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睛一照護】賣光生意當義工學謙卑 拒做鹹魚激活初老族

(香港訊)“人不成長就像鹹魚一樣!”張瑞霖大呼,“無論60歲、100歲、120歲,都要成長,才有生命力。”

老化(ageing)總是與衰老、孤獨、疾病等負面詞語畫上等號,社企尊賢會、創伶匯創辦人張瑞霖要為老化平反,認為踏入老齡,人生閱歷增加,社會經驗豐富,是值得驕傲、值得慶祝的開心事,應該搞一個嘉年華會慶祝。

Advertisement

生命真諦——張瑞霖強調生命真諦在於不斷成長,因此繼完成碩士課程後,他再修讀公共行政學博士課程,主攻香港安老政策研究,並於64歲(2020年)畢業。

臥床半年反思想做什麼

張瑞霖眉飛色舞地向嘉賓主持梁萬福和盧炳松講述一個個安老的創新點子,他的安老社企似乎辦得相當成功,原來一路走來殊不容易。時光倒流16年前,張瑞霖50歲時,是一個成功商人,擁有5間廠房,15年累計營業額以10位數字計,更是行業中的龍頭。

一天,他在會議中突然暈倒,檢查發現腦瘤,“嚇死人,做了兩次大手術,要開顱,臥床療養6個月,令他有兩大反思, 一、以前覺得公司沒有我,明天就會塌下來,但原來6個月後仍舊安好。二、咦?我到底喜歡做什麼呢?”

ADVERTISEMENT

“我發覺我喜歡幫人、分享經驗,很享受令社會變得好一點。”病床上的張瑞霖打開塵封記憶,憶起學生時代,熱衷參加學生會活動,訪貧問苦;他更驚覺自己在商場打滾多年,連個性也轉變了,“完全沒有耐性、愛心、同理心,自己在商場上十分成功,卻不享受過程。”

他感恩大病給予契機,“上帝給我新生命,想我做一些祂想做的事,我不知道是什麼,就不如依照興趣來個新嘗試。”

溫暖的家——患病在很多人眼中是禍從天降,但張瑞霖卻慶幸50歲時得了一場大病,讓他重新檢視人生優先次序,賺回溫暖的家庭。圖為張瑞霖家庭照,包括兩個兒子(後排右及中)和已故父親(前)。

商業模式處理社會問題

當時不少人反對,說他瘋了,他仍堅持賣光生意決心“轉型”。 “第一步是去找好事做,原來都好難,回頭看很好笑。”

慶幸朋友介紹加入助學組織“苗圃行動”當義工,他直言是一個很好的過渡,以往當大老闆,是一言堂,有很多缺點;在苗圃行動中各義工人人平等,對他學習謙卑和如何面對公民社會,是個很好的洗禮。

而這個領他加入苗圃的朋友,給他的啟發更大。因為朋友很年輕就退休,全職做苗圃義工,令他納悶,為什麼自己身家比他多,友人卻可以很開心地退休?

“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從他身上看見快樂的生活、快樂的人是怎樣,因為做生意時極之不快樂,很多問題、壓力、決定。”

苗圃是他的啟蒙,不過,張瑞霖不滿足於此,“我有很多商業技巧、管理能力未有發揮。”2008年,他認識了致力推動社企的謝家駒,在他引領下引入了源於德國的“黑暗中對話”,“‘黑暗中對話’,不是同情盲人,而是讓大家認識到殘疾人士的長處。”

用商業模式處理社會問題,對他來說極具吸引力;短短3年間,“黑暗中對話”已發展成收支平衡的社企,並建立起一個可以放心交託業務的班底。

放下“黑暗中對話”,張瑞霖又想向難度挑戰。自己剛剛50出頭,準備踏入老年,很好奇安老是什麼,又覺得安老是一個龐大市場,因為人人都希望有一個有質量的晚年。

於是,2012年他成立尊賢會,目標成為自負盈虧安老社企。

快樂椅子舞——疫情前,尊賢會的導師團隊會走進長者中心與長者大跳“快樂椅子舞”(圖);疫情期間則開設網上班,打破地域限制、擴活長者的社交圈子。

引進快樂椅子舞叩門碰釘

“我讀很多書、去很多trip——日本、英國、北歐,參加安老會議,順道學習,我當作旅行,總好過去巴黎鐵塔拍照。”張瑞霖在英國安老院,見識了“快樂椅子舞”的威力。在安老院內,到了活動環節,不單有坐輪椅長者參加,職員連長期臥床的長者都推出來,我問他們為什麼,導師說:‘你看,他手指在動。’我很驚訝,原來老人家很享受那一節時間,音樂的記憶仍在,開心的記憶仍在。”

他領悟到活動的重點不是跳舞,而是透過參與,用音樂啟動快樂。結合懷舊音樂和運動的小組活動“快樂椅子舞”,是由年輕人創辦的安老社企提供的活動。

“他們有研究、數據證明活動療效,獲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購買他們的服務,所以生存得很好。”

張瑞霖於是將這個活動引進香港,希望同時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

他躊躇滿志,一心將歡樂又健康的活動帶入香港安老院舍,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

“我做salesman出身,但我起碼叩了100間安老院門,(他們)免費都不要,只說‘走開啦’!”沒想過自己曾經是成功企業家,做安老社企竟然失敗,無法打入安老院市場。他再嘗試籌辦大型活動,如每年一度、有上千參加者的“耆舞派對”,繼續推廣快樂晚年,“但繼續下去都沒辦法生根,找不到self-sustainability(自我可持續性)。”

遇上挫折,張瑞霖決定重踏學習之旅,修畢碩士課程,再修讀公共行政博士,主攻香港安老政策,“因為我不懂怎麼做,就驅使我學習。”

他認為,要反省、學習和成長,才有生命力,“人不成長就像鹹魚一樣!”

