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浮草】倫敦觀劇雜感

月前在香港已有朋友通風報訊,說渡邊謙正在倫敦演出《國王與我》,同台還有大澤隆夫,“你沒追日劇可能不認識他,很高大威猛耶”,上網搜索只見劇照非常亮麗,令聞百老匯音樂劇色變的非粉反常心動。起程前和旅居當地的流行音樂活動百科全書李察先生聯絡,因為他在台灣找到罕見的陳芬蘭早期閩南歌專輯,要約時間交收,如實奉上觀劇日程表以免撞期,順口申報除了《奧賽羅》及《李爾王》,如有機會還準備謁見暹羅王帝,不料他立即拍心口替我弄票,拳拳盛意卻之不恭,也就厚起臉皮坐享其成。我們這種歲數的殖民地遺民,十個有八個小時候都看過尤伯連納主演的電影版《國王與我》,插曲起碼兩三首琅琅上口,英語不靈光,有林黛姐姐的《好朋友》輔助,雖然長大成人後不曾重訪,雷里耶夫美加巡迴鞭長莫及,周潤發進攻好萊塢也沒有捧場,鎖在回憶的碎片始終甜美。

Advertisement

想不到踏進百麗殿劇院,竟先遭另一段回憶侵蝕:七十年代中首次歐遊,在這裡看過瑪歌芳婷跳《風流寡婦》!唯一的一次,印象特別深刻,開到荼薇的舞孃穿件黑色露肩裙子,菲林記錄的高難度動作悉數收起,來來去去都是華爾滋,不動聲色示範“天涼好箇秋”。坐在二樓遠遠眺望,周圍見多識廣的觀眾反應冷淡,只有出城的大鄉里莫名興奮,散場後不捨得回去投宿的俏西美術學院學生宿舍,在附近卡尼比街漫無目的蹓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說時遲那時快,不但芳婷早已謝世,後來喜歡的瑪嘉露娃、趙絲克蘭、蕭菲紀蓮,也都退休了……

莎劇看起癮,始於十多二十年前Mark Rylance在環球劇院擔任藝術總監那一陣,一台接一台的全男班復古演出令我大開眼界,尤其是他粉墨登場反串女角的《第十二夜》和《安東尼與克莉奧芭黛》,精彩到沒有文字可以形容,興奮之餘養成觀賞前刨劇本習慣,起步雖然遲,陸陸續續倒也讀了十幾本莎士比亞。今年回巢演《奧賽羅》,一聽到消息火速訂票,老戲骨果然不負厚望,藝高人膽大以差利卓別靈方式詮釋大奸大惡的伊雅高,謝幕照例寶萊塢歌舞片一樣載歌載舞,為死人無數的結局添上光明尾巴。從前這個戲,經常由白人塗黑面扮摩爾人,現在如果照辦肯定遭譴責種族歧視,都找深膚色演員當殺妻記的主角。這一台簡直矯枉過正,連奧夫人的近身也安排黑人飾演,從戲劇效果角度看,其實十分不明智,主角內置的種族孤立感完全被沖淡,簡直因小失大。

ADVERTISEMENT

德高望重的威尼斯總督改成女角,更加不倫不類——請留意,不是女扮男裝,而是硬將老漢換作女強人。想不到第二天看《李爾王》,同一條大愛同盟選角公式又再重現,不但三公主獨自生得黑,肯特伯爵也由女演員扮演,恕我食古不化,你可以想像《帝女花》的長平是個紅髮綠眼的洋婦,周鍾伯伯變了大嬸嗎?唯一的好處,是Ian McKellen不費吹灰之力,就催生了時不我予之感。

文/邁克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