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MeToo事件拉警報身體自主權 從小就要教!

報導:何欣瑜 攝影:受訪者提供、123RF

性犯罪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近來MeToo事件在台灣延燒,許多受害者挺身說出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其中不乏年幼遭遇近親性侵害或性騷擾的情況,讓人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看到這些受害者的經歷,不免使人產生擔憂,希望能做些什麼去保護孩子。

Advertisement

教育,或許是其中能做的部分。認證性教育與性諮詢師,也是馬來西亞性學會會長吳啟銘分享大人可以通過身教,尊重孩子身體的界線和看重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受來教育孩子的身體自主權,讓孩子在面對任何人的越界行為時,懂得保護自己。


吳啟銘是認證性教育與性諮詢師,也是馬來西亞性學會會長,他建議父母多給孩子關心和陪伴,在孩子發生狀況時能及時察覺。

身體自主權,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身心管理與主張的權利及能力,意即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運用的能力、權利以及保護並管理自己身體的義務,我們有權拒絕任何越界或令自己不舒服的行為、言語等。

吳啟銘指出,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可以開始去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這包括看重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尊重他們的身體界線。

ADVERTISEMENT

“比如長輩抱孩子這方面,如果年幼的孩子不喜歡,我們就要尊重和看重這件事,如果強迫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去隱藏和忍受。我們要允許孩子和我們有不一樣的感受,對方是我們熟悉和喜歡的人但不意味着孩子也一樣熟悉和喜歡他們。”

大人要先學習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樣的身教會讓孩子學習去看重自己的感受,在碰到不舒服情況時知道如何去拒絕和處理。

需要學習尊重他人

吳啟銘說,如果孩子說不要家長就不強迫,那當孩子長大了說不要對方還是強硬靠近的話,孩子會知道這是不對的,不會覺得因為對方是長輩可以去忍受而忽略自己的不舒服,對其他人也一樣。

這樣的方式是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上,不管對方是誰,都需要學習尊重他人。台灣MeToo事件也帶來相同的信息,在尊重他人的同時提醒人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這些事給社會一個正向的學習,讓人知道原來曾經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是需要面對應該承擔的後果和責任,它不會就這樣過去。受害者可能在年幼時遭遇這樣的事,但因為弱小無法反抗,當長大了有力量了就能揭發。”

吳啟銘提醒父母在性教育的分享與引導上,要平衡地讓孩子知道性的正面與負面的信息。
吳啟銘提醒父母在性教育的分享與引導上,要平衡地讓孩子知道性的正面與負面的信息。

教孩子No、Run、Tell

大人也可以告訴孩子,當他們碰到令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情況時,可以表達出來,堅定地告訴對方不行(No),接着離開(Run),並把事情告訴(Tell)大人。

“當孩子告訴我們自己遭遇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去關注孩子表達的事和照顧孩子的感受。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感受是自己的,如果真的遇上這樣的情況,錯不在他們,他們可以為自己的不舒服發聲。”

告訴孩子那只是他們太敏感、對方的行為是出於疼愛或不小心等這些把對方行為合理化的回應不只會讓孩子認為告訴大人無效,也會令孩子自我說服這些行為的正常而沒有反抗,最後助長加害者繼續施暴。

各年齡層性教育不一樣

提起性教育,你想到了什麼?兩性關係?性行為?孩子的發育?教育孩子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沒錯,這些都含括在性教育的範圍裡,但不僅限於此而已。

吳啟銘指出,性教育涵蓋的範圍很廣,可分為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包括孩子對自己身體的認識、人際和情感關係經營、分手、性行為、家庭組織、性別觀念等,社會層面則與法律、宗教及文化息息相關,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需要學習的性教育重點,父母可依據孩子的成長,以漸進的方式去分享和引導。

他分享孩子在學齡前、小學和中學青少年的性教育重點。孩子在學齡的性教育關注點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包括隱私部位的正確名稱、自我照顧、學習尊重自己和他人身體的感覺和界線。

