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適時檢查預防疾病 守護健康從心做起

文:陳秋蕾  整理:梁盈秀

心臟健康極為重要,一旦患病將帶來無窮後患。

Advertisement

有些心臟疾病症狀明顯,有的則不露痕跡,所以,民眾可根據情況先從最基本的心電圖檢查做起,更深層的則可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定量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預防心臟疾病發生。

心臟內科顧問
李立群醫生
(Dr Lee Li Ching)

(吉隆坡訊)心臟病是指影響心臟健康的一系列病況,一般較為民眾所熟悉的就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缺陷、心肌梗阻等等。

適時地進行心臟檢查乃是不二法門,惟有如此才能看到心臟健康與否,達到預防疾病及阻止後遺症發生的目的。

ADVERTISEMENT

超聲心動圖檢測心肌異常

心臟內科顧問李立群醫生(Dr Lee Li Ching)指出,心臟篩查的類型主要分為幾種,其一是最為普遍,也是較廣為人知的心電圖檢查(electrocardiogram,ECG),它主要紀錄心臟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以了解心臟機能是否正常操作。

“ECG分為靜臥心電圖(resting ECG)及運動心電圖(treadmill exercise ECG)。一般的心臟檢查採用ECG即可。”

其二、超聲心動圖檢查(Echocardiography)。它是非侵入性的心臟影像檢查。其主要利用超聲波給心臟進行多方位及多角度檢查時,而產生的心臟圖像。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能檢測出心肌、心門、心房、心臟外皮層及大血管是否出現不良狀況。

超聲心動圖的檢查方法分為經胸超聲心動圖(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運動負荷超聲心動圖(stress echocardiogram)及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m)。

她透露,一般有心臟疾病家族史、先天性心臟疾病、曾接受心臟治療及心臟功能弱的人群,適合採用超聲心動圖來檢查心臟狀況。

其三、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CA)。它是用高速多層螺旋電腦掃瞄器(Multiple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來掃瞄出心臟及心血管的橫切面圖,接着再形成一個三維心臟影像,醫生能得到更精確的診斷結果,如是否為早期冠狀動脈梗塞及心血管中極微量的鈣化現象,來評估患者出現冠心病的風險。

另一種特殊情況是,疑是患有天生冠狀動脈異常(coronary anomalies)的人群,也適用於CTCA。

其四、冠狀動脈鈣化定量(Calcium-score Screening,CAC)。與超聲心動圖檢查雷同,它亦是一個非侵入性的檢查。其用途是檢測冠狀動脈內的鈣化情況,即透過心臟電腦掃瞄,計算出鈣化斑塊的數量。一般上可通過這檢查來檢測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

通過3檢查診斷血管硬化

她說,在進行CAC時,如何以斑塊數量來定義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幾個標準可作為參照指數。

“0:無斑塊,心血管疾病風險低;

1至10:少數斑塊,嚴重心臟疾病風險低於10%,患心臟病風險低;

11至100:有些斑塊,可能有輕微的心臟疾病及心臟病發作幾率中等;

101至400:數量中等的斑塊,患有非阻塞性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可能性很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為中至高風險;

超過400:斑塊大面積覆蓋,嚴重性冠狀動脈疾病風險高於90%,高風險的心臟病發作。”

研究指出,患有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女性中,CAC評分為0的比例比男性高出許多。

該研究也指出,CAC評分為0,是否能真正揪出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這取決於年齡,比如年輕人的指數低於年長者;初期的動脈粥樣硬化通常是無鈣化的,CAC是否能準確地查出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亦取決於年齡。

另外,根據2018年ACC/AHA膽固醇指南,年齡40至75歲,如對他汀類藥物治療無法確定的非糖尿病者,其膽固醇水平介於70mg/dl至189,10年動脈粥樣硬化風險介於7.5%至20%,建議採用上述CAC。

“我們通常比較擔心病人血管硬化的問題,所以必須進行3種檢查才能得出準確的診斷結果,依序為超聲心動圖、CAC及CTCA,一般較著重於CAC與CTCA。”

CTCA檢測冠狀動脈是否鈣化

CAC僅能看到心血管外在的情況,採用CTCA方能檢測出冠狀動脈內部是否也出現鈣化。惟這得胥視情況來決定是否該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阻塞程度低於10%者即可止步於冠狀動脈鈣化定量。

