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晴一照護】 60歲兒顧90歲母 病痛煎熬壓力山大

照顧者擔起了照顧身邊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全年365日無休,當中不少更是以老護老、以老護殘。統計數據指出,逾半照顧者曾因照顧而感到精神壓力。

新聞不時出現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劇,反映他們的壓力大如山,亟待援手。「照顧˙照顧者」嘗試透過不同照顧者的故事,了解他們的需要。

Advertisement

(香港訊)子女照顧老邁雙親,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照顧路上種種困難,不少人默默挑起擔子,見一步走一步;直至父母風燭殘年,子女也步入高齡,照顧變得越來越吃力,日常生活好像陷入了死胡同。

專家提醒,不能待問題惡化才見招拆招,一開始就得有長遠計劃,家人有商有量,善用社區各種支援,才能在照顧路上得心應手。

個案:

老母多病變孤僻剛烈愛抱怨

ADVERTISEMENT

61歲的勤哥自小已是家庭照顧者,8歲起負責一家幾口伙食,視照顧家人為份內事。勤哥有年長2歲的姐姐及小4歲的弟弟,年幼時父母在旺角街市做流動小販賣魚和菜,家中洗衣煮飯等家務由勤哥包辦。“始終要有人做,買菜最重要是便宜,只要煮熟就行了。”

曾考慮請女傭幫忙照顧

父親早逝,家庭經濟拮据,大姐早已投身社會工作。當年17歲的勤哥在夜校半工讀至中六,做過機械學徒、踩腳車送煤氣、送貨和送貨司機等基層工作,長期搬運令骨骼變形,有肩周炎;他亦患上糖尿病,近10年病情惡化,加上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每日服逾10粒藥,停工多年靠微薄積蓄生活。

勤哥自2000年與母親同住,近年亦主力照顧年逾九旬的母親。母親雖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定期覆診,但行動自如。勤哥每天和母親喝茶和逛公園;弟弟阿壽偶爾駕車載母親到廟宇吃素。惟任職保安員的姐姐因工時長,探訪次數較少。

不過,近3年母親逐漸體弱,加上受腰背痛煎熬,雙腳無力。勤哥每天推輪椅送母親到酒樓和公園,先乘電梯落大廈1樓,扶母親步行10級樓梯到大街,再搬輪椅接載她。

儘管他認為母親性格挑剔,仍盡力遷就,例如她不愛坐輪椅上下巴士,他便推輪椅由旺角寓所步行至油麻地賽馬會診所,陪伴母親完成10多次皮膚療程。

從未想過尋求照顧支援

弟弟阿壽說,母親年輕時朋友多,退休後經常和街坊在家搓麻將,但邁入老年,多病纏身,加上好友一一離世,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剛烈,和兄長相處如“火星撞地球”,又常抱怨道:“哪裏都不能去,留下‘獻世(指丟人現眼)’。”

勤哥承認照顧有壓力,曾考慮聘請女傭幫忙照顧,他說:“媽媽嫌我照顧不夠周到,曾經提過請外傭,但好的工人難找,最終沒請,目前她自己仍可以沖涼。”

問及他日母親自理能力減退時,有何打算?勤哥不諱言未有想過。

“弟弟1個月來照顧阿媽2晚,我輕鬆一點。”勤哥難得“放假”,就會趁機到深圳找盲人按摩,紓緩肩部不適。

阿壽因為不諳廚藝,由他照顧媽媽的日子,三餐就以外賣為主,試過買來蒸肉餅飯,母親嫌飯硬,吞不下。他自認照顧技巧不及哥哥純熟,到處買不同食物給她試,始終都不合媽媽心意,有時吃了會嘔吐。兩兄弟見母親日漸消瘦,以為是老人常見的吞嚥困難,但從未想過尋求照顧技巧或專業支援。

