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晚晴一照護】手抖走路不穩身體僵硬要注意 帕金森氏症 這情況易忽略

撰文◆郭美懿 《幸福熟齡》

帕金森氏症初期很難診斷出來,醫師提醒除了大眾熟知的「雙手顫抖」外,步態不穩也是重要前兆之一,若走路容易跌倒,千萬別以為是單純的老化或骨科問題,建議儘速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Advertisement

(臺北訊)隨着老年人口增加,步態不穩成為不容忽視的老年問題。神經科林典佑醫師指出,長者步態不穩有多種可能,其中一項是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就是其一,更是盛行率第二高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失智症。

神經科林典佑醫師

未必有手腳顫抖症狀

林典佑說,長者容易跌倒的原因相當複雜,簡單可以分為“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睛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心理疾病”以及“體力衰竭”等6大類;其中的神經系統疾病,又有許多因素會造成步態不穩,而帕金森氏症就是其一。

ADVERTISEMENT

“很多人認為,帕金森氏症一定會有‘手腳顫抖’的症狀,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林典佑分享診間案例,有位56歲女性病患因步態不穩接受過多次脊椎手術,造成她無法行走,只能靠輪椅代步,因此由家人帶來醫院檢查,想申請身心障礙鑑定與失能診斷書。

林典佑打開X光片一看,發現病患脊椎上滿滿鋼釘,不解這樣一位相對年輕的中年女性,為何接受如此多的手術,卻依然無法行走?詳細詢問病況,發現她除了無法行走,還有全身僵硬痠痛、躺不住、站不起來、右腳因無力而顫抖等症狀。

綜合個案症狀與病史,林典佑懷疑除了脊椎問題,這位女病患恐怕還有帕金森氏症,進一步安排腦部多巴胺神經元核醫造影檢查,結果確診她是帕金森氏症。

好發年齡為50到60歲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因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影響神經傳導,出現身體僵硬、雙手顫抖、身體前傾合併小碎步,容易跌倒等多種運動障礙;有些人則有憂鬱、”撲克臉”、講話含糊等症狀,甚至寫字越寫越小,都有可能是罹患帕金森氏症。

雖然有少部分族群會在40歲以前發病,但帕金森氏症好發年齡為50到60歲。

帕金森氏症4個核心症狀:

肢體顫抖

動作緩慢

肢體僵硬

步態不穩(容易跌倒)

他說,很多長輩因為肢體顫抖,警覺到可能是巴金森氏病而求診,卻忽略了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其他3個症狀,只覺得可能是老年本來就會出現的衰老症狀。

“尤其是步態不穩最常被忽略,因為多數有異狀者會直覺找骨科求治,卻忽略了可能因為帕金森氏症所造成的步態不穩。其實只要4個核心症狀有2個以上,臨床上就會高度懷疑罹患帕金森氏症。”

手指操+行走測試 每月自我檢測

林典佑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過後的中老年期,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一項檢測動作緩慢和肢體僵硬的簡單技巧:

以“手指操”動作,用單手做出OK的手勢,接着張開食指與大拇指,再快速將食指與大拇指指尖連續點25下,過程中出現動作停頓、手指打不開、動作變慢、速度改變或開合大小改變,就可能有動作緩慢或肢體僵硬症狀。

至於步態不穩,可以做3公尺的起身行走測試:受測者坐在椅子上,站起來往前走3公尺,繞過擺放的物體或圓錐回來再坐下。繞一圈的時間大於10秒,代表走路速度開始變慢;大於20秒,代表活動力明顯下降,有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可能性。

林典佑說,帕金森氏症是能用藥物控制的疾病,只要能早期診斷,就可以藉由藥物減緩失能,增進生活品質。此外,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及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是避免神經退化疾病找上門的良方。

他也呼籲,帕金森氏症患者無須喪志,好好與醫師討論病情並積極治療,相信一定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走跳人生。

文◆陳家亮(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醫病易行醫難

一名婆婆帶着坐輪椅的丈夫前來求醫,伯伯患上了帕金森氏症,但已有1年多沒有接受治療。

他行動越來越緩慢,胃口持續下降,就連排便也變得困難。近幾個月伯伯食慾不振及便秘問題不斷惡化,所以,婆婆為她的老伴四處訪尋醫生。

當日初次見面,伯伯神色呆滯,口角流着唾液,大拇指不斷顫動,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例子。

我心裏不禁想:“為什麼不早點接受治療呢?其實藥物可以有效紓緩這些問題。”再三追問,原來以往的治療經歷頗不愉快,婆婆覺得那些專科門診醫生總是十分忙碌,根本沒有好好地解釋治療方案。

婆婆說:“我覺得他吃了藥也沒有多大分別,醫生只是一味叫我餵藥給他吃。”與其每次都要花上很大力氣帶老伴回去覆診,她索性放棄那些沒有成效的治療。

擔心進一步延誤病情

由於沒有對症下藥,伯伯的情況便越來越差,連帶進食、消化及排便也受影響。婆婆曾經向腸胃專科醫生求助,當醫生為伯伯做了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後,只是告訴婆婆“一切正常”,然後把伯伯轉介至醫管局的專科診所跟進便作結。

聽罷婆婆的敘述,我不禁感到唏噓。於是,我重新向婆婆解釋有關帕金森氏症的治療,如何透過藥物改善老伯的活動能力及腸道問題,但調節藥物需要時間及耐性。正因再度轉介給腦科的輪候日子很長,擔心會進一步延誤病情,我便致電腦科同事,徵詢他的意見,然後處方了一些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希望能夠初步改善他的病情後再作轉介。

此外,我亦安排伯伯接受言語治療師評估吞嚥食物的風險。

經常接觸類似的事件

這個故事似曾相識,因為我經常接觸類似的事件。香港除了醫生人手不足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醫生每天都忙碌地處方一袋又一袋價值連城的藥物,但卻沒空解釋及聆聽,錯過了不少治癒病人的機會。

流水作業式的醫療只能表面上縮短了輪候時間,但要“藥到病除”談何容易?避免不必要的轉介才有望減輕專科新症的輪候壓力,讓真正有需要的病人得到專科照顧。專科醫生不代表缺乏能力處理一般病症,假如一個病人患上3種不同器官的疾病,他是否需要3個不同專科照顧?讓醫病變回醫人吧!

行醫者亦要堅守初心,不要以忙碌為藉口,厭煩聆聽那些沒有我們這麼幸運的人;亦不應為了尋找經濟機遇或害怕失誤而過度醫療。行醫難,堅守初心、不隨波逐流更難。相由心生,但願我們不會被無情的歲月磨蝕至面目模糊。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