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山離開門】拜師門牆

市面上流傳一項充滿種族濾鏡的戲謔謂:籐門的學子中,有一半是亞洲面孔,另一半的一半是猶太人。對比,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亞洲也是最大不是?但猶太人也歸類白人好不好。

不過,打從小豆的師門一窺全豹,別說,此話還真有幾分真實。

Advertisement

在籐門校園遊走,撞口撞面,或身邊路過,不難發現講中國口音的黃面孔,是不少。還有就是印度人。

遠的不說,就說下小豆他們的實驗室,入門牆的弟子,亞洲面孔的華人,就綜括了有本土出生的、中國大陸來的,還有新加坡和大馬的(咳咳即是小豆)。

在博生真正疊埋心水,要選定加入的師門之前,都會給予一段時間,先作一番實習輪崗(lab rotation)。換句話說,師父和弟子間,也要來一輪“相親”,各自判斷是否情投意合才行。

當然,越早拜定師門,自是越早可展開工作/研究。

ADVERTISEMENT

然而,“相親”這碼子事,也不是互相看對眼即成,尤其對學生而言。很多搞到不能畢業的悲催例子,就是師徒間鬧掰成了貼錯門神。

而學生在作選擇之前,最醒定的做法,就是先從旁門左道去收風——朋友或前輩對這師父的風評。

據悉,有些實驗室的教授,完全是放養模式,幾乎難以見上師父一面的求救無門;有些則三更半夜即會叩人,他不必睡也不會讓你休息。

小豆的師父,雖說有點摳門兒且耳軟心活,但風評還是不錯的。所以特特吸引傾向穩中求進者。

小豆有個同盟同期,就是不信邪,自信能搞定那風評極為超級難搞的教授。結果,倒騰出大風雨,白費了五年,實驗既無法繼續下去,又沒後路可退,把自己整得發瘋去了——最後家人來把他帶回南美洲的家鄉。

(噢,扯遠了。)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山離)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