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重創之後╱三之二】水災 火災隨時摧毀古蹟 世遺機構赴日學文物防災知識

去年11月,檳城發生大水災,泥水從青山沖下,淹入喬治市古蹟城。這是氣候變化敲響的警鐘,幸好最終並未釀成一場文物災難。如今,事過境遷近一年,轉眼又到雨水豐沛的季節,在經歷那場破壞力巨大的水劫後,究竟當局是否已作好準備,應對可能再度悄然淹至的另一場水劫?

Advertisement

2017年11月,檳城慘遇水劫後,喬治市滿城盡是黃泥水的畫面,相信大家還歷歷在目。

雖然檳城是全馬第二小的州屬,但她卻可說是大馬最著名的“古城”,若要守住得來不易的國際美譽,檳城當局除了得加強修復與維護古蹟或文物的知識,同時也得強化防災與搶救文物的知識。

ADVERTISEMENT

文物之重要,不在於其金錢價值,因為以各類物件、紙張、形象、非物質象狀存在的文物,象徵的是檳城人的文化身份,而非物質性的金錢價值。

發動全民守護古舊物行動

其實,喬治市世遺機構早於去年便已開始到日本學習當地豐富的文物防災知識,並於今年3月推出減低災害影響草案,以便未來能更有效率的應對古蹟區災害事件。目前,當局也已開始聯繫古城各個社區,發動全民進階守“舊”行動,即保護古物和舊物的行動。

提起去年的那一場水劫時,世遺機構總經理洪敏芝說,水退之後,很多受災地區雖已早早恢復原狀,但始終未曾真正作好防災準備。

檳州首席部長曹觀友早前推介“2030年檳城願景”時,其中一項就是為氣候變化作好準備,而這不但是全球人類共同面對的議題,同時也是古蹟區所面對的重要課題。

如今又快進入年杪雨季,那麼,在過去一年,世遺機構究竟做了何種防災努力?

洪敏芝說,或許不是家家戶戶都有文物,但每家每戶都一定有重要的私人文件,因此,日常的護紙行動、災後如何修紙等,都是大家應主動學習的古蹟防災基礎知識。

“本機構去年舉辦紙張修復工作坊,便是未雨綢繆的第一步。”

 今年9月,洪敏芝第二次赴日,參與進階的古蹟防災課程,以期在喬治市入遺10年後,逐步啟動防災預備工作。

為了教導古蹟區的居民有關防災知識,世遺機構也分階段舉辦防災工作坊,以向當地居民、各宗祠、社團代表宣導“防患於未然”的危機感。

災害奪人命毀財物

政府修改政策防禦

檳城早年甚少發生天然災害,相信這是導致當地人應災能力有限的原因之一,但洪敏芝認為,過去沒遇過或不曾發生的事情,不代表未來也不會發生。她說,除了水災的殺傷力極強,火災的破壞力也很大。

 根據資料,喬治市的開埠日期是1786年8月11日,而該市第一次的大火災是發生在1789年4月23日。據了解,喬治市在十九世紀時也曾發生兩場大火災,當時,喬治市人口已增加,其中一場火災更一舉摧毀了894間屋子。

 不僅如此,這數場火災也迫使當局採取新措施來減低火災發生率。

 

檳城大火災記事

日期:1789年4月23日     

事件:這是喬治市有文獻以來所記錄到的第一場火災,燒毀牛干冬一帶56間屋子  

影響:事發後,當局刻意降低磚塊等建材價格,以鼓勵居民使用磚塊重建家園,但大部分居民依然負擔不起。

 

日期:1812年6月29日

事件:火災燒毀喬治市500間房屋,受災房屋佔了喬治市的逾半房屋數量。

影響:無記錄

 

日期:1814年9月27日

事件:大火燒毀758間亞答屋、136間磚屋,總數894間。

影響:這場毀滅性大火災改變了喬治市老屋的面貌。英殖民政府隨後制定數項重 要新指南:

‧禁止喬治市使用亞答葉和木板建造屋子。

‧免費提供瓷磚、磚塊給居民建屋。

‧每間建築物必須相隔5英尺。

‧在城鎮四處挖井,尤其在容易起火的產業內外掘井備水,並定期檢查與 ‧修護建築。

‧在喬治市設立更強大的防火部門。

 

鼓勵民眾制定建築平面圖

發生災害可派上用場

洪敏芝指出,每個世代都面對不一樣的挑戰,而在面對天災人禍時,大家除了需從中吸取教訓,同時也得事先作好準備,以免事發時驚慌失措。

今年9月,有200年歷史的巴西博物館發生一場大火,館內超過2000萬件收藏品遭燒毀,只有10%得以倖存,化為灰燼的還包括其鎮館之寶──已有1萬2000年歷史的美洲最古老人類化石。

