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Uncategorized

【中醫超越線】飲食不節精神緊張 傷脾胃腹痛洩瀉

文◆ 邱宇鋒(中醫師)、《明報》

大便次數多於每天3次、便意難忍、大便質地不成形、稀溏如水者,屬於泄瀉。長期持續泄瀉是慢性病,在排除消化器官的病變之後,病因多與胃腸功能失調有關。

Advertisement

治療需要針對病因對證下藥,通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手段,再配合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改善胃腸功能,而非盲目收斂止瀉。

(香港訊)我們間中都會出現腸胃失調,但如果泄瀉持續發生超過4周,或在1個月內半數時間有泄瀉問題,便屬於慢性泄瀉。慢性泄瀉與脾胃運化失調有關,明代中醫學家張景岳所撰的《景岳全書》指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在排除腫瘤、炎症一類消化道器官疾病後,慢性泄瀉成因多與胃腸動力紊亂、胃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調等有關,為消化道功能性失調。飲食不節、情志失和,是臨床上功能性慢性泄瀉常見原因。

ADVERTISEMENT

脾胃虛寒導致消化力差

經常暴飲暴食導致食滯胃腸,或嗜食寒涼生冷以致脾胃虛寒,或過食油膩、高糖食物造成濕困脾胃,都會導致反覆泄瀉。

中醫認為,“濕勝則濡瀉”。長期飲食不節或過量進食,會增加脾胃負擔,有礙消化吸收,飲食水液無法正常運化,形成濕邪干擾胃腸功能,造成大便稀爛。經常食用寒涼生冷食物者,容易刺激脾胃,耗損正氣,形成脾胃虛寒,妨礙正常的運化。

當脾胃虛弱,運化無力,便會因消化能力欠佳而形成“內濕”,引發泄瀉。除此之外,脾虛者常見面色偏黃、肌少乏力、身體浮腫,舌象可見舌體腫脹,甚至舌邊滿佈齒痕,舌面光亮濕潤。

針對前者濕困脾胃,治療宜祛濕化濁、消食健脾,常用中藥包括山楂、神曲、蒼朮、藿香等。針對由於脾胃虛寒形成的泄瀉,治療需要補氣健脾,常用中藥包括淮山、黨參、白朮、扁豆等。因不良飲食習慣而出現慢性泄瀉者,可透過積極調整飲食習慣,保護脾胃功能。

患者宜保持飲食清淡,少吃屬性太偏(如太過寒涼、太過溫熱、太油膩、太甜)的刺激食物。用餐宜8分飽,避免暴飲暴食,減少食滯胃腸的機率。

焦慮緊張影響脾胃功能

長時間情志不舒,例如急躁易怒、焦慮緊張,也會影響脾胃功能,引起慢性泄瀉,這類泄瀉在西醫可歸納到“腸躁症”或“腸易激綜合徵”範疇。《景岳全書》記載本病:“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剋土,脾氣受傷而然。”

中醫認為,這類患者本身脾胃機能通常較差,

不良情緒會影響肝臟功能,

引起氣的升降出入失常。

當肝氣不舒,氣機欠暢,

很容易會干擾脾胃功能,

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胃脹、

噯氣反酸、食慾不振、腹痛泄瀉等,

病況每每在精神壓力大時加重,

導致患者出現突如其來的腹痛腸鳴,大便稀溏,瀉後痛減。

反覆泄瀉的不快經歷,加上體檢如驗血、內窺鏡檢查等都沒有發現病變,對患者來說不僅帶來生活上不便,更會帶來沉重心理負擔,可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學習鬆弛減壓飲食清淡

治療這類“肝旺脾虛”的慢性泄瀉,需要疏肝理氣、健脾,常用中藥方劑為出自《景岳全書》的痛瀉要方。藥方中運用白朮燥濕健脾,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組合成方劑後有祛濕健脾、止痛、止瀉的效果。

這類泄瀉發病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患者應留意保持心情輕鬆,學習鬆弛減壓。飲食宜清淡,用餐時不宜狼吞虎嚥,餐後稍作散步、摩腹,避免馬上投入緊張忙碌活動,減少刺激腸胃。

不良飲食習慣——嗜食寒涼生冷以致脾胃虛寒,或過食油膩高糖食物造成濕困脾胃,都會導致反覆泄瀉。

艾灸調節胃腸 湯水祛濕止瀉

慢性泄瀉的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包括位於任脈的中脘、氣海,以及足陽明胃經的天樞、足三里,有補氣理氣、調節胃腸蠕動的效果,可針刺或按揉刺激。

陽虛寒多者可加上艾灸,每次溫灸各穴10至15分鐘,每日1次,有溫陽驅寒和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

近年流行服用益生菌以調整胃腸道內微生物生態,增加腸道有益細菌株,改善腸胃功能,治療泄瀉、便秘、脹氣等消化不良問題。益生菌雖有整腸作用,但消化道內生態環境必須靠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否則光靠補充益菌難以營造健康腸道環境。

而且不同人之間的胃腸生態可以有很大差異,光靠補充特定菌群未必人人有效。

維持良好腸胃生態

要維持良好腸胃生態,平日多吃五穀類、蔬菜、水果等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用餐定時定量,進食時細嚼慢嚥,從容不迫。食材選擇及烹調方法建議參照不同地域各自傳統飲食文化,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切忌盲目跟從,否則身體難以適應。日常生活要留意鬆弛減壓,避免長期處於精神壓力沉重的狀態。

平補脾胃改善運化

針對脾胃氣虛,運化欠佳,以致濕重容易泄瀉的人,食療建議選用有健脾、益氣、祛濕作用的藥材,如淮山、扁豆、白朮、茯苓等,以平補脾胃,改善運化。食療湯水可飲用淮山扁豆芡實瘦肉湯。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