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心理健康你我都需要2】輔導過程尊重案主 不強加自我觀念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 圖片:受訪者提供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案主和輔導員未必擁有同樣的意見和想法。輔導員在輔導的過程中以案主為主體而進行,不會強加個人的價值觀和是非對錯在案主身上。若是在輔導過程中出現了分歧和衝突,輔導員會陪伴他進一步表達他的感受、想法,探索其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只要不危及個人或他人生命,以及合法的情況下,輔導員都會陪伴他繼續朝目標前行。

Advertisement

“先安定自己,才去處理事情。”這是註冊與執證輔導員鄺慧婷的處事原則。

在面對困難或複雜情況時,鄺慧婷會先讓自己安頓下來,深呼吸,舒緩心理不適的狀態,專注在當下可行的事情,就不會一直處於猜忌和恐懼之中。如此,可以同時減少心中的抗拒和內耗。

鄺慧婷說,輔導和心理治療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站。心理治療與輔導的目標同是探討個人思想與心理、協助認識自我、改變行為、發展性格和促進個人成長。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輔導,因為接受輔導主要是認識自己,然後做出調整和改變。輔導員會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升案主的心理健康。有些人在輔導過程中可以得到顯着的幫助;有些人則感到有心無力,縱使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依然出現明顯的生理症狀或心理困惑。

ADVERTISEMENT

鄺慧婷舉例:“A先生和B先生都有焦慮情緒,晚上有失眠的困擾。兩人開始練習呼吸法、增加健康的心理調適以及保持穩定的運動量。A先生的失眠問題有所改善,可是B先生仍然困在問題當中,特別是睡前的焦慮一直出現,讓他難以休息。其後,B先生借助精神科的藥物減低焦慮症狀,以及吃助眠的藥物,幫助入睡。B先生仍然保持練習呼吸法、增加健康的心理調適以及維持穩定的運動量。”

這說明了,每個人的需求和治療目標有其不同的適用效果。接受輔導的人未必需要藥物治療,然而,接受藥物治療的人,還是需要接受輔導和心理治療,幫助他作出心理的調整和技巧的掌握。輔導員不是醫生,沒資格開藥,但輔導員可以陪伴案主認識藥物治療和輔導是可以相輔相成,雙管齊下地達到目的和效果,減低案主對於藥物治療的焦慮和不安。

鄺慧婷始終保持着追求知識的熱忱。

引導案主作抉擇

輔導員的職業倫理守則有五個:

.自主(Autonomy):促進案主自主決定的權益與意識;

.獲益(Beneficence):促進心理健康,旨在提升案主和社會的福祉;

.無傷害(Nonmaleficence):輔導服務之實施應避免造成個案傷害為優先的考量;

.公正 (Justice):公平對待每位案主,促進正義、公平與公正;

.忠誠(Fidelity):信守並履行專業守則,建立和保持信任的專業助人關係。

秉持以上守則,在輔導過程中,輔導員不會為案主做決定,而是幫助案主作出自主性的抉擇。這其中如果案主違反了輔導法,輔導員會與他溝通,讓他瞭解其中的限制,並引導他嘗試其他合適的方案,再作決定。

鄺慧婷常參與課題講座的分享、接受專業理論與技術培訓,保持着追求知識的熱忱,既複習已知的,也提升對新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有助於陪伴案主的各種技巧。透過博愛中心的定期督導,也為她增強處理個案的多元性和理解。“這也包含個人督導的安排,關懷我作為輔導員的挑戰和感受,被陪伴,也讓我更懂得去陪伴人。”

博愛總會提供遊戲治療和創意的表達性治療,讓孩子在言語尚未完全發展時,可以透過玩具、遊戲和藝術表達自己的情緒。

輔導兒童

成為孩子的玩伴

隨着孩子們提前接觸到科技和網絡資訊,我們也需要聆聽孩子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

輔導員在應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個案方式略有不同。兒童階段(2至12歲)就是要陪他們玩!陪伴的時長就等同於愛的程度。“成為孩子的玩伴,才可以跟孩子建立安全和健康的關係。”鄺慧婷笑着說。

這階段也可能接觸到早熟卻尚未成熟的小孩子。“他們會模仿大人,稚嫩地做着成年人的動作,例如早戀、性覺醒、線上購物、網賭等等。”這不免令人擔憂。

博愛總會提供遊戲治療和創意的表達性治療,讓孩子在言語尚未完全發展時,可以透過玩具、遊戲和藝術表達自己的情緒,調適心理發展的速度,讓他們安心地回歸該年齡特有的童趣。

