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表達藝術治療專題】離開官場當治療師 邱誠武用藝術紓鬱解困

文:張淑媚 攝:賴俊傑《明報》

(香港訊)人生20年,足夠發展一段事業。

Advertisement

香港前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57歲從官場退下來,決定用未來20年開創新事業。

上半生做記者、入官場,習慣以理性、邏輯思考;人生下半場,選擇闖入自己underdeveloped的右腦感性區域,化身表達藝術治療師,用藝術為情緒困擾的人解困。

邱誠武(中)57歲從官場退下,花近1年時間尋找下半場去向,一想到人生還有20多年時光,足夠發展一段事業,遂再讀書進修。

上下半場換上截然不同的崗位,他卻認為是一脈相承,盼續為我城紓憂解困。

ADVERTISEMENT

邱誠武傳媒出身,曾任職於香港電台、《英文虎報》和《經濟日報》,而最為人熟知的身分相信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6年前他任期屆滿,卸下副局長身分。在“過冷河”(首長級公務員離任後,首半年至1年不可出任商業性質工作)期間,他到處與不同人聊天,尋問下半場去向。

花3年修讀表達藝術治療

有相熟神父建議他讀神學,亦有企業向他招手,邀請加盟成為公關、顧問;更有以前在傳媒共事的朋友,讀完表達藝術治療課程後,向他推介。

“我以前做新聞、在政府工作,又或讀法律(碩士),都習慣以左腦思考,以證據、科學方法理性分析問題;我在想,我的右腦會否underdeveloped呢?”笑言自己過去未曾學過音樂、藝術,右腦的確有少少“未開發”。

他說,在政府工作多年,了解到自己喜歡直接、實在的交流,“在制訂房屋和運輸相關的政策時,是很直接有人受惠,起一間屋,起一條路,實實在在。”

表達藝術治療,既可以挑戰未開發的右腦,又是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接觸,很實在。於是他用3年時間在香港大學修讀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開展第三齡人生。

現代人健康情況響起警號

記者、高官、治療師,任誰看這3個身分都覺得風馬牛不相及,他事後回想,都是一脈相承。記者透過報道改變社會現況,官員制訂政策影響民生,表達藝術治療師助人紓解精神困擾,“都是讓有需要的人直接受惠。”

香港人精神健康情況近年響起警號,無論兒童、成人還是長者,都各有問題,“我讀這科一為神功二為弟子,既可以幫人,將來如果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幫自己。”

表達藝術治療是什麼?對於與邱誠武一樣,右腦未開發、不太懂藝術的普羅大眾,有何幫助?

“我們相信人有兩個很重要的基本能力,一是想像力,一是創造力;表達藝術治療就是通過創作手段,運用這兩種能力幫你自己。”

邱誠武以畫畫為例,強調不是要參加比賽,即使是火柴人、簡單線條等,都足以應付,“重點不是畫得靚不靚,而是你所畫的東西,是否出自真正內心。”他以畫線條為例,有些人的線條很密集、整齊,有些人很自由奔放,自己畫的時候未必察覺,但畫完之後與治療師傾談,才發現自己循規蹈矩或無拘無束的一面,加深自我認識。部分情緒問題亦可用類似方法處理,“經過一些心理學訓練,我們可以從藝術創作的過程,幫他們找出一些潛藏的情緒、心理問題。”

年輕人藉畫畫打開話匣子

邱誠武解釋,表達藝術治療較倚重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手段;小朋友語言能力一般,長者可能因病喪失語言能力,都未必懂得表達自己,尤其適合這類治療,“即使成年人語言能力很好,但有時情緒激動,發覺自己說來說去都說不清自己的狀態,都可透過這種非語言方式,將內心鬱結宣泄出來。”

將近花甲之年重返校園,他說雖然讀得非常辛苦,但慶幸此科無須考試,靠論文、project和實習評核表現,直言“很喜歡這一科。”

現在已成為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他,以自由身與不同機構合作。去年3月第5波疫情正在襲港,他與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陪我講”(Shall We Talk),以及社企“時光”合辦網上藝術治療工作坊,與參加者以畫畫、身體移動等形式表達情緒,在緊張的社會氣氛下透透氣。

今年以“擁抱無常”為題再辦網上工作坊,助大家面對生命的種種無常;同時又在“蛻變計劃”(Project Change)擔任生涯重塑項目副總監,為2019年因社會運動被捕的年輕人和家屬提供情緒輔導和支援,所以經常在學校、法庭、社區中心等地方找到他的蹤影。

與年輕人初次見面,如何打開話匣子?邱誠武會請大家畫一種代表自己的動物作自我介紹。而他就會畫一條躍出水面的海豚代表自己,“我覺得海豚都能代表我”,與牠一樣喜歡社交、愛溝通、聰明和貪玩。

