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好玩明周刊副刊

【好吃好玩】在巴黎吃透透的日子 美食作家謝忠道

報導•林春蓮 照片•受訪者提供

美食作家謝忠道,台灣彰化人,在法國取得文學碩士,同時攻讀電影博士。

Advertisement

在法國旅居30年,開啟了他對法國飲食文化的興趣,並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深入體會了解,目前以美食記者與作家的身份旅居巴黎。

名字中“忠道”二字,表示濃厚的主觀成份,而不是吹噓個人品味。謝忠道很認真地吃喝,再經過味蕾化作文字述說食物背後的趣味。

從留學法國開始與法國餐飲結緣,謝忠道這名來自台灣的美食作家,選擇用平面文字描繪複雜的法國美食體驗。

他出生在彰化,從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後,到法國繼續唸法國現代文學,之後上巴黎唸影視電影,在那一待就待了30年。

ADVERTISEMENT

法餐是門浩瀚無窮的菜系,世界三大料理之一。走進巴黎大街小巷,嚐遍廚師們的巧手菜,謝忠道發現,除了味蕾,連帶的整個心靈也活躍起來。

於是他便將在法國的所見所聞,每一個細嚐的故事,在字裡行間還原了法國人生活的煙火氣息。

他以法式美食、美酒、生活藝術為寫作主題,至今出版過十多本作品,包括《美饌巴黎》、《巧克力千年傳奇》、《慢食》、《慢食之後》、《星星的滋味》、《飲酒書》及《繞着地球喝好酒》等。

這些年,他為台灣《旅人誌》、《聯合報》、中國《悅游Conde Nast Traveler》、法國旅遊與美食報刊等,撰寫飲食文化文章,同時也是“全球旅館評鑑”委員。

謝忠道走進巴黎大街小巷,吃遍美味。

初入貴境 文化衝擊大

對謝忠道而言,吃喝玩樂不只是生活,還是學問的時代,他喜歡從飲食的細節裡窺探背後的人文風貌與美學。

謝忠道從小就愛文學,修讀文學和電影時,已開始為台灣各報紙雜誌包括《自立早報》、《自立晚報》、《美食天下》等撰寫關於法國的文學與電影評論,所以,從事文字工作似乎就是很自然的事。

“那個時候因為熱愛寫作,學生時期還能給家裡提供生活費,寫稿除了賺零用錢,還有看到文章刊登出來的那種虛榮感,就這樣推着我一直走下去。”

所以,人在法國後的謝忠道,理所當然的以美食記者與作家的身份賴在巴黎了。

“剛到法國的幾年,面對全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的衝擊,寫文章提供了我一個表達當時內心創作慾望的出口,也是整理自己的思緒心情和內在反思的方法。同時也有對想念家鄉的療癒,不過這一點是在很後來我才體悟到的。”

在世界頂級侍酒大師Philippe Faure-Brac開設的酒窖式侍酒師餐廳(Le Bistrot du Sommelier)品酒。

採訪名師曾和里奧納度

睡同一張床

旅居巴黎30年,謝忠道成為了巴黎玩家後,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讓他了解到世界有多大,各地的文化風景有多精彩,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寬容。

比如他曾採訪過當地一些有趣的人如知名大廚或釀酒師,住過一些奢華旅館的總統套房。

“有一次去米蘭住在一家歷史老旅館Principe di Savoia,總統套房裡有個仿龐貝古城的室內泳池,非常壯觀。而我睡的那間套房就在前一晚是里奧納度狄卡比奧睡過的! ”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則是去智利當葡萄酒評審,後來決定多待一週,本來打算去復活島,但是陰差陽錯被旅行社安排訂了北邊的Atacama沙漠行程,上了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原看野生羊駝、沙漠觀星、間歇泉奇觀,和火星的鹽漠景觀等,每一種都令他驚嘆不已!

謝忠道目前是以美食記者與作家的身份長期旅居巴黎。

文化無高低優劣文明有高下之別

法餐在西方餐飲界的地位,始終是穩固而不可撼動的。

你很難用簡單的一道料理來代表法餐,從複雜的烹飪技法,隆重的儀式感,到酒菜搭配的千變萬化,它的精髓藏在那些被人忽略的細節中。

謝忠道說,法國是一個對飲食很講究的國家,在他知道的國家裡,沒有一個像法國般如此尊重餐飲這一個行業裡的每一個角色。

“我不知道有哪個國家能像法國這樣從風土、歷史、釀酒到品酒;從用餐的儀式感、專業服務、擺盤的美學,到甜品創作,無數的廚藝比賽;從麵包奶油、刀叉杯盤、工藝技術,到美食評論,有如此的深度與廣度去保存、發展、研究、開發及創新。”

他說,法國美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因為鵝肝、蝸牛有名,而是對上述各種層面的肯定。

