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守護與傳承】紙上看VS線上看

菲爾—菲爾,本名陳煥儀,檳城人,律師,作家,已出版10本著作。現為檳城留華同學會會長,擔任多個學術職務。

大馬華社有三大支柱,華校、華團及華文報。我們在大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去保衛這三大支柱,我們轉述時就有多驕傲。

Advertisement

每當外國人問我們,為什麼馬來西亞這麼多人中文講得這麼流利?為什麼中華文化在這裡保存得這麼好?為什麼馬華文壇可以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本土作家?我們為什麼能夠保有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紙?華社的三大支柱,功勞毋庸置疑。

我是華文學校的產物,也在華人社團裡服務,限於篇幅,這裡要談的是跟前兩者相比,卻似乎已經在默默地走下坡路的華文報紙。

是否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有面對消亡的一天?答案是“是的”。這個答案十分殘酷,任何事物,都有起落。隨著時代發展,有些行業會消失、沒落,這些都跟我們的科技發展有很大關係。

當我們面對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意味著人類可以獲得的資訊,無窮無盡,甚至不求甚解不問對錯,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能傳播甚廣。報紙則因為有所牽制,加上雖然亦是營利機構,但要獲利之際還要注重新聞品質和真實性。

ADVERTISEMENT

自有報紙以來,就是為了啟迪民智,傳達信息而存在。報紙在互聯網崛起之前,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若用良知辦報,在這個時代,該如何生存?華文報是否已來到了生死存亡之邊緣?這個問題只有華文報的“內部人士”才能作答。

我不是互聯網小孩。從小我在報章雜誌堆里長大,曾經每天家裡訂4份的三語報紙,每個月還有十多份三語雜誌,但是這種好日子在互聯網時代已逐步消亡,非常無奈卻也十分真實。相比之下,我們作為讀者更想知道實時新聞,所以在紙上看和線上看之間,許多有能力的讀者更傾向於後者。

我讀博士的時候,同屆的一位同學的博士論文,是研究這幾十年來台灣聯合報副刊之變遷。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沒有副刊,這幾十年來有寫作愛好的作家前輩們,文思泉涌的時候,要到哪裡抒發感情,投寄文稿?那是一個沒有微博、沒有臉書、沒有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時代!所有情感投射只能寄望於報章和雜誌,因此投稿天地雖有限,卻是很多文青們僅有的出路。

失智老父每天要買報紙

報紙成了上一代的人精神支柱,在網上看到一位家有失智老父的網友寫說,父親逐漸健忘也不能自理,但每天早上照樣要求買一份報紙抓在手上,也不讀,也不放手,或許,那是他的安全感來源,“看報紙”也有可能是他還殘存的記憶裡每天必做的事。其實,我們的上一代人,誰不看報紙呢?外公到去世前幾天,還精神奕奕坐在客廳裡等派報員把他的《光明日報》丟進院子裡呢。

傳統行業如果消亡,那是因為現代不需要?但若是這樣的話,我們為什麼要有“世界遺產”這個說法來保護各種就快從我們世界消失的事物呢。傳統手工藝,很多都被機器取代。那是不是大家都要接受AI炒粿條?我有朋友不是炭炒的都不吃,現在別說煤氣了,甚至連廚師都變成沒有體溫的機器了。人的溫度呢?文字的美呢?氣質的培養呢?報紙的前途呢?能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嗎?

當我們的三大支柱再次面對危機的時候,今時今日的華人社會還會不會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