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新聞多點看】畢生儲蓄獻魯乃佛教會 林朋輝人間活菩薩

報導\鄭智鍵

他,一生命運多舛,從小家貧,只唸完小學,大半輩子以割膠為生,生活樸實節儉,從未想過給自己添購一件新衣褲,也不奢望在餐館吃一頓豐盛美食,卻把一點一滴積攢的畢生積蓄,滿心歡喜地捐獻給魯乃佛教會充作擴建會所基金。

Advertisement

林朋輝將積攢大半輩子的1万100令吉積蓄和公積金,毫無條件傾囊捐獻予魯乃佛教會。

 

他,一生淡泊名利,以造福社會為追求,為慈善工作貢獻棉力義不容辭。錢財對他來說只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造福大眾而捐出所有積蓄也心甘情願。

他,就是78歲的林朋輝,善行猶如行走在人間的活菩薩。

ADVERTISEMENT

林朋輝(右二起)與陳沺利、陳寶珠及傅順平(右)皆是相識至少20年以上的佛友。

當膠工數十載樸實節儉

林朋輝出生貧寒家庭,排行第五,上有4名哥哥,下有2名妹妹及1名弟弟。為了維持生計,林朋輝小學畢業後就輟學,與哥哥們到膠園工作,扛起照顧一家大小的重擔。

林朋輝說,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父母都在膠園工作,他與哥哥們自然也跟隨父母到膠園幫忙,漸漸就掌握割膠技術,十六七歲已經完全可以單獨完成割膠所有工序。

回憶小時候那段苦哈哈的日子,林老依然清楚記得,每天清晨5時左右起床洗刷後,便騎着腳車到膠園去,背起鐵桶,手握膠刀,僅靠頭上頂一盞小小的膠燈,穿梭在漆黑的膠園裡,從割膠、回收膠乳、載至加工廠,所有工序都是一肩挑。

“每天大清早約5時就起身,到膠園去割膠時才早上6時許,中午時分才開始回收膠乳,將裝滿膠乳的大桶挑回來之後,再載到橡膠加工廠出售。”

林朋輝天天為割膠工作忙碌,在他50多歲那一年,眼看就要退休了,園主突然決定將部分的膠園改種棕油樹,另一部分則出售供商業發展。

為此,林老也只能無奈“提早退休”,告別他工作四五十年的膠園後,他到處打散工維持生活,並開始回收廢品、舊報紙、紙皮箱等,換取微薄的酬勞。

一生樸實節儉,他從未想過給自己添購一件新衣褲,更不敢奢望在餐館吃一頓豐盛的美食,在家裡的小空地種上一些番薯葉,也是他飯桌上美滋滋的佳餚。

林朋輝將積攢大半輩子的1万100令吉積蓄和公積金,毫無條件傾囊捐獻予魯乃佛教會。

掏空積蓄拾荒不乞討

林朋輝目前獨居於魯乃鹿園,福利局每月給他500令吉津貼生活,扣除每月200令吉租金,剩餘的300令吉就是他日常生活開銷。

近年,林朋輝的健康亮起紅燈,受嚴重的血壓高影響,雙腳乏力,無法久站,右手不停顫抖。經管如此,他依然如常駕摩多到魯乃佛教會幫忙或誦經,以及到附近搜尋回收的廢品。

向來省吃儉用的他,在得知魯乃佛教會展開籌募擴建會所基金後,毅然將積攢大半輩子的儲蓄和公積金,前後共計1萬100令吉,無條件捐獻予魯乃佛教會,其義舉讓人動容和欽佩。

提及捐獻1萬100令吉的決定,林朋輝豁達的笑說,經歷健康問題後,他更是沒有猶豫和不捨將該筆積蓄捐出,畢竟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儘管傾囊捐獻後,他的生活拮據,需要撿廢品為生,他也甘之如飴。

在逆境中,林朋輝展現了生命無限的能量,掏空積蓄也不乞討於人,每天四處搜尋可回收廢品及紙皮等,哪怕是只能換來零零星星的幾張小鈔,他還是要靠自己雙手自力更生。

林朋輝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堅信佛家的養生之道,即養生先養心,養心先養德。他經常到佛教會當義工,參與佛教活動、誦經,洗滌自己的心靈,讓心裡得到平靜。

他說,他自年輕就喜歡到佛教會當義工、學習誦經、聽經,惟有在佛教會他可以感覺心靈上的平靜,特別是捐助佛教會擴建基金後,他感受到更加愉悅。

林朋輝整理撿回來的紙皮箱及回收廢品。

自學誦經參與助念團

林朋輝與佛教結緣40多年來,對佛學心生嚮往,自學誦經念佛,參與助念團。多名因佛教而與林朋輝結緣的佛友,皆異口同聲表示,林朋輝平時話不多,為人善良且非常有責任心,廣受佛友愛戴,有者贈予美食,或是舊報紙,供其變賣。

魯乃佛教會獎勵金副主任陳寶珠說,她與林朋輝及數名佛友,自年輕就參與助念團,大夥兒經常一起共車到外為逝者誦經助念,而林朋輝更擅長打鼓奏樂。林朋輝每次到佛教會當義工,幫忙打掃、除草、打雜一肩挑。

