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兒童患癌專題】每10萬兒童約44患癌 早發現早治療 兒童癌症治癒率 比成人高

文:何建興《醫識力》 整理:梁盈秀

(吉隆坡訊)每當提及癌症患者時,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大人,鮮少會想到兒童。相比起成人和長者,兒童患癌的機率確實低很多,但並不意味不需關注兒童癌症。

Advertisement

兒童患癌,不只治療,甚至治愈率、病情控制比成人更好,因此若能及時給予治療,將可讓更多癌童及時受惠。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每10名癌童有8人可以治愈,相比20年及40年兒童患癌的數據確實上升,但上升並不意味情況有趨向嚴重,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如今科技進步帶動了醫學昌明,所以在更多先進的篩檢方式輔助下,醫生得以及早發現兒童患癌。

兒童癌症的形成因素與成人或長者沒差,即外在環境因素、細胞基因突變以及極小部分的遺傳因素(大約是5%至10%),但後兩者居多,前者通常是比較特殊的情況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廣島(Hiroshima)以及長崎(Nagasaki)在遭到原子彈核武攻擊下,不僅在爆炸那一刻造成嚴重人命傷亡及建築物損壞,很多幸存下來的兒童都在戰後出現嚴重血液腫瘤,這是因為他們都受到嚴重輻射影響,所以,形成這樣的悲劇,此外環境因素也包括了空氣及水源污染等,如有人抽煙的環境下。

透過動漫了解癌症形成

ADVERTISEMENT

兒科顧問唐秀萍醫生(Dr Vivian Thong Siew Peng)指出,人體由不同細胞組成,正常細胞會按照正常序列出現分裂,可是“不聽話”的癌細胞則會急速分裂,一個簡單的比喻即一固定空間本來只是存放一些東西當然沒問題,但若驟然增加了很多東西,那這個空間就無法負荷,把它想像成在人體的癌細胞,一旦這些癌細胞在短期內增加,那部位的表面就會腫脹,這就是所謂的細胞基因突變的例子;至於在遺傳因素方面,必須厘清一個重點,那就是一家庭有兩名孩子,並不意味大寶患癌,小寶也一定會患癌,兩名孩子都患癌屬於很罕見的情況。

“前幾年一部日本動漫作品《工作細胞》風靡一時,除了有上下集更有續集,它的內容是講述經擬人化後人體內各種細胞在身體的日常工作,比如負責物流作業的紅血球或對抗外敵的白血球,在其中一個單元中就有提及癌細胞的形成。身為兒科醫生,我會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透過這部動漫了解癌症的形成,不僅可通過深入淺出方式理解癌症的來龍去脈,也能拉近親子關系。”

截至目前的研究,科學家已發現不同成因形成及遍布在不同器官的癌症已超過100種,但與成人不同的是,兒童癌症主要可分為2大類即血液腫瘤如白血病(leukemia)及惡性實體腫瘤,前者是指血細胞癌症,後者則是指在器官發生的癌症,最常見的就是腦癌,至於其他常見於成人的癌症如乳癌或肺癌等很少會出現在兒童身上。

那到底兒童癌症的病例是否很高呢?唐秀萍表示,根據大馬癌症協會的數據,兒童患癌為每10萬人大約44人,相比兩種常見於兒童的癌症種類,血液腫瘤如白血病的比例為60%至70%,至於惡性實體腫瘤為30%。

“此外,與成人癌症可采取預防措施不同的是,絕大部分的兒童癌症發生是細胞基因突變及遺傳因素,只有在特定情況下如上述提及的核武輻射環境下才會出現外在環境因素所產生的癌細胞,因此至今並沒有特別針對兒童的癌症預防措施,也很難去預防,但值得慶幸的是兒童癌症的治療、治愈以及對病情控制成功率都很高,惟須及時發現及治療,這是兒童癌症的另一好消息。”

兒科顧問唐秀萍醫生

B肝HPV疫苗助兒童防癌

“盡管公共衛生並沒有特定針對兒童癌症的預防措施,不過,根據我國的疫苗接種計劃中有至少兩項可預防兒童患癌的疫苗,其中就包括了B型肝炎疫苗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後者也是俗稱的子宮頸癌疫苗,它是用於預防HPV。”