“法國的餐桌禮儀可能是全世界最複雜最多規矩的,這也是為何全世界最高級的餐廳中法式料理佔很大的一部分,因為餐桌禮儀賦予食物的儀式感,增加其價值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這餐桌禮儀就是一種文明的表現。”

而謝忠道認為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別,如亞馬遜雨林裡某個原住民的原始食物和精緻法國菜相比,並沒有孰優孰劣,但文明就可見高下了,比如忽略用餐衛生、環境、條件和優雅的氣氛裝飾、精美的刀叉杯盤、有序的服務節奏相比,就有文明發展上的差別。

鵝肝乳鴿派餅

包容各國餐飲中產階級

多首選法餐

“巴黎作為美食之都,其出色的地方在於容納了不同國家的各種菜系,選擇樣式之多,資訊之豐,價位平貴寬幅之大,也僅有像紐約、東京之類的城市可比。但就城市規模而言,巴黎的面積可比紐約、東京小得多了。”

因為選擇多,所以,秋冬選推出野味松露;慶生求婚選高級餐廳;想談浪漫愛情的選有鐵塔景觀的;想換個異國料理就找個日本、祕魯、墨西哥或是北非料理。

但他說,中產階級的巴黎人多半還是以法國餐廳為首選,選異國料理常常是預算考量(較便宜),或是容易訂位,昂貴高級的異國料理在巴黎仍是極少數。高級異國料理中,以和牛為主題的日本餐廳最出色。

“法國人喫飯聊天,換句話說,聊天和喫飯的重要性不相上下,聊天主題不外: 食物、政治。”

若說法國和台灣的飲食差異,他認為,法國人花很多時間在餐桌上,一餐可喫上幾個小時,而台灣人往往就是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內結束。還有就是法國人很注重用餐飲酒,特別是口味上的協調搭配,對他們是很大的講究與樂趣,台灣人較不重視。

旅法美食作家謝忠道把在巴黎嚐過的美味用文字記錄下來。

擁抱應季食材 青睞主廚當日菜單

法國美食會讓謝忠道深愛,主要是他們對美食的態度,講究細節、尊重專業、保存歷史及創新未來,他說,很少國家是如此有深度與廣度地對待自己的美食文化。

許多人對法國菜的理解都停留在蝸牛、鵝肝、紅酒燉牛肉上,但他們未必每天都有這些菜,其實法國人更在意應季食材,餐廳更換菜單是常事,也是好事。

“所以我認為,在法國,與其用自己認知的經典菜餚找餐廳,不如信用好評價高的餐廳或主廚,並信任他的當日菜單,這時候你能嚐到廚師當日在市場上找到最新鮮的食材做成的菜式。”反倒是印刷字體的萬年菜單是法國人會避免光顧的館子,那多半表示主廚不會用心上市場採買新鮮的應季材料,甚至更糟,用的是調理包或是冷凍食品。

謝忠道在巴黎30年,深愛巴黎的文化。

一直變化演進沒有

最標準的法菜

作為美食作家,謝忠道對美食的定義很簡單,新鮮優質的食材、精準的火候及和諧的調味。

這三個條件看起來很含糊籠統,其實跟我們要求的“色、香、味”暗合。

“但我也欣賞某些藝高膽大的廚師以廚藝、食材作藝術創作,或是味覺實驗(如分子料理),超越味覺感官的藩籬,企圖顛覆我們對食物的慣性思考,藉以表達個人的創作理念。

對謝忠道而言,沒有“最標準的法菜”,因為他認為,法菜最可貴的就是:沒有刻板僵硬的標準。現代法國菜是處在一直變化演進的狀態,沒有標準能將它框住。

“如果要說有的話,大概就是技法吧,這是法國料理/廚師容易在世界各地用材料取之為用,以法式技法/擺盤/美感做出很有法國風格的料理的重要原因。”

糖球:他的糖球外殼極度薄脆,少有餐廳可以比擬。

教謝忠道難忘的滋味

──曾在巴黎一家很熱門的小餐廳La Regalade和鄰桌客人聊起來,剛好他點了一道菜蒜炒鰻魚苗(Civelle)上桌,謝忠道聽都沒聽過這道菜,連食材名字也沒聽過。後來才知,鰻魚苗是法國和西班牙邊界巴斯克地區的特產、昂貴稀少、不易抓到。

後來他再也沒嚐過這道菜了,現在法國正在立法禁止捕抓鰻魚苗,因野生鰻魚已瀕臨絕種,人類也無法人工復育這魚種。

──有次在一家燒烤餐廳Clover Grill嚐到科西嘉島的野生山羌腿,那滋味令他至今難忘,但也就那麼一次,後來餐廳再也沒出現這道菜了。

──在大廚Joel Robuchon的Atelier餐廳嚐到一尾野生的烤比目魚,體型碩大,廚師對火候的掌握出奇的精準,烤得剛好斷生、魚骨上帶血的熟度,讓人佩服。如此碩大的比目魚也是後來再也不曾見過了。

