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新聞多點看】檳大旗鼓獨樹一幟盼列首項非物質文遺

報導:林艾霖 攝影:林聯興

2008年,喬治市與馬六甲以“雙城聯合申遺”的方式,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檳城自此在世界旅遊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

Advertisement

今年,檳州政府再接再厲,要在今年內把大旗鼓、Boria及馬來傳統歌劇表演Ghazal Party提呈給國家遺產局,以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其中州政府首推大旗鼓文化。一旦功成,檳州的大旗鼓將是檳州第一項非遺。

英語稱為“Chingay”

在檳州傳統文化活動中,大旗鼓確實是獨樹一幟。大旗鼓遊行英語名稱為“Chingay”,源自檳城較多華人使用的方言福建話,意即“真藝”,真正的藝術的意思。“Chingay”也泛指參與者畫上彩妝,身穿鮮艷服裝參加街頭表演的活動,如舞龍舞獅、武術和戲曲等。

大旗鼓遊行在2012年被納吉政府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ADVERTISEMENT

作為威省區唯一的搞大旗鼓的社團,威省北海大旗鼓公會正在努力地、積極地透過新科技,配合新趨勢發展,讓大旗鼓文化更深入民間,甚至擴大至每個角落。

初期的大旗鼓,只是配合神誕慶典出巡而舉辦。

最早配合神誕慶典

大旗鼓遊行有百年

檳州大旗鼓活動已有百年歷史,最早的大旗鼓遊行是配合慶祝神誕或觀音菩薩出巡而舉辦,目的在於敬拜神明,人神共樂。

在一百多年前的最早期英文報章亦果西報(已停刊)即採用Chingay Procession這個稱呼來報導大旗鼓隊的遊行。

威省北海大旗鼓公會為了讓大旗鼓文化淵遠流長,薪火相傳,利用社交媒體設立“新會員角落”,招募有興趣者,特別是年輕人加入。

每週日可來觀賞訓練

該公會主席彭文宗說,該隊目前在微信開設群組,除了讓眾人多認識大旗鼓組織,凡屆滿16歲以上者,皆歡迎加入,藉此栽培新一批接班人。

北海大旗鼓隊目前每周日都在會所前的大草場訓練,只要沒有狂雨暴雨或閃雷,教練和隊員們都會在下午5時左右開始集合一起訓練。

“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來觀賞,如果他們想親自體驗也可以,但必須注意安全。”

根據以往的慣例,民眾只能在同樂會遊行和一些慶典才能看到大旗鼓隊隊員耍大旗,如今每週日,民眾都可以前來觀賞和參與北海大旗鼓隊員的訓練。

北海大旗鼓隊的總教練是伍偉恩,另有3位教練鄭清春、洪國雄及洪敦財,他們都擁有豐富的遊行與比賽經驗。

北海大旗鼓隊設立在北海百樂園,過去從無到擁有一個貨櫃會所,長期靠熱心人士和州政府的撥款援助。

彭文宗說,會所算不上堂皇,但只要有足夠的空間,讓理事會開會和活動,以及存放大旗和竹杆等工具就可。”

他說,會所的面積和長度,剛好適合存放30尺以上的竹杆,而且這些工具必須有良好的保留,如果損壞就不能再派上用場。

詢及該會未來是否有考慮另尋新的地點發展時,彭文宗說,其實目前的地點已非常好,因為會所的對面就是大草場,每當隊員要進行訓練時,不需勞師動眾。

竹杆大旗統一呎吋

從地面到高空飛躍

北海大旗鼓隊在國家獨立前經已成立,由于沒有明確的記載年份,所以也無從考証。不過,該會在1971年正式注冊成為合法性團體,並成立第一屆理事會,參與檳州同樂會遊行和一些小大慶典的活動。

初期的大旗鼓,只是配合神誕慶典出巡而舉辦,以敬拜神明,如今它已成為多元化活動的組織。

北海大旗鼓隊獨立前成立

彭文宗說,以前的竹杆沒有限制尺吋,所以每次的遊行,有一些隊伍越做越長,現在多數根據標准的尺吋,即旗面布25尺,竹杆長約30至32尺。

“以前的大旗是拿着遊行,或頂在頭上、銜在嘴上,或者放在臂膀上,在1990年後,因為有比賽,采用的竹杆和大旗都必須統一尺吋。”

隨着大旗鼓遍地開花,各地的旗隊也開始不斷求新求變,嘗試在各方面突破,甚至有更多的花樣,從傳統性的地面表演功夫,改進成高空飛躍耍旗的特技。

“以前采用的旗面,多數用布料制成,比較有重量,現在的能透風,與竹杆搭配起來,較容易掌控。”

也因為這樣,大旗鼓難度高的動作越來越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尤其是年輕一代,而旗手精采的表演,往往都得到觀眾回報熱烈的掌聲。

每逢周日,隊員都會在會所對面的大草場訓練。

大馬大旗鼓發源地

各州旗手來檳取經

檳州作為大馬大旗鼓發源地,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州的大旗鼓旗手來檳取經。臨近的吉打和玻璃市大旗鼓隊,甚至會參與檳州一年一度的檳城同樂會大旗鼓龍獅遊行。

