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喜有此李】福建麵 涼粉 煎堆

涼粉又名“青草”,莫非產自檳城那條“青草巷”?它另一名稱是“仙草”,《白蛇傳》的白素貞盜仙草救夫君許仙,難道就是偷涼粉?

台灣美食作家陳靜宜最近出版了一部探討大馬美食滋味的精彩著作《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一看書名,大馬人都明白其中奧妙,而會心一笑。

Advertisement

是的,我們有某些名稱相同的美食,但卻代表着差天共地的兩種東西。就像“福建麵”,在吉隆坡是指用黑醬油、蒜頭、豬油渣及炸至香脆的左口魚碎末炒得香噴噴的“大碌麵”,以豬肉和鮮蝦為主料。但在檳城和北馬一帶,“福建麵”卻是以蝦頭、蝦殼熬成濃湯,用較幼細鹼水黃麵烹成的鮮湯蝦麵,除了主角鮮蝦,還有豬肉片、半邊水煮蛋、蕹菜、炸蔥頭等,吃時還加放一匙參峇醬增添香辣味。兩者同名卻不同性質,各有千秋。

我們大馬的“涼粉”,是以涼粉草製成的黑色膠狀凝固物,切成小方塊或一條條,屬消暑甜品,天熱時喝一碗涼粉雪,立刻透心涼!它又名“青草”(馬來文寫成“Cincau”),莫非產自檳城那條“青草巷”?它另一名稱是“仙草”,《白蛇傳》的白素貞盜仙草救夫君許仙,難道就是偷涼粉?

那天我聽到電台的廣播,才知道中國四川有一種食品也叫“涼粉”,卻是像“涼麵”那樣屬於粉麵類,以玉米澱粉或蕎麥澱粉製成。它絕對不是消暑甜品,而是煮成酸辣或麻辣味吃後可填飽肚子的主糧。大熱天時吃大馬涼粉,能潤喉止渴;但如果吃四川涼粉,在其麻辣味衝擊下,可能更加口渴,甚至被辣到喊救命!

眾所周知,“煎堆”是一種中式油炸食品,用糯米粉搓成圓球形,內有豆沙餡料,外面沾滿芝麻。有小如網球的煎堆仔,也有大若足球的大煎堆。農曆新年時它更是應節美食,衍生成吉利話“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以及粵語俗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ADVERTISEMENT

而冰水檔那種把青綠色綠豆澱粉條浸在奶白色液體裡,加上椰糖和刨冰吃的美味冰品“Cendol”,一般譯作“珍多”、“煎蕊”或“煎律”,但竟有人也將它譯為“煎堆”,跟油炸的“煎堆”共用同一名稱,難免令人混淆不清。如要明確劃清界線,今後是否需一板一眼清楚說成“吃的煎堆”和“喝的煎堆”呢?

可吃與不可吃的兩種粉絲

半透明狀的“粉絲”又名“冬粉”,還有個浪漫名稱 “春雨”;莫非冬天時叫“冬粉”,春天時叫“春雨”?我們家裡經常把粉絲、蝦米以及切成幼細條狀的節瓜炒成一盤,這家常菜名叫“大姨媽嫁女”(別聽到“大姨媽”便想歪了),還有一道更高檔美味的“瓦煲粉絲蝦”。

至於那些崇拜偶像的影迷和歌迷,以前叫“Fan屎”(源自英文“Fans”),近年卻又改叫“粉絲”。兩三年前香港某偶像派老牌歌手盛傳跟女歌迷搭上開房,被人譏笑他“食粉絲”。不知是否他認為既有“女粉絲”送上門,本着“食得唔好嘥”的心態,就把她當作“瓦煲粉絲蝦”那般“嗒”了?唉,兩種“粉絲”雖然同名,但那種“人肉粉絲”卻是切切不可亂吃的,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李系德)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