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人格障礙專題】行為模式偏離社會文化背景人格障礙者性格大解剖

(吉隆坡訊)大部分人在10多20歲時,已因遺傳、環境因素及兒時經歷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所謂人格障礙則是此人性格異常、不同,偏離大眾應有的性格和社會文化背景,以致難以適應正常社會生活,造成痛苦。

Advertisement

人格(personality)又稱性格,是一個人在對人、對事、對己,乃至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的持久且一致的特質。

簡單而言,人格包括一個人在各種場合的思想、感受和行為。

所謂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則是此人性格異常、不同,偏離大眾應有的性格和社會文化背景,以致難以適應正常社會生活,造成痛苦。

或者這麼說,我們瞭解一般人的性格特徵是如何的,但是人格障礙者,則是“與眾不同”,他們經常會因為人格問題而干擾到個人、社會或職業功能。

ADVERTISEMENT

10%人患有人格障礙

根據精神專科顧問薛漢飛醫生(Dr Seed Hon Fei)指出,美國一份大型的統計,社會裡大約有10%人患有人格障礙,男女均有風險,只是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比例不同。數據顯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男性中更為常見,大約是女性的6倍;至於邊緣型人格障礙則以女性居多。

“若提及障礙(disorder),則表示變得嚴重了,已影響個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許多人則是有某種人格的傾向,但未及障礙的程度,則稱之為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與其他精神疾病一樣,而人格障礙的成因可分為生理(biological)、心理(psychological)和社會(social)3種因素。”

他說,生理因素即基因遺傳,因此,精神科醫生在問診時,也會瞭解患者家人有無精神上的問題。許多試驗已確定人格障礙具遺傳因素影響,例如人格障礙患者的家族裡,患上人格障礙的比例是高於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礙的遺傳因素是無法被忽略的一點。

“成長或環境因素與人格的形成息息相關。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曾遭遇精神上創傷,會對人格造成很大的影響。童年經歷是人格障礙形成的主因之一,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經常遇見不好的事情,或是有可怕的經驗,例如虐待、家庭暴力和缺乏關愛,亦有可能增加人格障礙的機會。”

親子關係影響人格

“有時,父母的管教方式(parenting skill)也有所影響。若成天指責和打罵孩子,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勁或無能,會造成自信心低落;若父母對孩子過度小心呵護,什麼都替他們安排好、準備好,也可能造成孩子有依賴型人格;如果父母管教方式反覆無常,也容易導致孩子品行失常,最後形成反社會人格等。”

他表示,也不是說父母過度溺愛,就一定會造成孩子的人格障礙,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像是親子關係不佳,自然也會影響他長大後的人際互動、兩性與親密關係,成為某種人格障礙。

總之,許多不同的因素可相互作用,導致一個人出現人格障礙。“人格障礙也可以是導致一個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因素。在臨床上可以發現,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與某種精神疾病關係較為密切,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a)在病發前,已有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的表現;偏執型人格容易發展成為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精神專科顧問:薛漢飛醫生

偏執型疑心重難相處

分裂型可成精神分裂

許多前往精神科就醫的患者,經常詢問自己是否有人格障礙,尤其是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 dissociative disorder),因自己一時非常開心,一時卻又很傷心,然而這都可能是誤解。

薛漢飛表示,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五版(DSM-5),將人格障礙分成10種,有A、B和C三大群(cluster),可讓大家輕易瞭解。

他說,A群人格障礙的特點是奇怪和怪異,例如最為普遍的偏執型人格障礙,這類人的疑心很重,成天懷疑別人要對自己不利或是針對自己。他們沒有一天能“心安自在”,由於擔心別人要害自己,因此一直保持高度警覺。

父母養成依賴型人格

基於個性過度敏感,他人很難與之相處,容易起摩擦,因為無論說了什麼,他都總是覺得別人對自己懷有惡意,就算是屋外有一輛車經過,他也會懷疑可能有“壞人”要來對付他們。當偏執型人格障礙持續變得極端,很有可能會演變成精神疾病─妄想症。

類分裂型人格障礙冷漠、內向、不愛與人接觸,就像一個獨行俠,不喜歡參與社交或團體活動,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很難從任何活動當中感受到快樂,對性和人際關係的興趣不高,也沒有好朋友。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有較大的機率會演變成精神分裂症。他的想法異於常人,行為舉止很奇怪,通常大眾很難去接受,有時候會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或是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這類人的疑心很重,也懷疑別人要對自己不利或是針對自己。他們也會有社交恐懼和不協調的臉部表情。”

C群人格障礙通常會很焦慮或害怕。

“首先,迴避型人格障礙非常害怕被拒絕而迴避人際交往。他們不只是害羞,而是焦慮、膽怯和缺乏自信,因此一直逃避所有的社交或工作機會。他們很拍被批評,同一時間也很需要被接納。由於做任何事都會感到緊張,他們寧願以‘不變應萬變’─什麼都不做那就會感覺比較好。”

至於依賴型人格障礙事事依賴他人,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無法獨立生活。他們非常被動,永遠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因此需要別人為自己做決定。

“由於過分依賴,他們也很擔心會被遺棄。他們一個人的時候,會時常覺得很無助,很容易被傷害。”

他指出,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很多時候與父母育兒之道有關。若從小到大,父母將一切都準備好了,包括吃什麼、做什麼,甚至人生已經被安排好了,孩子根本不必動腦思考或親手勞動,待他長大出社會,未曾受訓’的他如何有能力去決定事情或照顧自己呢?

