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新聞多點看】檳大旗鼓142年真藝術 紮實做好5年工作 申遺不是夢

報導\康燈海

喬治市和馬六甲2008年以雙城姿態聯合申遺成功後,國家文化遺產局今年有意聯手新加坡和中國,攜手提名柔佛古廟遊神和檳州大旗鼓遊行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Advertisement

也是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師的喬治市世遺機構總經理洪敏芝博士說,檳州大旗鼓遊行擁有悠久歷史,申遺機會並非遙不可及,但前提是相關大旗鼓組織和地方政府須有共識,並須做好扎實的準備工作。

洪敏芝:須謹慎保留原始特質

洪敏芝

檳城大旗鼓已有百年歷史,以前大旗鼓遊行是配合慶祝神誕或觀音菩薩出巡而舉辦,目的在於敬拜神明,人神共樂。

ADVERTISEMENT

大旗鼓遊行英語名稱為“Chingay”,源自檳城較多華人使用的方言福建話,意即“真藝”,真正的藝術的意思。大旗鼓遊行是在2012年被政府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喬治市世遺機構總經理洪敏芝說,檳州大旗鼓遊行若成功申遺,將舉世矚目,同時也帶來制度性保護和資源挹注。然而,她也提出警告,成功申遺的非物質文化可能伴隨商業化、公式化和社群特質消失等風險,文化元素的原始特質可能受到威脅。

檳州大旗鼓遊行若成功申遺,將帶來制度性保護和資源挹注。

深厚社群意義增優勢

她提醒,聯合國世遺委員會有權移除不符合標準的文化元素,因此檳州大旗鼓遊行的保護方在申遺過程中應謹慎行事,確保文化元素的原始價值和特質得以保留。

她說,馬來西亞自2013年起正式成為2003年聯合國《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之一,非物質文化申遺如大旗鼓遊行,都須由國家遺產局提交。

她認為,檳州大旗鼓遊行有悠久的歷史,申遺的機會並非遙不可及。

“前提是相關的大旗鼓組織和地方政府須有共識,而且也須做好扎實的準備工作,包括充分通知相關的社群並得到同意、完成基本的普查盤點,制定未來的保護規畫和資源等等。這樣的話,理論上能夠大大減經國家遺產局提交申請工作的負擔。”

洪敏芝提醒,檳州大旗鼓遊行要代表馬來西亞去提名成為全球性的非物質文化代表作,這項申請必然會被聯合國評估單位放到整個馬來西亞的脈絡底下來檢視,包括大旗鼓文化元素是否在地方上、區域間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和更深厚的社群意義。

聯手古廟游神添勝算

“在已有柔佛新山古廟遊神和檳州大旗鼓遊行被登錄為國家遺產的情況下,將這兩者聯合申遺是提高申遺機會的策略。”

洪敏芝強調,聯合申遺的目的在於保護文化多樣性和推動可持續性,而非單一文化元素的優越性。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檳州大旗鼓社群和地方政府的緊密協作,以提升其代表性和社群意義。

洪敏芝指出,檳州大旗鼓遊行申遺的條件,必須滿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5項標準,包括元素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保護措施、社群支持及列入申報國的普查清單等。

她指出,整個申遺過程約需2年,包括提交、評估和審查3個階段。

黃天發:擬設完整大旗鼓賽制

檳州大旗鼓公會主席黃天發說,為了提高大旗鼓申遺機會,該公會計劃為大旗鼓建立一個完整的比賽制度,並重新舉辦2018年後停辦至今的全國大旗鼓比賽。

突顯代表性

他說,由於沒有完整的賽制,大旗鼓比賽結果經常引發爭議。為了滿足申遺的基本要求,檳州大旗鼓公會今年制定一系列計劃,包括培訓大旗鼓教練,協助學校組織大旗鼓隊並培訓新人。

同時,他們計劃建立一個完整的比賽制度,重辦全國大旗鼓比賽,以吸引更多人學習大旗鼓,藉此提高大旗鼓申遺機會,突顯大旗鼓文化的代表性和活力。

檳州大旗鼓公會於1975年成立,今年慶祝創會49週年,擁有1000多名會員,會員跨足各族和性別,只要年滿21歲即可加入。

黃天發說,大旗鼓遊行慶典是檳州獨有文化,迄今已有140多年歷史。

大旗鼓遊行慶典是檳州獨有文化,迄今有140多年歷史。

檳是發源地

“可以說,檳城是馬來西亞大旗鼓的發源地。多年以來,各州的大旗鼓隊都慕名而來,向檳州取經。”

他說,1883年9月20日,《海峽時報》曾報導寶珠社舉辦檳州大旗鼓遊行,成為史上首個有關大旗鼓遊行的新聞報導,這也證明了大旗鼓遊行文化的發源地在檳城,然後傳播至全國各地和新加坡。

談到大旗鼓遊行申遺,黃天發透露,早在2018年,國家文物遺產局就計劃以“馬來西亞大旗鼓”(Malaysia Chingay)之名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與檳州大旗鼓公會聯繫,希望配合申遺提供相關資料。然而,由於全球疫情爆發,該申遺計劃被耽誤了5年之久。