“誦經助念不易,我也是下了一番苦工,才把經文記牢,林朋輝雖然小六畢業,但他非常好學,自學識字,還自學打鼓。每次幫忙處理法會的賬目也有他自創的系統,賬目分明,從來沒有出錯。”

建委會副主席兼福利組主任傅順平40年前在佛教會舊址已認識林朋輝,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少說話,有一說一的人,而且責任心很重,總是以“歡喜心”待人,佛教會就像他第二個家一樣,在佛教會“打雜”也心甘情願。

林朋輝對佛學心生嚮往,自學誦經念佛及打鼓,積極參與助念團。

無私善舉獲多方表揚

根據魯乃佛教會的記載,在1984年建新會所時,林朋輝也曾捐獻200令吉,這也是他積攢了數個月割膠的工資,儘管傾盡積蓄後日子過得苦哈哈,他也無尤無怨。

魯乃佛教會於上個月舉辦籌募擴建會所基金暨成立39週年慈善素宴上,大會特別邀請他上台主持鳴鑼儀式,並贈送“慈悲心楷模獎”紀念牌匾及感謝狀給他,以表揚其善舉。

掌管吉打人力資源、華裔、印裔及暹羅裔與非政府組織事務的行政議員黃佳禎,在獲悉消息後,在魯乃佛教會擴建工委會主席陳沺利穿針引線下,代表吉打州政府登門探訪林朋輝,了解實際情況,並送上紀念品及物資,以茲表揚。

黃佳禎親手送上印有“福”字的紀念品予林朋輝,寓意祝福林老,這也是表揚其無私的善舉,造福社會。

他也希望社會有更多人向林朋輝看齊,慷慨解囊,幫助社會更多有需要的人。

為了減少林老的生活負擔,黃佳禎特別交代其選區華裔事務助理羅志祥,幫忙林老登記申請援助,每月定時送上援助物資,包括白米及乾糧。

在寒暄過程中,黃佳禎發現林朋輝腳部略顯浮腫,考慮林老健康問題,他也特別送上一個“紅包”,再三叮囑林老應該到診所檢查和治療,確保健康情況沒問題。

黃佳禎(右三起)贈送“福”字紀念品予林朋輝;右起為傅順平、陳沺利、羅志祥(左一)。

陳沺利:獨居無收入

政府可經濟援助林老

2000年就認識林朋輝的陳沺利說,林朋輝為人友善隨和。20多年來一如既往經常到佛教會幫忙,尤其是佛教會舉辦法會時,他總是義不容辭到來幫忙打理事務,數十年來如一日。

“每次舉辦法會,他都會前來幫忙,甚至會留宿佛教會,因為要看守著善信點燃的蠟燭到天明,確保蠟燭燃盡,一切安全才會離開。”

陳沺利希望政府以林朋輝單身獨居,又沒有工作和經濟收入為考量,特別提供林老經濟援助,既可減少林老的經濟負擔,也可以減低林老獨自駕摩多收廢品時的風險。

黃佳禎發現林朋輝腳部略顯浮腫,再三叮囑他要到診所檢查和治療。

清殘燭賺錢捐佛教會

提及蠟燭,理事黃鳳娟說,林朋輝總會把燃盡的玻璃杯蠟燭,耐心地逐一將杯裡的殘蠟,一點點地刮出來後,清洗乾淨再回收,換取的酬勞都回饋予佛教會。

她透露,雖然認識林朋輝僅有四、五年,但,他平易近人,慈祥和藹,廣結善緣。平時她也會多準備一份糕點或飯菜,送給林朋輝享用。

她坦言,每當她看到林朋輝在垃圾槽撿廢品時,心裡有陣陣心酸。為了安全起見,佛友們也紛紛勸說林朋輝別再到髒亂不堪的垃圾槽尋找廢品,避免誤踩尖銳物品或感染細菌。

採訪外記

談吐舉止溫文儒雅

林朋輝修養格局大

林朋輝,一個極其普通的名字,背後原來蘊藏著許多不平凡的故事。記者在魯乃佛教會舉辦籌募擴建會所基金暨成立39週年慈善素宴上首次採訪林朋輝時,他一身樸素穿着,笑臉迎人,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不夾帶方言口音,談吐舉止溫文儒雅。

經過他身邊的佛友及鄉裡介紹下,才知道他也是小鎮裡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孝順仔”,早年前其母親病臥床前都是他照顧。再來,他出生家境貧寒,但一直都積極參與佛教會活動,以及慈善活動。

如果說學歷是一道門檻,那人情世故更是另一道門檻。言談之間,不難發現林朋輝雖然只有小學程度,但他自身的修養和格局更“高級”,他願意接下別人不願意做的累活髒活,或者在別人眼裡那些吃虧的事,他則認為那是給他積德積福的機會。

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有佛友試探他說:“怎麼有這筆積蓄不留着自己花?捐完了還要自己到處找廢品來換生活費呢。”

林朋輝笑著回答:“(錢)給有需要的人,沒關係,反正帶不走,我夠用就好。”

年近80的林朋輝樂觀的心態,苦而不言,喜而不語,這不就是人生的智慧嗎?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