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兼聽則明】吃椰漿飯團結大馬人

大家一起吃椰漿飯來團結大馬,這一主張應該不會引爆另一輪爭論吧?

據報導,椰漿飯、砂拉越尼亞洞國家公園和傳統服裝可峇雅(kebaya)被列入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申請的候選名單。

Advertisement

旅遊部提名椰漿飯,是要確保大馬傳統食物獲得認證,避免將來被其他國家申遺成功。

勿隨意指責他人

這則新聞見報至今,尚未聽聞任何剌耳的雜音,可喜可賀。因為在日常衣食住行等芝麻小事也會被有心人士無限放大並渲染成種族宗教敏感課題的大馬,絕對是近來罕見的好事。

君不見,從2024年開年至今,我國社會接二連三被因肉骨茶、新村,還有華校等爭議風波,搞得雞犬不寧,

ADVERTISEMENT

肉骨茶風波起源於遺產專員莫哈末慕達在2月16日根據《2005年國家遺產法令》,將肉骨茶列為國家美食遺產,而導致部分馬來社會不滿。爭議關鍵在於大家對肉骨茶(在馬來文通用的是閩南語音譯bak kut teh)裡的“肉”(bak)的理解。即便近來基於市場需求,市面上已經出現非豬肉如雞肉牛肉甚至是海鮮肉骨茶。但華社約定俗成的認知裡,bak就是豬肉。因此,馬來社會普遍也有認知,也絕非他們無知。將心比心,就像部分華人至今也搞不清,馬來文的daging指的就是牛肉。用別的肉製成的沙爹及仁當,以個別動物為名。

所以在情在理華社支持政府把肉骨茶列為國家美食遺產是合情合理的作法。然而,在爭取馬來社會支持與認同時,應避免動輒指責他人無知與極端,因為這只會弄巧反拙。

再來就是張國祥教授“我發現華人看不起馬來人”、“在社交媒體的留言區,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貶低馬來人的評論”的爭議性言論。

類似以偏概全的偏激言論,必然在華社激起千重浪。因此要警方嚴辦張教授的呼聲排山倒海而來。張教授的偏激言論故然無助於國民團結,但是他所點出社媒裡,滋長種族極端言論(各族群都有),倒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華人新村入遺事件,房地部長2月1日透露政府準備探討替華人新村申遺。惟其提議即激起千層浪,數名巫統領袖紛紛抗議。不管大家認同與否,大馬各族對華人新村歷史存着本質上差異,尤其主流馬來社會對當年與馬共武裝鬥爭的歷史是無可磨滅的痛。

理性選擇身份認同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在反省多元文化主義的《身份認同與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一書中提出,人類生命重要的意義在於負責任地理性思考,並自由選擇自身的身份認同。

因此一位馬來人、穆斯林,同時也是一位馬來西亞人,他可以負責任地理性思考,並自由選擇自身的身份認同,又或者不負責的放棄思考與自由選擇,只談我們(馬來人與穆斯林)vs他們(非馬來人與非穆斯林)。

非馬來人與非穆斯林何嘗不是一樣。或許,從簡單如大家一起吃椰漿飯來團結大馬人,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開始!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