去年8月,國家文物遺產局再次聯繫檳州大旗鼓公會,並在8月25日至27日間在吉隆坡舉辦了一場為期3天的工作坊,專注於檳州大旗鼓和柔佛古廟遊神的聯合申遺,特別邀請了相關社團組織代表參與。檳州大旗鼓公會和北海大旗鼓公會均受邀參與。

黃天發提到,工作坊主要討論了聯合申遺的條件,以及在申遺前後如何發展和維持檳州大旗鼓及柔佛古廟遊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和傳承。

“從工作坊中得知,申遺需要社區,特別是民間組織的主動參與,積極協助國家文物局進行資料蒐集和研究工作,這樣才有意義,也有助於在申遺審核中獲得更多分數。”

黎維雄:表演融入各喜慶場合

檳大旗鼓公會副總務黎維雄(左起)、主席黃天發、財政林元芳及副主席羅順祥,籲政府及民間組織共同配合助大旗鼓申遺。

檳州大旗鼓公會副總務黎維雄說,檳州大旗鼓遊行的獨特之處在於,除了耍大旗外,遊行中還有舞獅、舞龍、踩踏高腳車,以及三輪車上的“墓碑兄與墓碑嫂”鬥氣表演。

三輪車上鬥氣夫妻墓碑兄與墓碑嫂,為大旗鼓遊行添趣味。

大旗鼓遊行中的踩高蹺藝人。

他說,檳州大旗鼓公會將協助培訓舞獅、舞龍、踩高蹺、踩踏高腳車以及“墓碑兄與墓碑嫂”的表演者,豐富文化傳承。

他說,隨着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大旗鼓的表演不再僅限於遊行活動,也融入各種不同的喜慶場合,讓民眾和遊客隨處可見,賞心悅目。

黎維雄盼望大旗鼓組織可以獲得政府的支助,共同努力爭取申遺,為遊客提供更豐富的旅遊體驗,讓大旗鼓成為檳州文化亮點中的一道光芒。

手脫臼創新招

溫愛月胸頂大旗紅了

溫愛月以胸頂大旗。

要耍一面高32尺、重達10公斤以上的大旗並不容易,尤其當女性扛着大旗表演,更是令人注目。

去年3月在檳城大旗鼓遊行中,大山腳婦女溫愛月以胸口頂起沉重的大旗,這一別出心裁的舉動被公眾紛紛拍攝下來,透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引起了廣泛關注。

今年50歲的溫愛月接受光明日報的訪問時解釋,當天她因右手脫臼傷勢尚未完全康復,她巧妙地選擇用胸部頂起大旗,沒想到被媒體拍到,最終成為網路紅人,讓她啼笑皆非。

溫愛月從小就喜歡看大旗鼓表演。從事美髮的她在15年前與先生一同加入了大山腳春江園大旗鼓隊,學會了腳頂、肩頂及頭頂的大旗鼓表演技術。

對於一般人認為女性較弱的看法,她淡然表示,耍大旗並非依賴蠻力,它需要融合剛柔並濟的技巧。

“耍大旗需要隨風而動,就如同操縱風箏一樣,靈活地適應風向的變化,才能巧妙地操控大旗。”

“每當我昂首頂着大旗,看着它在風中翩翩起舞,都能給我帶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煩憂和壓力都在這一瞬間消失。”

去年12月30日,溫愛月再度參與了檳城大旗鼓遊行活動。她全情投入地展現着腳頂、肩頂、頭頂以及胸頂平衡大旗的精湛技藝,希望透過這樣的表演讓更多人欣賞大旗鼓的優雅與技術,愛上這需要用心學習的檳城娛樂。

友族熱烈參與

莎麗娜耍旗斷4顆牙

莎麗娜展現頭頂32尺長的大旗英姿。

大旗鼓已成為各族人士熱愛的活動,檳州大旗鼓遊行中,總能見到友族的熱烈參與。

今年58歲的莎麗娜,她在20年前踏入大旗鼓表演的領域,當時她是雙溪檳榔大旗鼓隊的成員。

莎麗娜自小就對大旗鼓表演充滿熱情,而正是她的鼓勵,其先生也一同學大旗鼓。

莎麗娜說,大旗鼓的玩家大多是男性,她記得當她這個馬來大嬸前來報名學習耍大旗,全場都震驚了。大家都以為她會很快放棄,但莎麗娜卻以堅定的立場,毅然投入學習多年。

多年苦練,莎麗娜克服了重重困難,從最初的腳頂、頭頂到尖頂,甚至掌握了一般男人都不敢碰的齒頂耍大旗功夫。

她曾在新春廟會和同樂會的大旗鼓表演中,折斷了4顆牙齒。莎麗娜表示,大旗鼓的訓練和表演中難免受傷,但這對她而言都是可以承受的痛楚。

在參與大旗鼓遊行時,莎麗娜面臨着親友的非議和冷嘲熱諷。然而,她憑着堅持與積極苦練,毅然度過了這20年的大旗鼓輝煌歲月。

4年前,莎麗娜突然面臨先生過世的悲劇,再加上接踵而來的疫情,她表示已將近5年沒有接觸大旗鼓了。

“大旗鼓遊行是檳城人共同的回憶,我期望能盡快走出傷痛,重新體會大旗鼓的喜悅。”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