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刺鼻酸臭味影響社交 體臭恐是健康拉警報

文◆楊倩妮      整理◆梁盈秀

汗臭症除了是汗腺發達所致,也與某些疾病有關。例如糖尿病或慢性腎功能衰竭等,會使身體代謝出難聞氣味。前者與血液中葡萄糖過多有關,後者則與腎臟無法正常運作以清除血液中廢物有關。

Advertisement

(吉隆坡訊)事實上,流汗後有體味是正常現象。當體味變得明顯且帶有刺鼻或酸臭的跡象,並且對社交活動和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時,這可能是汗臭症(bromhidrosis)。

人體有兩種汗腺,一種是主要分布於特定部位的大汗腺(又稱頂漿腺,apocrine gland),例如腋窩、生殖器、或乳房等,通常在青春期發育後變得比較旺盛。

另一種是幾乎遍布全身的小汗腺(eccrine gland),占了汗腺的90%以上,主要分泌汗液、排出身體代謝後廢物,並借由汗液的蒸發,扮演着排汗散熱、調節體溫的功能。

大汗腺臭汗症俗稱狐臭

ADVERTISEMENT

馬大醫藥中心皮膚內科顧問容歆羨醫生(Dr Yong Shin Shen)指出,臭汗症又分為大汗腺臭汗症和小汗腺臭汗症。大汗腺臭汗症最常見的部位是腋窩,俗稱為狐臭。小汗腺臭汗症最常影響的部位是腳部。

馬大醫藥中心皮膚內科顧問
容歆羨醫生
(Dr Yong Shin Shen)

“汗本身有味道嗎?讓我們看看汗液的構成,

水分占了總成分的約98%到99%,

其余物質則包括氯化鈉,尿素(urea)、氨和其他鹽類。

人體所排出的汗液本身是沒有臭味的,

可是當汗液和角蛋白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後,

就會引起異味,也就是體臭。

因此,身體的部位如腋窩、腳部及腹股等,

由於細菌容易積聚,汗腺亦較多,

汗液較難蒸發,氣味也比較濃。

而較為常見的細菌包括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sp.)、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p.)

和角質桿菌(Cutibacterium sp.)。”

除此之外,體味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氣味較為強烈的食物,例如洋蔥或大蒜,或是一些藥物如盤尼西林(penicillin)和重金屬等而造成。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體味,即便不流汗亦可能有。然而,體味和體臭是兩種不一樣的事情,只是說某些人身上有較多細菌滋生或服用藥物,才造成本身的體味比較重,外人才會察覺。”

他說,大多數人都是不會察覺自己身上有味道的,通常都是伴侶或家人告知有體臭,或是有些母親發現兒子流汗的味道特別重,懷疑是否有健康問題,才前來求診。

慢性病使身體代謝臭味

每個人會因為飲食習慣、性別、身體健康狀況而有不同的體味。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或慢性腎功能衰竭等,也會使身體代謝出難聞氣味。前者與血液中葡萄糖過多有關;後者則與腎臟無法正常運作以清除血液中廢物有關。

“另外,有一種罕見疾病叫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屬於遺傳性代謝缺陷,患者會有皮膚白化、頭發變黃、尿液有鼠臭味等症狀。

再來還有舊稱“臭魚症”的三甲基胺尿症(trimethylaminuria),患者先天無法代謝三甲胺(trimethylamine),導致呼吸、尿液、汗液和腺體的分泌物都會散發出三甲胺的味道。三甲胺是一種胺類,帶有腐臭魚類的味道,常存在於蛋黃、豆類和鹹水魚中。“

通常當患者前來告知身體有異味時,醫生主要會根據患者體重是否過胖,以及檢查身體各個部位,例如腹部贅肉皺褶或下半身,以確認是否有黴菌滋長。一些皮膚疾病例如黴菌滋長,紅癬和腋毛黴菌病都可以造成體臭。

另外,體臭往往都會與多汗有所關聯,那麼就需要診斷患者是否有多汗症再治療。若患者出汗量正常,純粹是因為衛生狀況不佳引起,容歆羨就會教導患者如何照顧皮膚衛生,勤換洗衣物和洗澡等。

用體香劑或引起皮膚炎

他提醒,體臭的成因主要與汗腺分泌物和細菌有關,因此日常做好個人衛生和保持清潔就應該沒大問題。帶有抗菌功效的沐浴露可有效地減低細菌所造成的體臭。使用止汗劑(antiperspirant )與爽身粉都可幫助吸汗,保持乾爽,減少黴菌滋長的可能性,異味也會減少。“若患者經常使用體香劑(deodorant)則需要留意是否會引起皮膚炎,畢竟當中含有許多化學成分。”

一般上,體味通過清潔和洗澡就會減少許多。只是人體24小時都在分泌汗液,再與皮膚上的細菌混合,體味又可能會重新聚集起來。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保持皮膚乾凈乾爽,異味就會減少許多。

霉菌入足角質層 腳臭未必是足癬

所謂的“香港腳”(athlete’s foot)在醫學上稱作足癬(tinea pedis),是一種黴菌感染疾病,主要是黴菌侵入了足部皮膚角質層所致。

黴菌喜歡生長在潮濕環境,且生命力相當頑強,只要環境保持在一定的濕度,便能夠在皮屑或毛發中存活數月到數年,並具有傳染力。這些黴菌會分泌一種酵素,可分解皮膚的角質層,造成足部皮膚產生脫屑的現象。

足癬並發細菌感染

足癬的表現多元,臨床上常見的包括腳趾縫紅斑(特別是第四和第五趾之間的最後一節)、脫屑發癢、小水泡、腳跟和足部兩側異常增厚角化、脫皮等。引起發癢或水泡的較容易被發現,但是一些患者可能是僅有腳皮增厚,因此可能會被忽略。嚴重時,足癬可並發細菌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患者保持足部干燥

雖然足癬經常伴有腳臭,但並不是腳臭就一定代表有足癬,例如生於足部的受壓區的凹陷型角質溶解症(pitted keratolysis)也會引起難聞的氣味,不過它是由細菌感染所致,通常會在腳底發現許多凹陷的小孔。

總而言之,若是足部散發異味,醫生需要觀察腳趾腳底以及皮膚狀況,揪出致臭原因再對症下藥。通常會通過抗生素或抗黴菌外用藥膏進行治療。我們通常會建議患者保持足部乾燥和通風,例如穿吸汗的棉襪、透氣材質的鞋子,並且勤換洗襪子。

腳趾病菌滋長溫床

問1:多汗會增加感染風險?

答1:可以這麼說,因為一些細菌和黴菌喜歡在潮濕環境中生長,尤其我國屬於熱帶國家,氣候潮濕溫暖,因此,可以多留意個人衛生。例如足癬通常發生在腳趾縫,通常腳趾之間緊密貼合,我們在洗澡的時候也沒有將腳趾打開一根根清洗的習慣。

平時腳會流汗,再加上穿襪子,汗水被吸收後又悶在鞋子里,正好就提供了一個適合病菌滋長的潮濕環境。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