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晴一照護】 聆聽臨終病患心聲 安寧照顧人人可出力

文◆馮廣榮(安寧療護講師)

香港每年約逾6萬宗死亡個案,每個人在生命某個階段都可能成為臨終病患者的家屬,需要安寧服務的支援。

Advertisement

因此,我們都應該關注安寧照顧。今天,大眾對紓困治療開始有較多認識,然而,大家可以做些什麼來支持?

(香港訊)64歲的鳳雯患有多發性硬化症,身體機能漸漸衰退。早前在疫情下,由社工配對義工Maggie以電話慰問,談及生活興趣、家庭關係、病人適應,更講到預設照顧計劃,包括臨終前照顧意願及身後事安排等。

樂觀開朗的鳳雯說:“希望離開世界時簡簡單單,不要麻煩家人;我死後,可以把還有用的器官捐出去,之後將骨灰撒在大海就可以了!”

助辦生命贊禮圓夢

ADVERTISEMENT

義工Maggie也提到,“我有照顧外婆的經驗,當時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有機會時,我也很希望成為安寧服務義工,關愛他人。當接觸到鳳雯後,她很願意分享經歷,我們每次都談1小時以上,而我的角色主要是用心聆聽並記着,然後作一道橋樑,向社工轉達鳳雯的意願,例如簽署器官捐贈的意願。”

當疫情放緩,社工安排Maggie到鳳雯家探訪,落實相關預設照顧計劃。了解到鳳雯想舉行一場“生命贊禮”,Maggie分享:“我們一起在鳳雯家中尋找相片,聽她喜歡的歌,製成生命故事冊。過程當中,我也收穫很多。鳳雯開放的討論態度讓我十分欣賞,甚至覺得自己對生死的課題要認識更多,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她呢。”

後來,在社工和義工協作下,鳳雯於今年初舉行“生命贊禮”,邀請了家人朋友出席,外地親友也透過視像參加,場面溫馨而感人。鳳雯及Maggie早前在賽馬會安寧頌舉行的“真人圖書館故事分享”活動中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關懷身邊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在困苦中互相關懷不僅是醫護、政府的工作,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支持身邊病人照顧者

你我都是安寧服務的寶貴資源,可透過關心和支持身邊的病人和照顧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亦可以就安寧照顧相關政策發表意見,幫助改進安寧服務質素;又或加入安寧服務義工、團隊、捐贈資源,身體力行實踐“關懷友善社區”。

安寧服務義工是紓緩照顧團隊中重要一員,

他們以同輩身分聆聽病人的心聲和願望,

分享生活故事,

作簡單情緒支援、心理社交支援及帶領社交活動等。

他們更可以作為溝通橋樑,

將病人意願轉達給照顧團隊,

以回應病人的需要,提升生活質素。

義工經過培訓實習

要成為安寧服務義工,要多方面接收知識和技能,預備身心,才能好好提供服務。面對臨終病人是非常獨特的經驗,義工必須經過訓練、面試和實習,確保自我裝備足夠,才能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我們意識到,健康和生病、出生和死亡、關愛和失落等,每天都發生在社區當中。在危難和困苦時,社區互相關懷不僅是政府、醫療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關懷友善社區”不單能補充紓緩治療服務,更可推廣及促進全社區健康及互助意識。除了參與義工服務外,亦可在社群媒體、或與家人朋友交流中,推廣關懷友善的理念和文化,鼓勵更多人認識和關注,從而創造更和諧和互愛的社區環境。

世界安寧療護日 從關懷身邊人開始

“世界安寧療護日”是由世界安寧緩和醫療聯盟(The Worldwide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倡導,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的紀念日;今年定於10月14日,主題為“齊創關懷友善社區,共建安寧療護服務”( 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 Together for Palliative Care)。

政府、醫療團隊及相關團體可從關懷友善社區概念出發,重新定位安寧照顧,透過社區協作,鼓勵民眾、病人及家屬談論生命、疾病、悲傷、死亡等話題;為生命結局做好預設照顧計劃,也為安寧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更多關注;關懷社區是人人都要追求、都可以實踐的文化。

行動貼士:

◆靜下來想想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寫下自己的預設照顧計劃。

◆與你在乎的人(父母/朋友)聯繫,關心他的近況,送上問候與祝福。

◆留意社區安寧照顧中,病人和家屬的需要,並規劃行動協助,例如捐款或參與義工服務。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