──大廚Jean-Francois Piege曾做過一個扇貝松露球,他將松露奶油包裹在新鮮扇貝裡,下鍋油炸,熱油溫度將扇貝炙到七分熟,裡面的松露奶油也正好溶化。大廚說其實是來自中國福州敲魚麵的想法。

──女主廚Adeline Grattard做過一道小螯蝦法式清湯,那清湯卻是用了中式乾貨熬煮而成,再將小螯蝦放入滾燙的熱湯燙至兩三分熟,鮮味非常出色,令人難忘。

蘿蔓生菜魚子醬

戰爭通脹暖化影響餐飲業

營運方針

冠病疫情後,謝忠道觀察到整體上法國餐飲處在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氛圍裡,對未來有一種很強烈的不穩定感、不知如何規劃、不知該朝哪個方向前進的茫然。

除了疫情解封後人手大缺這個全球因素以外,烏俄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油電價大漲、氣候暖化(森林大火, 氣溫上升,大規模的水災旱災……)影響季節與種植收成,物價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人工成本也隨着上升,觀光業為大宗的法國更受到少了中國、俄國和日本(日幣貶值)等高端觀光客的影響,他說,諸多問題讓法國餐飲簡直危機四伏,腹背受敵。

“以上因素令經營成本飆高,餐飲業必須從各方面尋求精簡人力、降低成本、擴大營收。”

所以,很多餐廳採取減少人力與材料浪費的做法:取消單點(A la Carte),改成預約套餐Tasting Menu,這可事先知道當日有多少預約客人,一份套餐裡需要哪些材料,所以是最容易,也最能精準控制材料與人手支出的方式。

名字起源於法國一個小鎮名字的Pithivier,是一種酥盒餡餅,可甜可鹹,和威靈頓牛排毫不相干。這個做得皮薄酥脆,肉的熟度極好,很見功夫。

彈性應付狀況 中等餐廳如走鋼索

最近發生的以巴戰爭,以及明年巴黎奧運的籌備,謝忠道說,餐飲業被迫以更有彈性的方式應付各種隨時可能出現的狀況。

因此,一些餐廳包括星級餐廳發展衍生周邊商品及多元化經營,如外送餐點、預訂製作、開設小雜貨販賣部,或是獲利模式比星級餐廳高的小館子。

“所以,這些因素也會造成餐飲市場更趨極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高級餐廳比以前更難預訂,因富人在經歷過疫情後更願意及時享樂,而平價餐廳因中下階級縮減餐廳消費的預算,品質不夠好,就是所謂的CP值,則很容易被市場淘汰而關閉。”

所以,原本由龐大中產階級與觀光客支撐的中等餐廳如今就像在走鋼索,步步為營。

因此,更多人把食物消費的預算放在冷凍/調理包工業食品,或是自己買菜烹煮,這兩種消費族群雖然不同,但卻在不斷地大幅增長。

杏仁餡梨派

法國人也重視品酒。

趨向有機栽種 禁捕殺受保護物種

謝忠道說,法國當下的飲食哲學是環境友善、不浪費材料及蔬/素食興起以及飲食多元化。

環境友善包括有機栽種、自然動力、永續捕獵及不破壞大自然生態。

“有機栽種是歐洲國家最近十幾年努力在推廣的政策,市場上有機蔬果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目的也是為了不破壞土地與生態,同時也減少攝取有害人體的化學物質。”

他說,永續捕獵最有名的例子要算地中海的紅鮪魚,在2000年時這個魚種幾乎瀕臨滅絕,在20年的禁止捕殺法令下,現在地中海的紅鮪魚數量已經恢復到可以供捕獵食用了。

另外,像扇貝也有規定的捕抓季節,且重量都是嚴格限定的,這些被獵捕到的魚貝蝦蟹是野生動物,體型若小於規定的尺寸,就必須原地放生。

巴黎人對食物的呈獻講究細節,尊重餐飲這一個行業裡的每一個角色。

謝忠道(右)和法國名廚維拉(Marc Veyrat)合影。

年輕世代少吃肉護生 蔬食餐廳崛起

“法國和歐洲年輕世代對地球暖化、環境保護、地球資源再生、動物生命權等越來越重視,相對地帶動減少肉類的食用,也就出現更多的蔬食餐廳。”

最近米其林第一次把星星頒給一家蔬食餐廳,同時也創立新的類別“米其林綠星”,以獎勵使用再生能源或綠能、使用有機食材等同時又能做出精緻美味的餐廳和主廚。

“鼓勵食材多元化,糾正對食材歧視的觀念,改變對食物貴賤的誤解成了新的飲食理念。”

和有糕點界畢卡索之稱的Pierre Herme合影。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