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美國對華加徵關稅

美國政府日前宣布,將對一系列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半導體、鋼鐵、鋁材和醫療器材等。這一舉措引發了全球經濟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已經存在緊張關係的背景下,其影響更是備受關注。

逐年提高關稅

Advertisement

首先,這項決定將導致電動車的進口關稅從目前的25%激增至100%,而對太陽能電池的進口稅也將從25%上升至50%。針對部分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關稅將從目前的7.5%提高至25%。另外,從2025年開始,對中國半導體的關稅將從25%提升至50%。這些關稅的提高將在未來三年內逐步實施,旨在保護美國企業和勞工不受來自中國的“不正當競爭”的侵害。

據悉,這一輪提高關稅涉及價值180億美元的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一份聲明指出,這些措施旨在擴大對一系列中國商品的關稅,並呼籲擴大執法範圍。過去4年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評估報告顯示,雖然此前對中國征收的關稅對美國整體經濟的價格和就業影響微乎其微,但卻有效地減少了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同時增加了對其他國家的進口。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一貫反對違反世貿規則單方面加徵關稅,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而中國官媒新華社則認為,美方此舉濫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嚴重影響美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消費者和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等,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也將造成破壞。

儘管一些觀察人士認為這些關稅提高對中國產品的影響有限,因為被徵稅的相關行業並不完全依賴美國市場和消費者,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拜登政府的一種嚴正警告,表明美國不會容忍任何可能破壞其關鍵決策的行動。對於美國經濟和就業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可能的回應,目前各方意見莫衷一是。

ADVERTISEMENT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中貿易關係的動態變化引發了廣泛關注。這次關稅提高措施的背後,除了經濟考量外,也反映了政治經濟和地方經濟的雙重考量。隨著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各國政府將繼續採取不同的政策來應對挑戰和機遇。

拜登已別無選擇

而在美中持續為“產能過剩”議題交鋒之際,拜登政府的這一舉措更是讓人們猜測其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考量。有人質疑,拜登政府趁在選舉年宣布這項措施,是否只是虛晃一招,徒具象徵意義。然而,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次嚴正的警告,表明美國將採取行動維護自身利益,並向中國發出明確信號,拒絕再次承受可能由中國政策失誤帶來的壓力。

無論如何,在社區經濟和政治經濟的雙重考量下,以及在民調落後的情況下,拜登政府或許確實別無選擇,不得不課徵這些新關稅。然而,這些關稅的提高必然會使美國製造業者增加成本,由美國消費者埋單,甚至可能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美中關係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變數,各方需要保持警惕,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