身體發育 情感開始波動

從小學開始,孩子可進一步學習人與人之間身體的差異和身體各個部位的功能與衛生、人際關係、網絡交友、自我保護、性騷擾、性侵害等。

他指出,現在的小學生早熟,特別是在孩子三年級開始經歷身體發育,在情感上會有不同的感覺,因此父母也不要忽略孩子在情感和人際關係上的需求。“在偶像劇、短視頻影響下,孩子對情感的流動、喜歡和愛開始有敏感度,父母可以略為分享男女之間的互動、如何去建立好關係,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表達方式。”

來到青少年階段,戀愛關係、分手、性行為、性別關係等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的話題。此外,性和文化、性和法律也是孩子在此階段需要學習的。

“親密關係的維持與經營、分手後的情緒處理、性行為的發生和結果、如果不想該怎麼拒絕、發生後怎麼辦、性騷擾、性侵害等,還有身邊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自我保護、色情媒體、避孕的方式等都是需要比較深入的引導,同時需要讓他們了解有些行為和事情是需要負上法律責任的。”


吳啟銘是認證性教育與性諮詢師,也是馬來西亞性學會會長,他建議父母多給孩子關心和陪伴,在孩子發生狀況時能及時察覺。

平衡分享性的正負面

吳啟銘提醒父母在性教育的分享與引導上,要平衡地讓孩子知道性的正面與負面的信息,不要一直把性與傷害、不好、猥褻等負面的感覺連貫。

他表示父母常從負面角度去教育孩子是希望提醒孩子保護自己,但是不應忽略性有其美好的一面。

“性本身是帶有正面的聯結和信息,例如,父母因為相愛有性愛懷孕生孩子。”因此,父母一開始和孩子談性應該要先讓孩子知道性美好的部分,包括如何尊重和喜歡自己和別人的身體、觸碰的感覺、知道遵守別人身體的界線、如何經營關係的美好等。

他強調這並非與孩子談性行為,而是必須讓孩子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關係、友誼和感受,而不限於自我保護或誰會傷害誰而已。

安全意識和穿着自由不衝突

在不少性犯罪事件發生後,“都是你穿得太少”、“為什麼你要這麼晚回家”這些話很常聽到,這種怪罪受害者的方式不只於事無補,還會傷害受害者。事實上,人們有衣着和行動上的自由,而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孩子了解在這些自由的背後自己的責任和建立安全意識。

吳啟銘指出,我們擁有身體的自主權,但在群居的社會裡有其規範,安全便是其一,孩子在生活中需具備安全意識,同時要學習去尊重場合。

“我們從來不否定每個人有穿着自由,只是在這樣的權利下需要知道場合和規範。一個人被侵害就是被侵害,這是錯的行為,對方沒有強暴你的權利,但你也別忘了你有保護自己的責任,畢竟身邊不是每個人都是好人。”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在家庭系統中,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應對孩子遭遇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上,父母需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吳啟銘指出,在獲知孩子的遭遇後,父母出現憤怒、愧疚等情緒背後都是自責,也希望事件不要發生。

“但父母需要知道這些情緒是自己的,父母須先把要發洩的情緒放一邊,因為當下最重要的是需要照顧的孩子,孩子在遭遇這些事情後必定有情緒,所以先要穩住孩子的情緒,這個大前提是要先穩住自己。”如果無法獨自處理,父母可尋求身邊可靠的人幫助。

吳啟銘說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去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這包括看重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尊重他們的身體界線。

三大角度觀察孩子變化

對孩子來說,曾經遭遇性侵害或性騷擾是難以啟齒的事。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從行為、情緒和認知三個角度對孩子多加觀察來找到孩子可能面對問題需要協助的蛛絲馬跡。

吳啟銘說:“在生活中孩子出現了平時不會出現的不好的行為,如自言自語、暴力行為、傷害自己等不尋常的行為;情緒方面,孩子可能從積極開朗變得消極寡言、抑鬱、情緒不穩定狀態等;在認知上出現負面思考、偏激的想法。”這些變化都是孩子發出的警訊:他們可能面對了一些事情。

除了觀察,他建議父母可以對孩子多一點關心和陪伴,看看在陪伴的時間裡孩子會否分享自己面對的問題。父母也可向孩子身邊的好友或親近的兄弟姐妹了解孩子可能面對的狀況。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