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晴一照護】患心疾精神病風險增 孤寂成獨居長者健康殺手

盡管孤獨的定義為一種心理或社會現象,但從醫學角度來看,因孤獨而衍生出的健康問題極其嚴重,幾乎涵蓋心理及生理層面。

除了直接造成免疫力下滑及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之外,也包括憂鬱或焦慮症,甚至萌起輕生念頭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傷害。

Advertisement

(吉隆坡訊)在冠病疫情爆發前,大馬很多家長尤其是華裔家庭,為了孩子將來可出人頭地,都會讓孩子出國深造並落地生根,但父母似乎忘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當有一天老了病了才發現孩子不在身邊,於是前往就醫時,陪伴的是已一把年紀的兄弟姐妹,理由是孩子不在身邊。

心臟內科顧問
黃德威醫生
(Dr Wong Teck Wee)

遺憾父逝世未陪在身邊

心臟內科顧問黃德威醫生(Dr Wong Teck Wee)指出,疫情期間曾有一起悲劇,一名在國外擔任要職的孩子因父親病重而請假趕回來照顧,可是父親病情卻一直沒有起色,之後職務繁重的他已不容許再請假,於是他只好安排先回工作崗位,豈料才相隔一周就接到父親逝世噩耗,就因為無法陪伴父親走完最後一段路,所以他痛不欲生,一直無法原諒自己。

ADVERTISEMENT

以上所提及的事件相信只是疫情下冰山一角而已。他說,在逾3年的歲月下數不清的悲劇一次又一次發生在社會各角落,而要阻止悲劇上演就必須從根源下手,尤其是加強長者對健康的自我管理,以及做到“獨居卻不孤獨”,這樣才能避免悲劇再發生。

長者健康誰該負起最大責任呢?有人說是國家或社會,沒錯,國家或社會對長者健康有一定責任,但長者對自身健康認識、良好的社交加上有家人陪伴亦是關鍵所在。

我國公共衛生為每一位國民包括長者提供適當醫療,可是醫療只屬於一部分,但長者社交卻可為醫療爭取到急救的黃金時期。

“相比成年人,長者因身體機能的退化,當健康出現問題比如罹患肺炎或心血管疾病,他們所表現出的症狀是不明顯或截然不同,比如肺炎不發燒,或有心血管疾病只感覺氣喘等,因此,若這位長者社交正常,身邊朋友有望及時察覺,比如他看起來很疲倦,或者一直氣喘或胃口欠佳等,然後通知及早求醫,避免不必要的悲劇上演。”

居家檢測儀器每戶必備

在眾多病例中發現,當一名長者健康亮紅燈時,要辨別絕非易事,最大原因身體反應不再敏感,因此有必要使用一些簡單並可在家自我檢測的儀器,通過這些檢測數據可及時察覺問題大小以及是否要緊急送院等。

“自我檢測尤其重要,一來可以避免不必要送院(增加感染風險),二來可以了解自己健康指數處於哪個階段,相等於讓家成為小小醫院,這點對於獨居的長者非常重要。”

對於一般家庭包括獨居長者應自備哪些居家檢測儀器呢?

“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同種類檢測儀器,價格也屬於平民可負擔,建議每戶家庭須自備電子血壓計(blood pressure monitors)及血氧飽和儀(oximeters)。

至於有糖尿病的患者則須增加血糖測量儀(glucometer),其他諸如體溫計(thermometer)或體重秤等可視需要購買。”

在使用血壓計時除了要注意血壓指數,更要注意心跳次數,

即血壓計上脈搏指數(pulse),

假如一個長者在休息時脈搏指數為120至130次,

而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只有70至80,

這是必須緊急送院的情況,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值得注意的是,年紀越大血管硬化程度也增加,

此時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已不是最准確的指標,

反而是收縮壓及心跳才是關鍵所在。

再來檢測儀器的准確性也很重要,不管是健康指數已亮紅燈,但檢測結果卻告知一切正常,或者是相反即人沒事但檢測卻告知有事,前者可造成嚴重耽誤急救時機,至於後者則造成不必要的焦慮。