根據新聞報導,一名博物館僱員獲得許可,衝進斷壁殘垣中搶救剛舉辦的隕石展展品殘骸,以防文物被當成灰燼殘渣,被消防員一起收走。

洪敏芝提起這宗文物界災難時坦言,她無法想像若喬治市發生這類火災,情況會是如何。她說,不是每一個災難現場,一般職員或住戶都會獲准進入災場搶救珍貴物品。

“因此,制定一套詳細的建築平面圖很重要,且得清楚標識重要物件所在處,萬一發生意外,當局可直接把平面圖交給消防員,以便消防員入內搶救。”

 她說,有關方面必須把這份平面圖列印成幾份,並收在不同的安全地方,同時,也可把平面圖掃描後上傳至網絡,甚至在手機內存一份,以確保可以隨時隨地取得平面圖,以協助當局的救災工作。

“目前,喬治市面臨的挑戰除了火災,還有變幻莫測的水災。氣候的變化使得水災的發生難以預測,但喬治市目前所面對的首要危機不是水災,而是民眾亂丟垃圾。很多人都把咖哩麵、廚餘等丟入溝渠,而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就算排水系統做得再好,只要民眾持續亂丟垃圾,溝渠還是會阻塞,並在雨季時引發水災。”

舉辦系列防災工作坊

民眾反應踴躍

世遺機構從今年9月開始舉辦系列防災工作坊,洪敏芝說,由於喬治市已入遺10年,民眾早已肯定護遺的價值,所以,這項工作坊獲得民眾的踴躍反應。

“檳城的社區凝聚力還是很強,最近舉辦的古蹟區防災工作坊,也有約30名來自不同單位的代表出席,例如文山堂邱公司、謝氏福侯公、姓林橋、州政府機構代表如華蓋街檳州博物館和升旗山機構等。”

她說,災害發生時,鄰里小至社區裡的每一個人,甚至古蹟單位裡的清潔工友,都必須有基本的救災知識。“清潔工友往往是一天裡最早抵達現場的人,因此,他們對災害的第一反應也很重要。”

此外,洪敏芝說,所謂“文化遺產”對不同人或單位來說,都有不同的定義,有些家庭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可能就是象徵祖上榮耀的神主牌,而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存在之一。

古蹟區的防災知識,其實也適用於尋常百姓家:

1.了解建築物的結構,知道危險在哪裡。

2.知道裝修時換了什麼東西。老建築物有老智慧,任何拆建、擴建、修改等干預措施,都會增加受災風險。

3.清楚知道文化遺產藏在哪裡,最好有一份清楚的平面圖。

 

文物浸水或會損壞

勿放建築物最底層

洪敏芝指出,去年古蹟區水災時,水位並不高,但這已足以敲響警鐘,提醒民眾勿把任何形式的重要文物,直接放在建築物最底層的地面。

“文物或重要文件浸水,後果雖不及被火災燒毀嚴重,但文物或文件也很可能因為浸水而導致其原始面貌被改變。一旦放在地面的櫥櫃被水淹,那麼,櫥櫃裡面的東西必定也難逃一劫。”

她說,防災工作是最基本的部分,且可說是人人可做,因為最簡單的防災方法之一,就是用磚塊或其他物品墊高櫥櫃,且在積水入城時,能救多少是多少。

目前,世遺機構籌辦的古蹟災難管理工作坊仍屬初階課程,內容多是指導民眾參與繪製社區建築平面圖的工作、如何標識建築物與四周的安全四角、標出文物儲存處、走火通道、潛在危險區等。“災難發生在分秒之間,但防災卻是長遠的工作。地球暖化、氣候多變,人類與災難的拉鋸戰也即將白熱化。”

她披露,她未來將把古蹟災難管理訓練、文物急救等知識帶入喬治市,之後再把進階知識,如有關災後重建的知識也帶入古蹟區。

轎車成古蹟區人禍之一

天災難免,人禍則是可免當免。古蹟城的珍貴風景除了建築、文物,還有人物。但居民須改變惡習,以免在不知不覺中身陷高風險環境。例如甘榜內橫巷(Tok Aka Lane)的居民代表,就曾在世遺機構的古蹟災難管理工作坊上,提出該區最大的人為災難風險是車輛。

甘榜內的橫巷多是窄巷,從其原始設計可窺見,這條巷子原本只是供居民步行出入,並未準備讓汽車駛入。

該名居民代表無奈指出,時代改變,人人擁車後,橫巷內的轎車亂停的情況屢見不鮮,即使當局已把有關道路改成單向道,但仍發生反方向行駛的情況。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