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健康生活專題】耍廢超過2天不利身心健康 爛在床上壓力更大

文:黎芸迪《明報》

(香港訊)面對生活壓力,有人喜歡放空,有人選擇躺平!近期又出現對付壓力“新招”。

Advertisement

外媒報道,社交媒體平台最近流行一個新風潮bed rotting(爛在床上),整天躺床上掃網煲劇,並將過程拍片分享。

惟專家指出,長時間持續爛在床上,非但無法放鬆身心,反而增添更多壓力,同時影響睡眠質素。

Bedrotting(爛在床上)是近期席捲社交平台的新風潮,網民長時間躺床耍廢、擺爛,只對着手機、平板或手提電腦來掃網、上聊天室、看視頻,連三餐飲食也不離床,整天跟床黏在一起,恍如在床上“腐爛”的狀態。

#bedrotting相關視頻累積瀏覽次數已超過1億,並且受不少網友推崇,留言表示bed rotting是自己最喜歡活動,甚至謂:“我覺得此生的目標就是在不同地方腐爛:我的床、酒店床、沙灘、吊床等。”

ADVERTISEMENT

逃避問題越積越多

爛在床上,不失為一個偷閒放空的方法,但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提醒,如果爛在床上持續超過2、3天,其間連一些日常必須要處理的事情也不做,三餐也在床上解決,就可能是不利身心健康的警號。

她質疑,選擇爛在床上,究竟是藉此減壓,抑或是在逃避一些東西,例如逃避上學、交功課、工作等。

“減壓方法有很多。有人使用原本用作減壓的方法,背後動機卻是逃避壓力,將減壓及逃避壓力混為一談,但兩者絕對是南轅北轍的兩回事。爛在床上短期好像可以減壓,因為不用面對壓力(如上學、上班等),但其實要處理的事情始終未完成,甚至越積越多,只是拖延了,壓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滾越大,困擾亦會變大。”

少動肢體肌力衰退

爛在床上亦會影響睡眠,是另一個需要留意的問題。睡眠衛生有助對抗失眠,而床與睡眠之間的連繫是睡眠衛生其中一個重點。

廖嘉敏指出,床是用來睡眠,兩者必須建立緊密連繫,我們才可以上床後“自動”進入睡眠狀態。如果長時間在床上做一些跟睡眠毫無關係的事,如吃小食、玩電話、看劇等,便會大大削弱床跟睡眠之間的連繫,容易導致失眠,繼而影響情緒。“爛在床上會削弱床和睡眠的cue(提示),你在床上躺得越久,cue就會越弱。”

綜合上述因素,如果只想逃避壓力,或因而損害睡眠質素,都代表爛在床上不是正確減壓方法。

廖嘉敏補充,如果長時間爛在床上,肢體甚少移動,肌力會慢慢衰退,身體漸漸虛弱無力,一旦想起床走動,可能因缺乏力氣而感到吃力,於是又繼續攤在床上,惡性循環下,身體更加一蹶不振。

臨床心理學家
廖嘉敏

久臥影響氣血運行

中醫師張瑩表示,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曾提到,“久臥”對身體的影響,“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若視、臥、坐、立、行五種本能不當地使用過度時,人體就容易受到傷害。其中“久臥傷氣”,是指久臥會傷及肺氣。

“中醫有句話:‘肺主一身之氣’,意指肺有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肢體走動時,肺氣得以宣發,才可促進氣血通行,臟腑才能發揮其正常功能。”

張瑩表示,從中醫角度,一般人如果刻意久臥床上,影響氣血運行,對肺氣有莫大的傷害。日間原本應該起身走動,讓氣血通行的時候,但你卻選擇不起床走動,在床上做一些肢體不用大幅度的活動,如看劇、玩電話等。

“持續多天後,氣血會越來越衰弱、越變越差,久而久之,可會導致精神差、疲倦、呼吸變得短淺、關節不順、思考反應慢、缺乏食慾,或進食後很快就覺得飽、便秘等;如果本身是病人則作他論,其身體因病患或受傷,氣血不在正常狀態,需要多休息,久臥才可減低氣血流失,有助體內補充氣血。”

爛在床上傷神傷身

4建議戒掉惡習

爛在床上傷神又傷身,該如何戒掉這壞習慣?

綜合兩名受訪者的意見,得出以下的一些建議。

1/改在沙發書桌放空

如果情況不算太嚴重,建議先慢慢縮短爛在床上的時間。難以一下子完全離開床不耍廢?可嘗試把放空地點由床移去其他地方,如沙發、書桌等。

一來讓當事人不再把活動範疇局限在床上,二來可保留床與睡眠之間的緊密聯繫。

中醫師張瑩說,“看到社交媒體影片中的主角,在床上做各種事情,最簡單方法就是把相關事情搬離睡房,一定要起身離床才可做相關事情。一旦由躺臥變成走幾步,體內的‘氣’開始流動,就不易再有想躺下的感覺。”