此外,有的病人的鈣化程度偏低,但其血管阻塞100%,她通常會建議如這類高風險的病患做深一層檢查,而CTCA就是理想的選項。

“除了心臟檢查,醫生也會做其他相關的篩查,如血壓、體重、身高、BMI等;同時也會做X光,因為有時身體出了問題或許不是出在心臟,而是其他的器官。”

她指出,在進行相應的檢查後,發現心臟健康異常者,醫生會視病灶、病情而另做安排,有者服藥,有者則另做適當的醫療安排。

醫生常在檢查結果出爐後苦口婆心地勸告病人,即使現在身體仍然健康,但應該要開始改變生活方式,如注意飲食、戒煙酒、運動等。

男性佔69.4%

缺血性心臟病第一殺手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屬下健康計量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 以全球癌症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得出的研究指出,1990至2019年間,全球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節節攀升,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居首。

數據顯示,一共有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31%。

馬來西亞統計局於2020年發佈,我國2019年死因的研究得出的資料顯示,這5大死因依序為缺血性心臟疾病(15%)、肺炎(12.2%)、腦血管疾病(8%)、交通事故(3.8%)及氣管、支氣管和肺部惡性腫瘤(2.4%);缺血性心臟疾病死亡病例中,以男性居多,佔69.4%;年齡方面則41至59歲者佔18%,60歲或以上佔16%。

30歲或以上應定期體檢

“以嚴重程度來定義心血管疾病的“階級”,初階即是廣為人熟知的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而接下來較嚴重的如心肌缺血症(myocardial ischemia)、冠狀動脈血栓(coronary thrombosis),甚至到後期病例,如心室腫大(ventricular enlargement)、充血性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等。”

上述李立群所提到的僅是大家常耳聞的心臟疾病類型。做為醫生,都不希望看到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即便是從檢查結果中得悉患病,但如是初期的階段,我們至少還來得及做適當的治療,不至於走到無可逆轉的地步。

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真的必須做身體檢查?她的答案是:對於某特定人群,那是肯定的!

根據國家公共衛生局給出的指南,30歲或以上、身體健康的民眾應做身體檢查,以查出自己是否有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她建議,40歲或以上的人群應該做心臟檢查。若你有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的問題,也請定時做心臟檢查。

“相信很多人都自認身體無異樣,就沒必要花一大筆錢去做檢查;也或者有人認為,等到身體出狀況了再做檢查也不遲。其實何不換個角度去想:我們是否應未雨綢繆,即在身體還未發生任何狀況前,不如先做個全身檢查,以預防嚴重疾病的侵入呢?”

每10大馬人3有高血壓

她強調,我們不是因為生病了或出現症狀才做身體檢查,而是從早期的檢查中,找出能引發嚴重性心血管疾病的誘因,像最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抽煙和肥胖亦有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國家公共衛生局2019年全國健康和發病率調查的資料顯示,每10個大馬人就有3個人有高血壓;170萬人及340萬人分別同時面對三高或二高問題。

事實上,高達80%的心血管疾病和中風是可以被預防的。李立群要再三提醒民眾的是,上述提到的誘因所帶來的不良後果,絕對是不可輕視的,做檢查可以預防很多疾病。因此,定時做檢查是有必要的。

檢查前調整作息飲食

問1.在進行心臟檢查之前,必須特別注意什麼事項?

答1.做檢查前,在作息與飲食上要做小調整,但只是短暫的一兩天。

首先,檢查前一天,你要確保自己有充足的睡眠,至少6小時。同時,必須禁食至少8至10小時(除了水的飲料),而酒精飲料更是嚴厲禁止一至兩天。另外,一些特定藥物亦需要跟着醫生指示暫時服用。

在進行類似跑步測試的檢查時,院方會要求穿上特定的服裝,一般是寬鬆的衣褲等,惟並非每家醫院都會提供相應的服裝,所以你可自行備上一套衣褲和運動鞋,以防不時之需,再加上目前COVID-19病毒仍未清除,穿自己準備的衣裝比較衛生;必須提醒一點的是,如果你是孕婦,請通知醫護人員取消X光檢查。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