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新聞多點看】真光 華巫印裔原住民融合交流 各族學華文搖籃

報導\鄭智鍵

馬來西亞豐富多元的生活環境,提供了孩子們學習多種語言的絕佳機會。威中柔府新村及週邊花園住宅,因地理位置靠近工業區,當地僅有一所真光華文小學,居住在當地的友族或外籍人士,紛紛將孩子送入真光學校接受華文教育。

Advertisement

在柔府新村的咖啡店,聽見口操華語的友族和華裔友人圍坐一塊,以華語、潮洲話或福建話的“rojak” 語言大匯串聊天或交流,請勿太驚訝,這是當地的文化特色,也是大馬獨有的風情。

位于柔府新村的真光學校,多年來更孕育了無數的友族畢業生,除了巫裔、印裔,還有來自沙巴卡達山、杜順及伊班等原住民,形同大馬社會的縮影。

gmbc210525m51.JPG

ADVERTISEMENT

異族生熱愛華文

想了解中華文化

◆印裔學生其文(12歲)4歲開始在幼稚園學中文,他住家周邊也多是華裔鄰居,每當課業上有問題,他會請教隔鄰一名華裔中學老師。

他特別喜歡漢字,對華文甚感興趣,父母也支持和鼓勵他,5歲的弟弟明年也將報讀真光學校,他期待兄弟倆以後可以華語交流。“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名工程師,有機會到中國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巫裔生蕊莎的外曾祖母是華裔,她5歲學中文至今,為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她說,有次在診所遇見一名華裔病人,因語言不通而無法和巫裔醫生溝通。

“我一定要學好中文,以後當了醫生,可以用華語和華裔病患溝通。我的表姐也是華小生,我們每次要講悄悄話就用華語。”

蕊莎也是家中的小小翻譯師,任何與中文相關的事項,親友都會請教她,她也樂于幫忙。

◆印裔生蘇哈西尼立志要學好中文,將來做一名中文老師。她的哥哥也是真光畢業生,妹妹今年剛進入真光學前班。

“我的父母都是印裔,原本不會講華語的媽媽,也跟著哥哥學。哥哥成績優異,我要向他看齊,學好華語。”

蘇哈西尼(左)的母親雖不識中文,卻鼓勵她學好中文。

◆卡達山─杜順族(Kadazan-Dusun)的娜妲拉和二哥都是真光的學生,他們隨著父母的工作搬遷至柔府生活。她6歲讀學前班時才開始學中文,而家人多以國語和英語溝通。

她說,她家附近多是友族鄰居,除了學校,講華語的機會不多,所以學華語會較困難。

黃淑田(前排左一)指真光學校多年來培育了不少優秀的友族畢業生。前左二起為蕊莎、其文、蘇哈西尼、娜妲拉和副校長陳愛萍;后排為副校長黃詩翔及許毅傑。

印裔家庭7人讀華小

孩子會說華語方言

咖啡店員工阿珍來自泰南,9年前遠嫁來馬只會泰語,還鬧出不少糗事。後來,她邊工作邊學習本地方言,陪女兒溫習時也一起學華語,如今各種語言都難不倒她。

印裔食客傑瑞(Jerry)的7個兄弟姐妹和叔叔都是華小畢業生,唯獨他是國小生,他把兒子送入真光學校,如今孩子能口操華語和多種方言,他也引以為傲。

不同種族及文化背景的何貴芳(坐者左起)、阿珍、張天華、傑瑞及阿麗(站者)圍坐在一塊聊天時,聽着各種語言和方言大匯串,煞是有趣。

泰裔華僑如本地人

各種語言切換交流

在柔府新村一家咖啡店打工多年,人稱“暹仔華”的張天華(52歲)是泰國華僑,說起華語及各種方言的口音和腔調,簡直和本地人無異。

張天華(右)能以多種語言與各族食客交流。

張天華在柔府新村工作超過20年,在接待各族食客時,可輕鬆的以華語、泰語、粵語、國語及福建話切換交流。

27年前,他獨自來馬謀生,當年僅15歲的他,到過大馬各地打工,最終選擇在柔府新村落腳。他慶幸小時在泰國曾接受華文教育,當年學校採用的是台灣教科書,因此對中華文化非常了解,來到大馬生活更是如魚得水。

“學會華語帶給我很多的方便,和人溝通完全沒問題,還可以學習其他語言。我早已習慣這裡多元種族、文化和語言的生活。”

他笑言,大家在柔府村一起用餐聊天,聽見泰國人和印度人講華語和方言是平常事,附近的巫裔也會講華語和方言,妙的是還有小部分華人會講淡米爾語,簡直是語言大雜燴。

受惠于華文教育,張天華非常支持華校,不時會參與學真光的義賣活動。

生活圈子都是華人

印裔消防員方言溜

柔府自願消防隊有4名印裔隊員皆是真光校友,他們不僅擅長華語,還能說一口流利的福建話及潮州話。

古瑪(46歲)、弟弟威拉(42歲)、堂弟蘇雷(38歲)和峇拉卡士(29歲)皆來自傳統印裔家庭。古瑪兄弟的父親也是華語、潮州話和福建話都說得很溜。

“媽媽雖不會講華語,但聽得懂。我們的大姑、小姑和姐姐都嫁給華人,所以我們的生活圈子都以華人為主,對華人的傳統習俗也很了解。”古瑪說。

平時在家裡,他和兄弟姐妹都是以華語及本地方言溝通。逢年過節,他們也會與華裔友人一起同歡共慶。

柔府自消隊主席周誠國(左起)和威拉、峇拉卡士及古瑪並肩作戰多年,彼此間沒有種族的隔閡。

曾祖母是華裔穆斯林

藥房助理感恩讀華小

真光畢業生娜麗妮(32歲),是土生土長的柔府人,她的曾祖母是華裔穆斯林,可能是“基因”,讓她對中華文化有所偏愛。

她自小生活在華人的生活圈子,所以對中華文化的由來非常好奇,不斷向華裔友人拋問題:華人新年為何要舞獅、派紅包等等, 希望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習俗與文化。

“我很感恩父母當年送我到真光學校,讓我有機會接觸華文教育。”

如今,姐姐把8歲的兒子也送入真光,她則當起補習老師的角色,每當小外甥面對課業上的難題,或有親朋戚友想了解中文,都會找上她。

娜麗妮是柔府村陳診所的藥房助理,工作14年間,都以華語和華裔村民及前來看診的華裔病人交流。

為人親切隨和的她,與村民相處融洽,深得人心,只要提起她的暱稱“咪咪”,村里可謂無人不曉。

友族生佔10%

學生相處融洽

真光學校今年有750名學生,友族生有76人或佔10.13%;學前教育班則有25名學生,其中11人或44%是友族生,其中不少學生來自東馬,校內各族學生的交流也呈多元性。

校長黃淑田說,大多數友族生的家長,是在柔府一帶的工廠上班,他們在柔府村內或週邊住宅區租房,附近的真光學校便成了首選。

學前教育班44%友族生

“校內的友族生,除了佔多數的巫裔和印裔生,還有少數是東馬原住民,如沙巴卡達山、杜順及伊班族等。”

近年來,該校友族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前教育班在2005年只開一班,2008年開始增至兩班,今年的友族學生就佔了44%。

她透露,儘管是在中文教育的環境學習,但這些友族生和華裔學生都能融洽相處,他們有自己的中文譯名,也在華文科考取優異成績。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