吞嚥困難消瘦確診胃癌

勤哥說, 因為母親沒牙齒,平時煮豆腐、魚、爽口米粉給她,但近月兩兄弟都發覺她進食異常,嘔吐頻密了,“吞嚥不下,嘔吐,叫她看醫生,她不去,(社福機構)有飯不一定吃,有點固執。”

今年8月母親主動提出看私人醫生,確診胃癌,轉介到醫院。她臥病在床禁食,靠靜脈注射葡萄糖水補充營養,只有一次試吃幾匙粥水。

對於母親日後的照顧,兄弟徬徨失措,沒有任何計劃,說只能見步行步。

訪問當天,醫生將約見他們交代病情,兩人憂心忡忡。勤哥知悉母親患病後憂心煩躁,難以入眠,說先聽醫生治療安排再考慮,或需安排母親入住老人院,但估計母親不願意。記者送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製作的《照顧秘笈》,並建議他們聯絡醫院醫務社工求助。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長遠規劃

就像勤哥和阿壽兩兄弟,不少子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心盡力照顧年老的父母。

但當老人身體越來越差,由最初行動自如,起居生活能自理,至逐漸需要拐杖助行、輪椅出入,同時可能有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有認知障礙。

當照顧需求越來越高,不少家人只會想起安老院舍,但其實除了院舍,還有不少日間中心、上門服務,可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照顧者中心計劃經理馬凱茵

輪候院舍動輒須三四年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香港賽馬會照顧者中心計劃經理馬凱茵指出,當父母年事漸高,身心健康開始衰退,甚至出現長期病患,照顧者就應預早認識各類長者服務,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

以勤哥一家為例,當長輩身體衰退,受痛症困擾,甚至開始要依賴輔行工具,馬凱茵建議,可以到區內的長者鄰舍中心或長者地區中心接受評估,了解其所需照顧服務,包括家居服務如送膳、陪診或復康服務,亦可按需要申請及輪候日間護理中心和院舍等。中心會以個案形式一直跟進長者情況。

另外,若病人有長期病患,醫生確診一刻,亦可聯絡醫務社工尋找社區資源和輪候長期照顧服務。以勤哥媽媽患上癌症為例,不少機構專為癌症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如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等。當中有情緒輔導、同路人分享、中醫服務,甚至援助金及的士錢資助。

推出男照顧者小組服務

不少照顧者非常抗拒將父母送進院舍,但馬凱茵認為,有需要時就要放手交給專業人士照顧,子女仍可繼續提供心理關顧,減輕照顧壓力。

政府資助院舍大多數要輪候3、4年,家人可先申請,如長者不想太早入住安老院,有凍結機制,詳情可諮詢社工意見。

馬凱茵又提到,越來越多男士擔起照顧者角色,中心兩年前推出男照顧者小組服務,有年逾50的男士,因照顧患病的太太或母親而提早退休,亦有因照顧兄弟而放下工作。

不少男性照顧雖然有心,但因不懂家務,無從入手,顯得煩躁,“很想幫忙,但不懂如何幫忙,以前不用入廚,現在連煲飯也不懂,不知怎樣做,覺得自己‘無用’”。

老人身體越來越差,照顧需求越來越高,照顧者應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

情緒流露才能理性處事

直至今年8月底, 該中心護老者會員有1097人,男性約佔25%,當中過半數為子女,其次是配偶。馬凱茵指出,男士認為照顧家人是份內責任,不放心交給他人或安老院照顧,直至家人無法自理,例如體弱無力、無法沖涼、失禁才急急求助,想安排入住質素好的院舍,但因輪候需時而未能如願。

另外,男人不易分享感受,隱藏低落情緒,壓力無法宣泄,“有兒子知道媽媽患口腔癌後晴天霹靂,不敢在媽媽及姐妹前表露情緒,免她們擔心,但進入專業輔導室內即大哭起來。”

馬凱茵說,找對的人傾訴,讓情緒流露出來,才能理性處理事務。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