她說,B型肝炎疫苗從最初的研發就是為了要降低B肝的母體把病毒感染給胎兒,因為B肝可造成肝細胞壞死及硬化,最終形成肝癌。

“至於HPV疫苗則是在近4至5年才開始列入國家免疫接種計劃的一部分,它的其中功效就是預防子宮頸癌,適合接種HPV疫苗的人群為9歲至45歲的女性,目前衛生部已規定每一個上初中的女性(13歲)就必須接種HPV疫苗。”

她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兒童定義為6歲至18歲,但兒童癌症的高風險群除了12歲以上,也包括初生嬰兒至3歲這年齡層,後者常見的癌症類型以白血病及母細胞瘤(blastoma)為主,母細胞瘤視處在哪個器官或系統而定名,比如在肝臟就稱之為肝母細胞瘤,若在腎臟就簡稱為腎母細胞瘤。

“至於12歲以上的兒童常見的癌症則有骨肉瘤(bone sarcoma),這是一種起源於骨細胞的惡性骨腫瘤,它可發生在全身任何骨骼。另外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也是這個群體常見的癌症種類,它是指霍奇金氏淋巴瘤以外的其他淋巴瘤。”

那為人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降低兒童患癌幾率呢?她說,除了之前曾提及的接種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可預防肝癌,或HPV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之外,給予孩子營養均衡飲食以及適量運動也很關鍵。

孕婦不可忽略詳細產檢

其實,只要在生活中采取一些小撇步是可以把運動融入生活,比如住家是公寓的話,多走樓梯代替用電梯,或有出外時把車停放在距離目的地遠一些,從而增加走路的機會,這都是值得考慮的運動方式。

還有一點也不可忽略,那就是孕婦產檢,以初生嬰兒患癌為例,細胞出現畸形突變癌是在胚胎形成時,而目前婦產科對母體的體檢已很詳細,從懷孕13周、18周或22周都能進行詳細檢驗,若在產檢時發現有較深或較淺的異樣影像,宜持續追蹤,甚至在寶寶出世後也能即時檢測是否為良性腫瘤,也避免對寶寶造成不必要的健康傷害。

從生活中觀察

及時揪出癌魔

在馬來西亞,兒童癌症是繼兒童意外死亡之後第二殺手,同時也是全球兒童或少年的死亡一大主因。

很多時候當父母被醫生告知孩子患癌的那一刻時都無法接受,但其實若父母能在生活細節中多一份仔細觀察,就能及早發現孩子是否有患癌的可能性。

唐秀萍指出,通常孩子在出世後,父母都會帶他到兒科覆診包括接種疫苗等,而在進行體檢包括身高及體重時必須要多注意,包括孩子的身高體重是否合乎正常水平,再來要注意是否有哪些方面發展遲緩如大腦發育是否受到抑制等。

患癌多與細胞突變遺傳有關

“父母必須要和兒科醫生保持緊密聯繫,因為要及時察覺小孩是否患癌,父母的觀察以及醫生的專業診斷是關鍵所在,缺一不可,絕不能只有一方孤軍作戰。”

除了醫生的專業診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從幾方面來觀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1.注意是否常有腳痛、膝蓋痛或關節痛,或者是在深夜痛到哭鬧(或是骨肉瘤的症狀);

2.注意是否食欲欠佳以及體重無法跟上(這可以是任何疾病包括癌症的初期症狀);

3.容易在沒碰撞下出現瘀青;

4.無故出現頻密的牙齦出血;

5.經常好幾天突然發燒;

6.在發燒期間身體多處有紅疹;

7.小孩的肚子出現腫脹(在排除是蛔蟲後)。

(以下這5種情況與白血病症狀相似)

8.頸項或胯下出現腫塊(在排除感染後或與淋巴瘤有關);

9.視線受影響如有鬥雞眼、視覺出現覆視、經常瞇眼;

10.走路一直跌撞;

11.申訴有耳鳴;

12.聽覺不敏銳。

(以上各項指標是惡性實體腫瘤中腦癌的常見症狀,主要是腫瘤壓及視覺神經。)

做體檢須詳細告知家族病史

兒童癌症的形成多與細胞突變及遺傳因素有關,但症狀則不是一夕造成,因此只要父母能多注意,是可以做到及時發現

唐秀萍提醒,當父母帶孩子去做體檢時也必須詳細告知家族病史,比如家族當中是否有誰曾患癌,而負責體檢的醫生也必須進行多幾項篩檢來確定或排除患癌的可能性。

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5大類

那在治療方面有哪些方式呢?截至目前不管是成人或兒童癌症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5大類,即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放療)、化學治療(化療)、標靶藥物以及免疫療法,其中前3項在癌症治療中最常見,另外在COVID-19肆虐全球以來,通過疫苗刺激免疫細胞來對付病毒的方式也被研究人員所關注,那就是未來是否能研發出類似的疫苗,目的是預防癌細胞的出現,目前仍言之過早。