中醫師張瑩

2/重拾基本日常活動

除了減少“爛在床上”的時間,把日常生活重回正軌也很重要,最起碼把一些基本自理事宜,如洗澡、收拾被鋪、刷牙梳洗等,都要加入日常生活程序中,亦不要在床上進食三餐。作息定時、均衡飲食都有助情緒管理。

3/發掘減壓良方

減壓方法因人而異,發掘適合自己又能減壓的方法,不要單一依靠床。

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說,“經常對病人分享心流理論(flow)的重要。做自己喜歡的活動時,如跳舞、陶瓷等,高度專注於自己有把握而又具挑戰的活動,令人享受當中,感到十分輕鬆,增加抗壓能力,提升幸福感,亦是減壓良方。”

另外,運動有助大腦釋放大量安多酚(endorphin),此激素能令人產生愉悅放鬆的效果,有助紓緩壓力。

靜觀練習則是近年十分流行的減壓方法,讓我們覺察當下的狀態,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某特定對象(如呼吸等),過程中不加批判,亦不過度反應。

大腦透過這些練習會變得更加專注自己的內在世界,不放大不縮細、不作批判當下的體驗,更大的空間處理不同的思緒,某程度提升抗壓能力。

4/找專業人士協助

如果爛在床上情況嚴重,例如壓力有增無減、影響情緒、導致失眠等,就有需要找醫生、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協助,找出背後原因,是否受焦慮、抑鬱等情緒病或其他問題困擾。

持續行動力低或ADHD作怪

行動力不足表現為缺乏主動、拖延、無法開始或完成任務、缺乏動力和意志力等情況。

行動力不足可能只是一種心理或情緒狀態,亦可以是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或情緒病的一部分。如何分辨呢?

當我們對某事情缺乏動機或目標,甚至不感興趣,行動力自然低下。而面對一些陌生、不熟悉任務時,因為不知道怎樣規劃和實行任務,便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開始,因而使進度緩慢。

或是抑鬱焦慮症導致

而自信心、對目標工作經驗,以及本身規劃和組織能力,也會影響面對工作和困難時的行動力。

如果你發現自己行動力不足的情況持續出現,便要考慮是否有深層問題導致;這可以是情緒問題,亦可以是專注力不足導致:

◆抑鬱症:常見情緒病,特點包括情緒低落、興趣和動力減退。抑鬱症可導致缺乏動力和意願去執行日常活動,使人感到無法開始或完成工作

◆焦慮症:亦是常見都市情緒病,特點是過度擔憂和焦慮。焦慮症患者因為太多事情擔心,很難做決定,因而變得猶豫不決,行動力低。某些患者因為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乾脆避免某些活動或任務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特點包括注意力困難、過度活躍和衝動行為,可導致行動力不足,難以專注和完成任務。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因此,即使你沒有過度活躍,但只要受專注力的問題困擾,也可以尋求協助

超過2周可影響生活

若是專注力不足患者,在行動力方面會出現以下問題:

1.注意力易分散:無法集中注意力,很難專注於一個任務或目標,這可能使你的行動力降低。

2.難開始任務:專注力不足者,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無法集中精力開始行動,導致拖延和行動力低下。

3.易中斷和放棄:當你無法保持專注,容易受到其他刺激或誘惑干擾,從而放棄任務或計劃,進一步降低行動力。

4.難保持長期動力:因為容易分心或失去對目標的興趣,使你在追求目標時缺乏持久行動力。

若懷疑行動力低是因精神問題引起,可從以下因素分辨:

1.持續度:如長期感到行動力低落,超過2周且影響了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能力,可能需要考慮是否存在精神問題。

2.強度和頻率:行動力低落的強度和頻率也值得注意。如果行動力低落嚴重到無法開始或完成基本任務,且經常發生,可能需要進一步探討是否涉及精神問題。

3.其他徵狀:注意觀察是否伴隨其他精神徵狀,例如,情緒低落、焦慮、睡眠問題、食慾改變、自尊心下降等。這些徵狀可能是精神問題的指標。

4.社交功能:觀察你的社交功能是否受到影響。精神問題可能會對與他人交往、與環境互動和參與活動的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5.個人歷史:回顧自己的個人歷史,是否有精神健康問題或家族病史。這些因素增加存在精神問題的可能。

分拆任務增加專注力

要克服專注力不足對行動力的影響,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創造無干擾的環境:建立一個能夠提供無干擾,集中注意力的環境,避免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例如關掉電視、關閉社交媒體通知等。

◆制訂明確計劃和時間表:將任務分拆為小步驟,並為每個步驟設定時間限制。這樣可使我們在完成每一個小步驟也得到成功感,更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使用專注技巧:例如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小休或做專注力訓練(如冥想或深呼吸),有助提高專注力和集中注意力。

◆培養專注力習慣:專注力是一種習慣,可通過訓練和實踐培養。逐漸增加專注時間和難度,並持之以恆地練習,逐漸提高專注力水平。

如果你已經用盡所有方法,在生活各方面行動力仍欠佳,可能是情緒或精神健康方面問題影響,建議找醫生診斷。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