人人需懂基本健康知識

要檢測儀器是否准確有兩種方法,假如有高血壓的長者是和家人同住,那在測量後可以讓另一名健康狀況良好的家人使用同一儀器,若是檢測出來竟然是同樣結果,那就代表儀器有問題;再來亦可在復診時帶去醫院,與護士同步使用,也是檢查儀器是否合格的方法。

不過,若是獨居長者,因為沒有和他人接觸,所以選購獲隸屬衛生部旗下的大馬醫療器材管理局(MDA)認證的檢測儀器是最安全的做法。

“正如我常對患者所言,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健康負責任,不管是成人或長者,除了要學習如何正確運用居家檢測儀器之外,也要增加基本健康知識,就好比你擁有一輛轎車,當聽到一些異響時必須警惕是否有哪些問題等。”

不講是非金錢 建立小圈子互相扶持

寂寞(lonely)與空虛(loneliness)這兩個詞,乍看似乎差別不大,但兩者之間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一個人若是心靈滿足,盡管獨處時會感到寂寞但卻不會空虛。

比如在深山的修行者,但若是一個人心靈貧乏的話,就算他身處在多人空間,比如繁忙的大都會也會感到空虛,因此在討論獨居長者所面對的問題時,亦不可忽略他們的心靈需求,特別是避免空虛感。

寂寞空虛感致免疫力降

“在人的五官中,視覺及聽覺是直接影響一個人是否感到空虛,因為當他可以看見及聽得見時,不管是透過手機、電腦、電視或收音機等,空虛感都會大幅度降低,也因此當疫情下人們通過視頻會議進行聚餐,對很多人尤其是獨居長者,這是一個降低空虛感的很好示范。”

黃德威說,一個人會感到空虛,除了性格使然之外,一些心理及外在因素也不可忽略,比如疫情之前家人各有各忙而少見面,可是封鎖令下足不出戶,家人之間的摩擦會增加,有些人可能就因此選擇封閉自我,再來是現今社會人們的社交能力越來越差,也不曉得如何與他人溝通,加劇了寂寞及空虛感,一加一等於二之下,當寂寞及空虛感越來越甚,人的免疫力及情緒管理就會越來越差,更不會察覺健康已亮紅燈,特別是突如其來的心血管疾病等,這點對於獨居長者尤為重要。

那要如何避免空虛感越演越甚呢?

非政府組織無條件送暖

“答案就是建立“小圈子”(inner circle),這裡所指的“小圈子”(不是指講是非、不是談風花雪月、更不是建立在金錢交易上,而是有難時彼此可以互相扶持及鼓勵,有開心事時也能共享歡樂的親密朋友圈,更重要是透過關懷了解彼此的健康狀況,只要其中一人身體不適,彼此都能及時察覺。”

“這小圈子無須很多人,大概5人已足矣,在5人中,人人就如家人般無條件地付出時間及關懷,不求回報,在逐漸交往中真正做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而不是只有一人付出,另一人不斷接受好處,而5人小圈子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防止有詐騙分子混入其中,因為要防止這類老千除了個人成長歷練有關,身邊好友也能起到監督作用。”

其他諸如減少埋怨、把精力投注在自己可以做好的事、談天內容不流於平面、不做泛泛之交的朋友以及願意學習新事物等,都是減少空虛感的方法,特別是學習新事物除了可提高專注力也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這些朋友亦可能在日後成為5人小圈子之一。

不過,這些年來馬來西亞健康老化學會發現,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有些長者尤其是獨居很長一段時間的,寂寞及空虛感已牢牢把他們困在其中,要引領他們走出這個框框一點也不容易。

不過,值得慶幸是,社會仍處處有溫情,一些非政府組織以及社工們無條件地去關懷他們,目的就是希望減少獨居長者的心靈空虛,這不啻是馬來西亞社會溫情的另一面。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