案主在接受輔導後,發覺自己的轉變。

輔導少年

脫離了兒童期的稚嫩,少年人(13-17歲)開始進入發育期,這是身心產生巨變的階段。他們對自我、社會有各種認知和覺察的開啟。這個階段的少年有很多困惑和疑問,而長輩過多的干涉、勸告和制止會令他們產生距離感。

“一旦在關係上形成了鴻溝,就實在可惜。與少年人相處,不妨先瞭解他們這個世代跟我們的差異,避免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教。陪伴他們做選擇和承擔後果,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做決定,提升思考力。”有過這方面經驗的鄺慧婷建議。

所以,跟少年人相處,要保持好奇心,不恥下問,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節奏比子彈列車的速度還快,一天一個新鮮樣。“我發現年輕人的用詞、潮語;流行音樂、電影;遊戲的性質和模式等等都跟我代有巨大的差異,即使我努力追趕,還是無法完全瞭解他們。”

所以,BDJW (不懂就問),保持謙虛的態度與他們交流,邀請他們分享想法和感受。當輔導員可以跟他們站在友情的層次,不以長輩的姿態去批判或是訓導他們,而是關心和理解的角度,就可以建立一定的安全關係,達到一定程度的瞭解。如此,對他們的關心才找得到一條前往他們內心的路,觸動他們。

輔導中年案主着重在傾聽和理解,他們有自己的掙扎,同時也有嚮往的方向。

自我認知 察覺需改善之處

輔導員在幫助案主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我認知”涉及到對自己內在世界的探索和理解,也就是如何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小時候,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多數是來自於身邊的人,例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師、朋友等等,無論好壞,我們在無意識間就吸收了,繼而形成一些早期的自我概念。

逐漸長大後,我們開始懂得與外在世界交流,給予回應,再回到內在的自我世界作梳理和整合。若過於追求自己的定義,可能會忽略了他人對自己的真實評價;反之,若過於在乎他人對自己的定義,則可能活在他人的評價中,對自己的看法就無法成型。

“自我認知的覺察有很多種,可以透過原生家庭的探討,個人風格的覺察,人際關係的關係發展,或是使用各種理論和道具,例如探索自我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概念、心理測試、小組活動等等來認識自己。”鄺慧婷說。

其後,也要在生活裡察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若評價是一致的,則加強了自己對於這方面的認知;若不一樣,則可以交流和理解對方的觀點。這其中也包含了溝通的技巧,需要傾聽和促進理解。有時候,我們會意外的重新認識自己的面貌。

在鄺慧婷眼中,自我認知是一輩子的旅程,在察覺、接納、認知和調整中越發成熟。輔導過程中,輔導員陪伴案主自我認識,也按他們的目的作出個人的調整和改善。例如,傾向於自我否定的人,從現實中察覺自己的努力和用心,學習自我欣賞和肯定;過於自我中心的人,要學習客觀地認識自己,接納他人善意的回饋,如此,就可以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輔導青年

給予引導和方向

從發展的階段來看,青少年具有從兒童“過渡”至青年、成年的角色。而青年階段(18-35歲)的前期結束了中學階段,進入大學深造或是成為社會新鮮人。他們在探索自己的前程、發展以及和社會融合度。這個階段他們也對感情充滿好奇,很多人在關係裡探索和磨合。據鄺慧婷觀察,他們多數也會自行上網尋找資料,獨立自主。“在輔導室裡,陪伴青年需要給予引導和方向。一般上,提供讀物、資訊、技巧演練以及轉介其他專業都是有幫助的。”

中年人(35-59歲)是社會的頂樑柱,經濟的生力軍,家庭的夾層(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且有強烈的競爭力。不少人會不自覺地跟別人作比較,擔心自己落後了,跟不上該走的人生軌跡,例如工作狀況、社會階層、婚姻狀態以及物質處境等等。

“他們要做的事情已經足夠多了。人到中年需要一個健康和優質的關係,彼此可以安心分享和交流,猶如充電的感覺。陪伴中年案主會着重在傾聽和理解,他們有自己的掙扎,同時也有嚮往的方向。傾聽和陪伴允許他梳理雜亂的思緒,更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和選擇,往往這已足矣!”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