“以動物介紹自己感覺很特別,不是透過標籤認識對方,如記者、醫生;而是從性格、喜好等個人的特質,可將人與人之間關係拉近多一步。”

說着此話的邱誠武少了昔日為官的嚴肅,多了一份治療師的柔情。

疫情期反思個人價值取向

當邱誠武正在從手機搜出海豚圖時,梁萬福亦拿出手機搜圖,甜絲絲地展示孫兒的自畫像,看來藝術力量絕不能小覷。盧炳松亦說,他成立為晚晴人士圓夢的“基督為本基金”,不時為義工舉辦和諧粉彩、小手工等工作坊,自己也一起上堂,每次埋首創作,可以暫時放下煩惱。

“父親離世時,我很不想與人傾談,埋首畫畫、做手工的時候,全程投入,感覺很好。”

下半場轉線,邱誠武用1年時間與不同人聊天、反思摸索,很開心找到自己新的passion。他覺得過去3年疫情是一個好時機,反思個人價值取向,“來到我們這個年紀,(是時候)為接下來的人生下半場思考,如果長期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會越來越辛苦,難以持續;當生活壓力累積到一個位,身心都會出亂子。”

老生常談的道理,出自左右腦都開發了的治療師口中,更有說服力。

邱誠武分享,有時輔導年輕人,他會叫大家畫一種代表自己的動物作自我介紹,拋開職業、學歷的標籤,盼能更真誠地與各人交流。圖為他畫的海豚。

退休後發展新事業

第三齡人生各有精彩

香港人均壽命,世界第一。屈起手指算一算,60歲退休後可能有逾廿年光陰,如何安然度過?

邱誠武一想到退休日子,若只是無所事事地消磨光陰,就感到害怕;於是努力發展第三段事業,還學希臘文、希伯來文,目標是讀懂新舊約《聖經》原文。

梁萬福醫生花時間寫作出書做訪問,在安老事務上發揮所長;盧炳松則成立“基督為本基金”為病人圓夢,又跑去讀中醫,增值自己。他們的第三齡人生,各有各精彩!

■邱:邱誠武

■梁:梁萬福

■盧:盧炳松

邱:我離開政府時57歲,不算年輕,但與“老”又有段距離。(2021年)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有83歲,而女性達88歲。我(退休)那時才50多歲……

梁:還有差不多30年。

邱:對!即是我無論工作或做其他事情,還有約20、30年時間;20年,足夠發展一段事業。

梁:從50歲開始規劃未來20年的人生,應該可以再發展,不要浪費光陰。

依能力興趣做喜歡的事

邱:如果我投資3年讀一個課程,裝備自己,然後發展新事業,是完全夠時間。而這段時間無須像上一個階段般為生計搏殺,可按自己能力和興趣選擇,真正做自己喜歡的事。

梁:對,現在是你選老闆,不再是老闆選你。

其實退休後的生活可分為三部分,三分之一玩樂,三分之一實踐所想,三分之一貢獻社會。50、60歲退休後,時間變多,不能日日只在屋邨公園下棋消磨時間,應讓日子過得更有意義。

邱:我沒有分得這麼清楚,只想一方面有工作有些收入,能維持基本生活;另外,想做一些對自己、他人都有意思,幫到別人的事,就會做得開心。

梁:現在寫作和做訪問,都是我想做的事。

邱:當你全情投入,很享受過程,精神健康狀況就會好;而且這些事情消耗不少能量,一天下來自然覺得疲累,又沒什麼牽掛,晚上就會睡得安穩,就會健康,道理其實很簡單。

盧:另外可學習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學語言延緩認知障礙症

梁:政府持續進修基金(CEF)資助每人最多2萬5000元(約4萬令吉)元進修,沒有年齡上限,有不少課程可報讀,如攝影、IT、Photoshop等。

當以前的職場不再聘請,可重返校園學新事物,然後在未來5至10年,做自由工作者或轉換新跑道。

邱:不純粹為收入,都可為興趣。

盧:我之前申請CEF,完成一個為期兩年中醫基礎課程,現在再報讀中醫食療課程。我讀中醫不是想成為中醫師,但可以在看病時,了解中醫師診症和處方的能力。這兩年學會把脈配藥,每3個月考1次試,溫習時將經脈名稱點滿身上,雖然都有一定壓力,但讀得都頗享受。

記者:我也申領CEF學韓文。

邱:學語言也不錯,有研究指出學樂器、語言等,會用到大腦一些平時不用的地方,可延緩認知障礙症,這些方面的投資都很值得。

人生下半場有逾20年時間,前高官邱誠武(中)決定發展第三段事業,化身成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為人紓解情緒問題;梁萬福(右)就擅長的安老事務議題寫作出書做訪問;盧炳松(左)則成立NGO為病人圓夢,3人把握時間將下半場活得充實。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