領域,如社交焦慮、認知障礙和中風復康治療等。

“近10年在醫學上運用VR的研究越來越多。

在痛症治療應用上,早期主要針對急性痛症,

例如燒傷傷者在洗傷口時戴上VR眼鏡,以分散注意力和減輕痛楚。”

近年多份醫學文獻指出,VR可減輕慢性痛症徵狀。

“本學院調查了包括1051名成人的系統綜述及薈萃分析,發現VR運動比傳統運動更有機會減低腰背及頸項痛楚,同時降低因痛症引起的運動恐懼”。

或感不適——戴上VR眼鏡,虛擬景象完全覆蓋視野,營造高度沉浸感,但部分人會出現頭暈、頭痛等身體不適。

洞穴式VR接受度較高

VR技術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頭戴式,透過眼鏡令虛擬景象完全覆蓋視野,營造高度沉浸感;另一類是洞穴式(Computer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CAVE),將虛擬影像投射在包圍空間的熒幕上,沉浸感較弱,但容許使用者與別人交流。

薛詠珊表示,起初團隊構思把手機放在VR眼鏡內,連接感應器做運動,但發現感應器昂貴,不是人人負擔得起。

增添趣味——VR技術助人隨時到訪不同地點,痛症患者可以登山耍太極(圖),為運動增添趣味,亦有助紓緩情緒。

另外,很多人不喜歡戴着VR眼鏡做運動,“尤其較年長病人,部分人戴了VR眼鏡看不到外面景物會感到害怕,又有人出現cybersickness(數碼動暈症),有頭痛、頭暈、想吐等徵狀。及後發現洞穴式VR同樣可創造沉浸式環境,而且使用者接受程度較高。”

該團隊在去年推動先導研究,以VR技術輔助太極和瑜伽訓練。

薛詠珊指出,兩項運動都是全身肌力訓練,“肌力不平衡很容易導致痛症,訓練肌力令關節保持在合適位置,減低勞損、磨蝕和發力時受傷的風險,亦對紓緩慢性痛症有幫助;加上太極和瑜伽都很注重放鬆,配合VR的大自然場景,放鬆效果更明顯。”

太極是很適合長者的運動,但公園人流多易分心,加上痛症或經濟因素,可能限制他們外遊的機會。“我們就用VR‘帶’他們去雪景、湖邊、石灘等平常未必去到的地方耍太極,讓他們感到好像去了旅行,又有同伴交流,有助建立社交關係。”

護士兼瑜伽導師莫家愉

沙灘做瑜伽感受大自然

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註冊護士兼瑜伽導師莫家愉表示,帶領VR瑜伽班時,會引導參加者投入虛擬環境,例如跟他們說“今天我們來到沙灘做瑜伽……望向身邊的沙和海,或上方天空,感受大自然”,再配以輕音樂或自然聲效,如海浪、鳥鳴、流水聲音,“瑜伽本身已是一個令人放鬆的運動,配合VR就更容易放鬆。”

薛詠珊說,在先導研究中,瑜伽和太極練習各招募了32人參加,“人數不多,但已看見趨勢,參加者在痛症嚴重程度和情緒,尤其是焦慮,都有改善。”

 

   針對痛處選擇 長者看手機App做運動

“冠病疫情後,很多人對電子產品的接受能力高了,有不少長者多用了手機應用程式。”

因此,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團隊開發慢性痛症復康運動手機應用程式“中大痛症”,讓患者隨時隨地接收相關資訊。

提供痛症貼士影片

薛詠珊說,App內提供痛症貼士,又能連接YouTube頻道,收看心理健康、營養師和中醫資訊等影片。她特別推介“自選運動”功能。“醫生常叫病人做運動,但應該做什麼運動?尤其痛症,應做針對的運動才最有效”。

App會根據使用者揀選的患處(上肢、下肢、頸部、腰部)、持續時間、表層或深層疼痛等,建議合適的運動影片,“大家就可以隨時跟着做”。

團隊最近亦開設Instagram帳戶,“希望接觸更多年輕人,鼓勵他們開始關注痛症”。痛症雖是長者常見健康問題,但預防勝於治療,無論老幼都應及早了解痛症知識。

文 \ 李欣敏    圖 \ 賴俊傑《明報》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