強迫型與強迫症不同

另外,強迫型人格障礙也很常見,但大家不要將之與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混淆,兩者是不同的。

“強迫型人格障礙為完美主義者,非常執着,事事都要做得很好,他們會很執着細節、條例,時常擔心自己會犯錯。過分的完美主義時常導致他們無法如期完成他們的任務。他們也不會和其他人分工合作,除非其他人願意100%遵從他們的條規。有些沒有價值或不重要的東西,他們也不願意丟棄。”

薛漢飛說,試想像你去到他的家中,必須完全遵守他的規則,例如必須先洗很多次手,再戴上手套,確保完全乾淨才能觸碰他的物品,相信大家都會難以忍受吧!由於他們往往會要求他人遵循並達到心中的“完美水平”,因此會對身邊的人引起不少麻煩和困擾。

若是強迫症,他們對於自身重複行為並未感到開心。舉例而言,強迫症患者會一直洗手,是因為腦海中的想法一直告訴他“你的手很骯髒”。起初他會覺得自己手已乾淨,認為自己不需要去洗。可是,這個想法會越變越強烈,到達一定的程度,患者會“認輸”而去洗手。獲得釋放感到舒服後,這個想法很快又浮現,‘再不洗手你會死!’於是患者感到緊張,又被迫再去洗手。

“由此可見,強迫症患者明知道自己手不骯髒、不該再去洗,但是迫於強迫的想法,因此做得非常不開心。正因辛苦、難受,強迫症患者往往會主動求醫。相反的,強迫症人格障礙患者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更不會主動來看醫生,通常是被親友‘強迫性’拉到醫院的。”

患者不主動就醫

治憂鬱才發現

人格障礙的治療是很具挑戰性的。

首先,患者不容易瞭解和相信自己有人格障礙,何況之後還要接受治療。

而世界上也沒有神奇藥物可以將性格徹底改變。怎麼辦?

原來他們需要的是心理治療,以瞭解自身問題,儘量減少比較與眾不同、會造成自己與他人麻煩的行為舉止。醫生會從多方面下手,通過減輕他們的壓力或焦慮、教導情緒控制和改善人際關係等,希望可以幫助他們活得比較輕鬆一些。

自戀型需要他人崇拜

薛漢飛強調,人的性格是從小逐漸培養、形成的,很多時候人格障礙並不是在一個人30歲時突然蹦出來的。通常人格障礙出現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約在10多20歲開始。隨着年紀漸長,人格障礙可能會漸漸消失,但是有些卻不會,甚至會變得嚴重。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D)屬於B群人格障礙之一 ,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生率可高達6%,以男性居多。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五版(DSM-5),自戀型人格障礙具有自大(grandiosity)、需要他人崇拜和缺乏同理心的特點,欲確診必須包含下列9點中的5點或以上:

1. 對“自我重要性”的誇大感。

2. 沉浸於無止境的成功、權力、才華(brilliance)、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

3. 相信自己是特殊和獨特的,只有跟自己一樣特殊或居高位的人才能真正瞭解,或與自己有所關聯。

4. 需要過度的讚美。

5. 認為自己有特權/特殊待遇。

6. 人際剝削行為(interpersonally exploitive behavior,利用或占別人便宜,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7. 缺乏同理心。

8. 時常妒忌別人,也相信別人妒忌他。

9. 行為或態度自負、傲慢。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永遠覺得自己最棒、是最特別的那個,一直需要別人的讚賞和尊重。他們會希望人家評估他的表現一定是最佳的那個,若有人認為他不好,他就會特別敏感、不喜,非常容易感到挫折。

依症狀判斷患者類型

“他們只跟自己認為一樣特別的人交友或交往,因為他們覺得只有相同層次(level)的人才能明白自己。因此,他們也時常會捧高踩低,貶低和看不起他人。若提出批評,通常他們不會有改過自新或改進的想法,只會覺得你的層次太低,不會欣賞自己,甚至會反擊或責罵你。”

他指出,當身邊有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相處起來一定是困難的。你需要永遠讚賞和崇拜他,也會被他貶低,再加上沒有同理心,因此沒有多少人能一直忍受這種相處之道。

其實不僅是自戀型,很多人格障礙患者都不會主動前來就醫。通常是身邊之人覺得他“不妥”, 性格與眾不同,製造了許多麻煩或問題,才將他帶來。大多時候,他們是因為其他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或憂鬱症而前來求診,在過程中才發現患有某種人格障礙。也有一些患者是察覺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十分辛苦才到醫院來,但是這種狀況不常見,因為通常人格障礙者不會察覺自己有問題。