“手術切除、放療及化療對父母而言並不難理解,畢竟這3項治療已使用多年,但標靶藥物以及免疫療法則屬於比較新穎,其實如今的標靶藥物已經非常多,對兒童癌症也有極大幫助,它的重要性在於過去使用的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時也一並把好細胞給消滅,因此孩子會出現不同副作用如脫髮、皮膚干燥、腸胃吸收差而長不大等問題,而標靶藥物則可以做到攻擊癌細胞時不去‘對付’好的細胞,並讓它存活下來及減少副作用。”

她說,與成人或長者患癌後須考慮“與癌共存”不同的是,兒童癌症若能使用手術切除,最理想的做法是直接切除,這可避免癌細胞復發。“根據資料,兒童癌症的預後遠比成人來得好,比如說白血病若可以控制好,避免復發的幾率可高達近90%,而腦癌若能及時發現及治療也有超過85%的手術成功率。”

每4名癌患2人存活逾10年

因此,必須要奉勸父母的是,在獲悉孩子患癌不可放棄,更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命力,因為他們可以是遠比成人還要勇敢的小勇士,惟必須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

由於科學進步及醫學昌明,人類在面對不同疾病時可以亮出不同的武器。根據數據,在50年前每4名癌患只有1人可以存活下來超過10年,而且生活素質也欠佳,但如今因有癌症研究,每4名癌患已做到有2人可存活超過10年,生活素質也大大改善。

“之所以有這樣顯著的改變就是科研人員不間斷的癌症研究工作,比如研發出可及時篩檢癌症存在的儀器或方式,再來是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及其他治療方式等,而科研人員也放眼未來10年至20年,希望能做到每4名癌患中就有3人可以存活10年以上。”

至於兒童癌症也是科研人員的重點研究對象,理由是至今還無法準確找出兒童患癌的成因,比如為何在同一家庭的兩名孩子,大哥沒事但小弟卻患癌呢?

鼓勵父母支持我國癌症研究

唐秀萍以之前接觸已痊愈的兒童與父母,聆聽他們提到抗癌的那段歲月,比如花很長時間才等到一個正式診斷,再看如今癌童的經歷,不得不說癌症研究實在太重要及太偉大,因為它讓醫生可以及早發現癌症的存在,並采取正確方式去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因此,她以兒科醫生的身分,鼓勵父母要更多支持在我國進行的癌症研究,因為很多時候這些研究都是由非政府組織(NGO)進行,研究成本一直是不菲的負擔,急需社會大眾的支持,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繼續研究下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科研人員與臨床醫生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通過醫生在臨床所接觸的訊息,科研人員可以研發更多有用的方式,比如科研人員在理解癌患不願就醫是擔心不曉得如何求醫、擔心交通以及醫藥費等。

目前已研發出一款手機智能程序(APP),只要把腫瘤部分(在身體表面)拍攝下再上傳,科研人員即可通過照片來診斷是屬於哪一類癌症,以及癌患是否要去哪一所醫院求醫,這不僅僅是癌患的另一福音,而這技術就是我國癌症研究中心針對成人鼻咽癌與國內一所國立醫學中心一起研發的。

5%至10%癌症會遺傳

問1:癌症會遺傳嗎?

答1:只有少部分(5%至10%)的癌症會因父母的基因而遺傳給下一代,大部分仍以後天因素居多,因此這也得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那就是只要能掌握足夠的防癌知識,那就能很好及有效地預防癌症。

癌症不是傳染性疾病

問2:癌症是否會傳染呢?

答2:癌症並不是傳染性疾病,因此它絕不會傳染,因此若你知道你身邊有人患癌了,你是可以給予他一個擁抱,鼓勵他堅強走下去。

吃快餐不直接致癌

問3:吃快餐是否會致癌呢?

答3:這是很多人的迷思,從營養價值來看,無可否認快餐除了飽和脂肪多之外,更多是酥炸食品,對兒童健康並不好,但若是偶爾吃仍可接受,所以只需維持飲食均衡即可。

雖然快餐不會造成直接致癌,但若是長期吃就會造成身體的負擔比如肥胖,那就相等於把自己置在更高的致癌風險中,因此,對於兒童來說,還是少吃為妙。

解答:唐秀萍醫生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