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守護地球2】只要能吃絕不能浪費 拯救食物濟貧戶

特約報導 +攝影:高寶麗

“眼闊肚窄”是長輩們經常提及的一句話,意指見了想吃,卻因肚子已滿而無福消受,結果買來的食物後因不適合食用而被丟棄,生命在垃圾填埋場終結。

Advertisement

What A Waste(簡稱WaW)團隊從2018年到2023年3月,成功拯救超過1820萬公斤食物,免於棄投垃圾填埋場。這數量相當於成功阻止超過4550萬公斤溫室氣體(GhG)的排放,同時也溫暖了無數個貧困家庭的口腹,讓大家吃上一頓好的。

WaW由發起人陳美儀(右)和曾彥哲(左)拯救麵包行動開始,如今規模已經很成熟。

“剛剛忙着處理一批過剩的羽衣甘藍。”方坐下,陳美儀就氣喘喘地說道。

話說昨天來了一名金馬崙農夫,因產量過多的羽衣甘藍來不及銷售,急忙找上WaW幫忙,計劃着能否把這一批營養價值高的羽衣甘藍銷售出去。

ADVERTISEMENT

“今早就把菜送過來了,總共有15公斤這麼多。還好在我們的群組裡,來自各地的會員認購了6公斤,另外5公斤交給食物夥伴,現在剩下4公斤需要重新包成小包裝以方便售賣,我們等下會通過網頁發送這一項消息,看有誰要購買。”

採訪這天另有一個食物過剩的例子,一位新手農夫以水耕方式栽種了過多價值不菲的沙拉菜,收成時來不及感受喜悅就困惑了──產量太多,怎麼處理?於是,請來WaW幫忙。

“他5天前送來10箱,每一箱裝有16盒,總共是160盒。我們拚命推送,現在還有50盒……”

新鮮的葉菜類不耐存放,變黃、流失水分、營養價值下降、變壞,若不儘快送到消費人手中,就不能吃,浪費了。

在跟時間賽跑的最後一刻,最妥善的處理方式就是派送出去,但有時候,派送也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對象,沒人要才最糟。

WaW的經營理念概括整個食物鏈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目的為拯救食物,從農民、食品製造商、餐飲店、連鎖餐廳、酒店,一直到家庭和消費者,以中間人的角色,讓面臨丟棄的食物獲得最完善的拯救。

不是被埋入垃圾填埋場,而是被吃進肚子,滋養生命!

未來得及售出的食材,會加工成為另一種食品,例如純正檸檬汁和辣椒醬。

提升惜食醒覺 造福B40家庭

成立於2018年12月的WaW,初始是由發起人陳美儀和曾彥哲拯救麵包行動開始,“一家由家族經營的麵包店把剩餘的麵包交給我們,讓我們派送給組屋裡B40的家庭,大家搶着吃得不亦樂乎。”

從那一刻開始,他們意識到食物的價值,食物,無論是過剩、賣不出、即將逾期,甚至已經逾期但還沒有爛壞還可以吃,統統都具有被拯救的希望。

5年過去,通過網頁的積極宣傳和報導,越來越多人對珍惜食物提高醒覺,成果明顯,如今被拯救的食物涉及多個領域,從商家、農夫到社會大眾,甚至新人舉辦婚宴也會預先請WaW準備好,把當晚剩下的食物打包起來,在第一時間派送出去。

“大家找我們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處理過剩或即將過期的食物。二是透過我們的宣導,把商品推介出去。”

自由餐公司也會聯繫WaW,安排在活動結束後把過剩的食物送出去。“我們會在一個小時內把過剩食物處理好,然後由義工送往最靠近的社區,即使是剩餘的食物,我們也要受惠群眾吃到最新鮮最可口的。”

門市內設有單親母親角落,售賣她們負責的食物,提升食品價值之餘也能賺取收入。

被拯救的即飲咖啡,讓民眾以便宜價格購買。

一人吃剩一點

宴席剩食可觀

食物過剩的罪魁禍首是因為購買太多?!

陳美儀披露,食物之所以過剩是因為“想”和“實際吃得下”有出入。“大馬人有一個壞習慣,總是購買太多。預算有50人出席的宴會卻安排了60人份的餐食,怎吃得完?”

她公佈數據,華人婚宴每一張桌子預計浪費2.5公斤食物,一場60席的晚宴,浪費高達150公斤食物,“從第五道菜到第七道菜通常吃很少。馬來同胞和印裔同胞每10人浪費3公斤食物,都是一些米飯和咖哩類,一人一點,加起來堆積如山。”

大巴剎的狀況同樣令人吃驚,載滿整輛羅里的菜推銷不出,WaW接獲通知,自費派羅里把菜載送出來,直接送到有需要的貧困群體手中。

曾彥哲披露,五年來,WaW拯救的食物價值估計超過千萬令吉,它們都被派送給貧困社區或者福利機構,溫飽許多人的肚子。“獲救的食物直接惠及和餵飽來自不同的貧困社區超過15萬個家庭,包括B40群體、街友、難民和福利院。”

他指出,整個MCO和“舉白旗運動”期間,WaW團隊最忙碌,“義工每天從早到晚為雪蘭莪和吉隆坡數千個家庭提供食物,在大疫情期間,確保沒有人餓着肚子睡覺對我們而言意義重大。”

味道鮮甜的日本小番茄10令吉一公斤,比市價低廉多了。

一令吉一粒的檸檬,現在市場已經買不到。

從蔬果到乾糧

完好即能拯救

什麼食物將會被拯救?

陳美儀指出,被拯救的食物分成三大類,包括未煮的蔬菜瓜果類、煮熟的食物和乾糧。“蔬菜瓜果類只要還沒腐爛,還沒變黃,還可以被拯救。煮熟的食物一般是宴會剩下的佳餚,必須在一個小時內打包送出去。乾糧是罐頭類、米、麵、糖、鹽等等。

“我曾經接到一家專門生產豬腸粉的廠家邀請,到工廠瞭解他們的生產情況,原來每一天會有50公斤的豬腸粉因出狀況而被丟棄,這些都是可以食用的新鮮豬腸粉,只是在生產時機器出了狀況,導致外表不美觀而已,但都可以吃,丟掉多可惜。”

她指出,一些乾糧甚至罐頭食品雖然已經過了食用期,但是依然完美可以食用,同樣被拯救過來。

“我們有一群貧困婦女,專門把食材製成食品,重新賦予食物價值,間接的,也協助他們增加家庭收入。”

被拯救的燈籠椒2粒售價5令吉。

陳美儀整理剩下的4公斤的羽衣甘藍,希望在變黃之前完美處理好。

埋入填埋場

將污染生態環境

WaW一路走來五個年頭,堅持下來的理由是不想看到食物白白被浪費,與此同時,也不希望食物被埋入垃圾填埋場,對居住環境構成威脅。

食物被埋入地底下會產生甲烷,它是形成地面臭氧的主要因素,臭氧是一種有害空氣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對整個生態環境構成破壞。

曾彥哲披露,WaW的日常食品救援任務,為地方政府節省了大量的廢物管理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到我們的地球,減緩全球暖化問題。”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