因此,如何判斷一個人有何種類型的人格障礙?薛漢飛透露,主要是依靠特有的症狀。一般上需要從各方面收集信息,像是聆聽家人親友對於患者自小到大的敘述。患者也可以進行更客觀的人格測試 (personality test)。

B群人格障礙的特點是情緒化,其他3個類型為反社會(Antisocial PD)、邊緣型(Borderline PD)和表演型(Histrionic PD)。

反社會型不遵守法律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點是不遵守法律、條規,有多次犯罪紀錄。他們不在乎他人感受,沒有內疚感和同理心,時常衝動易怒而做錯事或傷害他人。即使被抓坐牢,他們也不會後悔或改過自新。就如之前所說,人格是自小逐漸培養的,很多時候反社會型人格在童年時期就可窺見一二,例如撒謊,不遵守校規、逃課、打架、偷竊、放火或欺負小動物等。”

在精神科經常看到的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因通常會由於憂鬱症或焦慮症就醫。他們時常有空虛感,希望與他人建立感情關係,卻又難以維持長久。他們不能接受別人不要自己,非常害怕被拋棄。若伴侶忽然與他少說了點話,他可能會認為“,“他不要我了,糟了,他要離開我了!”

薛漢飛說,他們的情緒不穩定,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們反應極端,像是今天會說薛醫生是對自己最好的醫生;下次卻又說薛醫生是全世界最壞的醫生。他們也會有自殘的行為,我們經常看見患者身上有許多傷口、曾吞藥,有多次輕生的傾向。他們時常會有衝動和自毀傾向,例如濫用毒品、濫交、暴飲暴食或危險駕駛。”

至於表演型人格障礙,顧名思義,他們像一個表演者,將生活當做舞台,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無時無刻都希望引人矚目。這群人十分注重外表,不喜歡被忽視,如果某次聚會大家所討論的“主角”不是他,他就會感到生氣、無法忍受,常常會用戲劇化的行為或誇張言行來吸引他人注意,例如情緒爆發或發脾氣等。

表現高度自我為中心

“他們不但過分感情用事,還自我放任縱容,不會為他人考慮,表現高度自我為中心。”

他說,講到此,不知道大家腦海中是否有閃過似曾相似的情景?其實,很多時候,就算覺得某人是“戲精”(drama king or queen),大多數人也會選擇保持距離,遠離對方就好,不會特意帶他去看醫生。除非人格障礙嚴重至一個程度,真的引起了什麼麻煩,也許家人就會帶他就醫。

成長過程逐漸形成

人格障礙需心理治療

人格障礙的治療是具挑戰性的。首先,患者不容易瞭解和相信自己有人格障礙,更何況是之後還要接受治療。

試想像你現在被醫生告知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你能欣+是最棒的,你竟然還說我有精神問題?”之後可能會選擇不再來往。

就算是強迫型患者,他也會告訴你“我認為自己做得很好,喜歡將東西擺放整齊乾淨又有什麼問題?不喜歡就別到我家來!”,而不是覺得自己可能有人格障礙。

讓他們減少犯罪行為

人格都是發育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世上沒有“特效藥”可以在吃了之後令性格180度大轉變。人格障礙者需要的是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vive behavior therapy)、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和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我們無法完全改變人格,但可幫助患者瞭解自身問題出在哪,讓他儘量減少比較與眾不同、或造成自己與他人麻煩的行為舉止。要讓一個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完全變成可愛、乖巧的人格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儘可能讓他減少犯罪的行為。

幫助他們活得較輕鬆

人格障礙也不能僅憑兩三次的心理治療就“康復”或改變,主要的目的是減輕他們的壓力或焦慮、教導情緒控制、改善人際關係等,從多方面下手,希望可以幫助他們活得比較輕鬆一些。

其實,很多時候真正深入瞭解了人格障礙後,即便他們起初表示童年經歷正常,但是在心理治療之後都會發現許多故事。由於這些經歷過於痛苦,大腦就會抑制或‘藏’起來,自己就不記得了。為了幫助他們,有時需要將這些記憶調取出來,瞭解是否曾遭遇創傷,又是如何導致人格障礙的形成的。

人格障礙並非“沒得救”

問1:我的伴侶有人格障礙,只有分手才是唯一方法嗎?

答1:千萬不能這樣說,所有的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都能通過醫學治療而獲得幫助。就算人格障礙,我們也有治療方法,例如心理治療或精神科藥物也有一定的功效。

由於病情程度輕重不一,可幫助到多少因人而異,但是不能說人格障礙是“沒得救”的。

依個別問題處方藥物

問2:藥物治療對人格障礙者有幫助嗎?

答2:像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來就醫的話,通常是因有憂鬱或焦慮困擾,因此會針對個別問題處方藥物。同時,我們也會讓他們接受心理治療以瞭解自身問題,學會控制情緒。

報導:楊倩妮 整理:梁盈秀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