大旗鼓教練鄭清春說,柔佛及吉打等州的大旗鼓,過去只是拿大旗遊行,參考了檳州大旗鼓的表演後也改進成耍大旗。

“我們經常受邀到柔佛古廟參與遊行和表演,當地隊員看過我們的呈獻后,才知道大旗原來可以這樣耍,后來也慢慢研究各招式。”

他表示,尤其民眾看到旗手把高聳入云的大旗頂在頭上,銜在口中,甚至像毽子般踢來踢去,在場的觀眾都會拍手讚好。

鄭清春說,隊員使用的竹杆必須要好的,而且確保竹口處已磨平不鋒利,避免隊員銜在嘴上,或頭頂上不會被割傷。

大旗鼓竹杆的重量也不可過重,以便旗手能耍得靈活,而現在的旗杆都能以一節一節的方式駁接而成。在選用竹竿時,也必須十分小心,不适合的竹竿容易腐爛,有些竹竿則太重,耍弄起來無法得心應手。

鄭清春說,竹杆若保養得好,可以用上十年,平時也要放點油,室內的溫度過熱,也會造成竹杆的形狀變彎,如果太曲線太彎就不能用了。

此外,他稱,每逢出隊到外州表演,他們都會租用巴士,因為巴士的車身長,可以收藏他們的竹杆。

每次的動作都需要靠整個團隊所培養的默契。

伍偉恩:除了興趣

耍大旗需要有膽量

北海大旗鼓隊總教練伍偉恩說,欲耍大旗除了要有興趣,最重要的是要有膽量,如果沒有膽量,有些動作就會做得不好。

他說,因為懼怕和焦慮,無法讓我們保持堅定,尤其當要飛身接下大旗時,如果怕受傷,或擔心承受不了大旗的重量,就會容易失誤。

新手先練基本動作

教練通常會先讓新手了解,耍大旗必須要有足夠的膽量,不只是純粹的旗藝表演,其中也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

伍偉恩在訓練新手時,都會要求先從基本動作做起,包括先掌控好自己的技術,用頭頂、銜在嘴上或肩膀上,訓練如何平穩大旗。

他說,這些都是靠個人平時的加緊訓練外,也要懂得“順風勢”,尤其是將大旗踢向旗手的隊員。

“如果當時風勢太強,大旗就無法順著70度踢過去,所以熟練的隊員懂得分辯情況。”

伍偉恩表示,每項動作除了靠平時的訓練,也要靠整體隊員的默契,當其中一人要踢過去時,接應旗手須即將反應,站在准備的地方接旗。


隊員再訓練較高難度的動作。

多元種族文化交融

巫裔也組大旗鼓隊

作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多元種族及宗教國家,馬來西亞最美的風景就是在不同節慶時,多元族群聚集在一起過節時展現的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為了能將各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像個大熔爐般交融一起,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從不停歇,從官方到民間,小心翼翼地維護多元社會的價值。

大旗鼓作為檳城一項獨特的文化項目,流傳至今也深受友族的支持和參與,目前威省北海大旗鼓公會也有一支由巫裔組成的大旗鼓隊伍。

彭文宗說,每年都會有友族同胞參與大旗鼓遊行,該隊開始時,只有數名巫裔隊員,如今人數增加至30多人。

他指出,這些巫裔隊員之前在會所參與訓練,掌握耍大旗的技巧和特獨動作,如今在威南設立一個集中營,召集更多巫裔同胞加入。

“每當一有任何活動或慶典遊行,這些友族同胞都會隨行,共同推動大旗鼓文化。”

他說,目前這支巫裔團隊已能各自訓練,相信往后加入更多的新血。

洪國雄:避免受傷

玩招式看旗手能力

大旗鼓耍旗動作本來就不簡單,訓練不夠隨時都會受傷。

教練洪國雄說,玩招式也要看旗手是否能接到大旗,如果貿然一試很容易受傷。尤其遊行的時候,是在馬路上,不是在草場,如果跌到就很危險,因此上場的隊員要有能力。

“我們教練都會先分析新人的掌控能力,從低至中,再從中至難的程度,以減少危險性。”

洪國雄說,旗手們平時都是一直訓練和更新,而玩出的招式,憑個人而定,或者由一群人臨場發揮。

北海大旗鼓隊目前有二十多個花式,包括踩高樁、騎腳車踢大旗等,只是沒有為這些招式立命。

威省北海大旗鼓公會努力朝新趨勢方向發展,讓大旗鼓文化更深入民間,甚至擴大至每個角落。

全國賽奪1冠4季軍

劉峙:惟已停辦至今

加入北海大旗鼓隊已有50年的現任副主席劉峙初回顧當年說,每屆主席和理事都很積極,抱着熱誠的心去推動大旗鼓文化。

他稱,該會曾在1980的大旗鼓全國賽中奪得冠軍,接着于1989年、1991年、1995年和1997年奪得季軍。

他說,每年的比賽,該會都有派隊參與,過后因裁評制的問題,舉辦單位停辦至今,所以大旗鼓只是參與遊行。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