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兼聽則明】是糖衣毒藥,還是良藥苦口?

本週五揭盅的2024年財政預算案,會是糖衣毒藥,還是良藥苦口?在這市道不景氣的時刻,不管是普羅大眾,抑或大小商賈,無不希望安華的昌明政府會派發補貼糖果,減輕生活與商業成本高漲的壓力。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政府為人民與商家提供補貼的出發點是體恤百姓,不願見到他們被百物上漲而喘不過氣。惟長年廣泛巨額補貼政策,導致政府不斷舉債,來確保國家財務不會陷入赤字泥沼,無法翻身。

Advertisement

政府債務破兆

事實是自1998年以降,大馬已連續26年處於財政赤字狀態。截至去年底,大馬聯邦政府的直接債務已高達1兆零800億令吉,或等於國民生產總值的60.4%。

與此同時,資料顯示在2009年,大馬已儼然成為發展中國家裡政府補貼最高的國家。2022年,大馬的補貼已達到當時號稱史上最高,觸及674億令吉。孰不知,首相安華不久前,親口披露,政府今年向人民發放林林總總的補貼高達810億令吉,其中涵蓋了電費、汽油、糧食等。

數據會說話。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不間斷維持這樣高的補貼。在這情況之下,政府必須通過津貼合理化,意即僅有1%最富俗的人的電費會遭到取消,其他99%的人民並不會受影響!

ADVERTISEMENT

此外,政府也承諾會推出針對性津貼機制,重組所有類形的津貼與社會援助,惟將確保弱勢群體繼續受到照顧。

從2012至2023年間,我國的現金援助計劃一共經歷了5次變化,撥款也從約26億令吉,飆漲到80億令吉,受惠人數從大約520萬人,幾乎倍增至900萬人。

分析員指出,他們與相關政府機構,比如內陸稅收局和大馬統計局討論後發現,現金援助並不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長期方案。因為,援助金無法真正解決貧窮的問題根源。

大致上,朝野政黨在這課題也有一定的共識,即解決大馬社會過度依賴津貼現象是當務之急,但是它們在問題的根源、斷根的手段以及時機都存着巨大分歧。

摒棄津貼思維

其實,不管政府要撤除津貼、減少津貼,還是合理化津貼,最大的障礙在於目前早已在大馬公共與私人界,以及朝野政壇根深蒂固的津貼思維。仿佛失去了津貼,公共系統就無所適從,私人界的經營就無以為續,而政黨的鬥爭也驟然茫然若失。

這讓我想起了前美國總統里根曾針對政府對經濟的看法提出了以下精采的見解 : “如果一件東西會動,那麼政府就會向它徵稅 (tax);如果它再動,那麼政府就會規律它(regulate);但是如果它不動,那麼政府就會津貼(subsidy)它。”

因此,解鈴還需繫鈴人,不管所面對的政治風險多大,只要津貼制與思維一日不除,即便是超人,一次也不會飛。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