病痛減少了社會又添義工

讀書後,他發現失敗癥結。“在香港,安老市場受政府資助,所以,如果你以自己的資本跟政府鬥,是傻瓜,耗費10年,尊賢會從失敗中慢慢成長,終於乘着疫症的急浪,找到了突破口。”

疫情下,不少面對面服務和活動受阻,大家都開展線上活動,過程中,張瑞霖發現,只要提供適合的平台,就能聚集人才。

他發現,社會上很多初老,有能力有時間,不想拿好處,他們想貢獻自己能力,“他們樂意出時間出能力,但千萬不要動用他的棺材本!”

所以,只要解決場地租金問題,這群人的威力就得以發揮,以老護老。因此,尊賢會提供實體或網上平台,讓退休人士發揮創意,可以教寫書法、烹飪、運動、攝影……就如夜市一樣聚集民間高手。“他們不是想賺大錢,只想開心,收一班‘徒弟’,‘秘技’得以傳承。”

張瑞霖指出,這是幫助50、60歲預備退休的人士,安排人生的另一條路,這對安老生態有重要影響,好像新加坡鼓勵“激活”初老一族,結果他們病痛也減少,社會上又有很多義工。

增廣見聞——張瑞霖年過半百依然好學,四處旅遊增廣見聞,例如到台灣學習“精叻操”(Mind Body Exercise,圖),並將其引入香港。

設平台聚人才提供快樂

尊賢會去年開始招收會員,創伶匯又剛開設網上頻道,為導師、安老機構和學員提供平台,不論是網上或實地,連結長者,提供社交、快樂。

張瑞霖在66之齡又開闢了人生下半場的另一條新路;與他相識多年的梁萬福也忍不住要恭喜他跳出舊有框框。

“未來如果再有20、30年給我,希望一樣繼續成長、繼續挑戰;可能要慢下來,因為身體開始有局限。”張瑞霖慶幸50歲一場大病,讓他重新檢視人生優先次序,“人生前段越成功,越不會優先考慮家庭,我很感謝這個腦瘤,以及投入了社企,因為我賺回兒子、太太、一個很溫暖的家,以及上千個朋友。”

   生命要成長 人生下半場華麗轉身

張:張瑞霖   梁 : 梁萬福   盧:盧炳松

成功商人張瑞霖和“公關一哥”盧炳松,退休後出錢出力創辦社企和慈善組織,展開與人生上半場截然不同的新章;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退休後依然活躍於醫學界和義工界。

3人身體力行演活了active ageing(積極老齡化)。

:50至65歲的人面對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好好安排人生的另一條路。

:就是我們常說的“華麗轉身”。

:正是!但很多人都不懂轉身。我聽過一個故事,城中一班有權有勢的退休人士常在山頂“閒聊”,指指點點說“那人辦事不力,找我談談,我就會指點一下他。”

:他們不明白“人走茶涼”的道理。

:其實人家沒有找你,就是因為你已經“過氣”,但他們仍懷念過去,怨氣很重。

就是放不下身段

:所以50至60歲這階段,要勇敢走出comfort zone(舒適圈),擁抱不確定因素。這階段仍然要學習、要成長,縱使會跌倒,仍然很開心。

:我和一班已退休的傳媒老朋友,也想開辦一個電台;大家有一個平台發揮,也可服務一班退休人士。不過,仍在構思中,大家遲遲未能下定決心,說要申請基金,但又不想寫計劃書,因為個個退休前都是老大。

:其實就是放不下身段,嬰兒潮的一代有很多人是成功人士,常有這個問題。

盧:他們放不下身段,我不介意做“阿四”。

:這樣不行,要他們心態上有改變。但有些朋友就是過不了這關。

:很多退休人士,生活只與老友吃飯、閒聊、爬山,跳不出comfort zone(舒適圈)。

但其實他們擺脫以前的身分,用另一個身分重新出發,說不定也會成功。例如你去做義工,可能人人搶着找你幫忙,但要記住自己身分是義工,不要隨便批評別人這裏不好、那裏不好。

生活圈子沒新血

:很多人會想,“我老了,學來做什麼、學不好,我不會的啦”,生活圈子很窄,朋友不是舊同學就是舊同事,一個離世又窄點,一個離世又再窄點。沒有新血加入,人會越來越“枯萎”。要認識多一些年輕人,帶來新刺激,才會有成長的感覺。我覺得生命要成長,不論你是60歲、100歲,還是120歲,都要有成長,這是華麗轉身的一部分。

貢獻社會——張瑞霖(中)和盧炳松(右),退休後分別創辦社企和慈善組織,貢獻社會。張瑞霖決定投身安老界後即請教經驗豐富的梁萬福(左)。

文 \ 李欣敏   攝 \ 黃志東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