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兒童心智】兒童體智行為發展學科評估診治 父母陪伴 助SEN孩子康復

文◆沈雅詩《明報》

兒童不論在體能、智力或行為發展上,一般都有相若的里程碑,如父母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有疑慮,便需尋求專業意見。

Advertisement

說到孩子有異樣,不少爸媽第一時間會想到找兒科醫生,但就未必人人都認識到「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

(香港訊)“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這個專科,在香港已有10年歷史,醫生身負三大重任,除替18歲以下兒童做評估診治,也給家長提供管教方案,還會擔任他們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樑,絕對是“有特殊教育需求”(SEN ,Have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孩子父母的好夥伴。

在兒科專科醫生的領域,

除了一般兒科(general paediatrics),

ADVERTISEMENT

尚有7個子專業認證(subspecialties),

當中包括在2013年獲認證的“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

(Developmental-Behavioural Paediatrics)。

根據香港醫學委員會專科醫生名冊,截至2023年10月,共有18名“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

關注兒童體智行為發展

顧名思義,“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主要是關注兒童的體能、智力及行為上的發展,陳鳳英說,這個科目,可通過不同評估工具,診斷18歲以下兒童,在哪些範疇內出現偏差,再提供意見,盡力協助孩子有所進步,讓他們更貼近一般小朋友的發展。當然,有些殘疾狀況,則未必可通過我們的建議或康復計劃,令他們回復正常,但都希望能夠幫助兒童有合適的學習環境,將來可以獨立生活。

目前香港不少公私醫療機構、社會服務單位,都有提供兒童評估服務,但執行的,卻有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究竟當中如何分工? 陳鳳英指出,最簡單的概念,是6歲以下的學前嬰幼兒,主要由兒科醫生負責;而診斷6歲或以後“大孩子”的行為或學習問題,所需用的評估工具,則大部分由臨床心理學家行使。然而,在實際運作上,又未必是如此二元分野。

她解釋,在6歲以下的嬰幼兒,最常被診斷出的發育異常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語言遲緩、肢體傷殘或遲緩,以及由早產並發症引致的發育遲緩等,通過衛生署母嬰健康院所推行的“幼兒健康及發展綜合計劃”,大部分可被篩查。

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後,母嬰健康院護士會一直監察他們的成長發展,其間如懷疑有異常,會先由該院的醫生作初步評估,如有需要,便轉介至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作進一步診治及跟進,而接見這些孩子的,正是在接受“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培訓的兒科醫生。

評估發展:在兒科專科下的“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主要關注18歲以下兒童的體能、智力及行為上的發展。

6歲或以後徵狀才浮現

“不過,由於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以及一些心理問題,例如焦慮、早期抑鬱或情緒控制有困難等徵狀,往往要在孩子6歲或以後才浮現,因為小朋友已入學,除照顧者外,也可能透過教師或學校社工發現問題,轉介的途徑便會變得多樣化,校方一般會轉介學生到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做詳細評估,但亦可轉介他們約見教育局資助的教育心理學家。”

“而有些家長眼見子女的行為問題嚴重,會選擇帶他們求醫,私家醫生按情況,可能會轉交公營醫院的兒科跟進,甚至直接轉介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陳鳳英補充,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的主要服務對像是12歲或以下學童,但年屆12至18歲、狀況比較複雜的中學生,如教育心理學家在評估上有困難,也會交由該中心的醫生處理。

事實上,“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職責除了為SEN小朋友作個人化的康復服務建議外,更重要的,是讓到父母能接納自己患病的子女。

“我遇過有些家長,聽到小朋友確診後,激動得拍桌拂袖而去;不少爸爸,則傾向於淡化孩子狀況,相信‘長大就無事’;有些媽媽就表現得過分緊張,會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些甚至會急忙替小朋友報名參加各式各樣的訓練課程,弄得他們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沒有,這樣亦非好事。”

陳鳳英寄語爸媽,不管子女的情況怎麼樣,“接受、冷靜、了解”,才是幫助他們的最佳方法。

她也鼓勵家長“轉移視線”,試着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強項上,讓他們發展所長。

SEN孩子縱然發展上和一般兒童有差異,但他們亦有強項,只要找到並加以發揮,便可彌補不足。

ASD男童國際賽事奪獎

“在醫學上,醫生的診斷都主要集中看SEN小朋友和一般兒童的差異,過程中,並沒有檢查他們強項。但對我來說,評估只是讓大家知道,這些孩子需要更多幫忙,評估並非水晶球,不能斷定小朋友終生無望。我很相信,只要找到孩子的強項,自然可彌補他們的不足。”

陳鳳英分享一個深刻例子。7年前,她遇上一名12歲患有輕度智障和ASD的男童,他從來不跟人交談,但因着男生腳上一雙畫滿圖案的白布鞋,陳鳳英成功跟他打開話匣子 。

“我觀察到他自己畫了很多公仔在白布鞋上,於是我從這裏入手,怎知他便開口說話了。之後,他每次覆診,都帶很多畫作來跟我分享,又自製過一個board game(桌上遊戲),有齊遊戲卡的,教我怎麼玩。”

男孩在輕度智障兒童學校讀書,但陳鳳英發現他頗有英語天分,後來更提議他以自修生身分,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英國語文和視覺藝術科。

“我跟男生的爸爸一起同心去做這件事,爸爸連同我所寫的醫生信,幫兒子向教育局特殊教育組提出申請考DSE。結果,男生在視覺藝術科取得及格的成績,我們都非常鼓舞。”

雖然男生最終放棄報考英國語文科,但他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卻以全英語擔任司儀,盡顯才能。與此同時,他亦是一位出色的殘障運動員,並多次在國際賽事中奪獎。7年來,見證着這名病童的進步,陳鳳英十分欣慰,“其實爸爸的支持與配合,至關重要。”

這個也引證了她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護,是SEN兒童的最佳良藥!

兼有情緒病才處方藥物

說起良藥,陳鳳英不諱言,有些父母是抱着求“仙丹”的心態帶小朋友來看她的,“他們想我給孩子一粒藥,吃後就會乖乖聽話,成績變好,遇到這類家長,我都要花很多唇舌去解釋。”

她說,除非ADHD兒童的情況十分嚴重,例如會失控衝出馬路、有自殘或傷害別人的行為,或是他們兼有情緒病,才會處方藥物,否則,都會建議通過行為治療和有效的管教 ,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去幫助小朋友改善狀況,只要家屬願意配合,一般都會有進展。

靈活模式:真正的融合教育,應以學生個別狀况給予調適,並採取靈活多變的測考模式。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