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物理治療師陳羽晶 長坐族最易患頸腰椎疾病

國人面對頸椎和腰椎疾病非常普遍,這包括軟組織受傷、椎間盤滑脫症、脊椎退化性關節炎、脊椎半脫位等。物理治療師陳羽晶約略統計,前往求醫的病人當中,這類病例佔約三四成。

Advertisement

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

ADVERTISEMENT

陳羽晶不諱言,現代人面臨頸椎和腰椎退化居多,這是因為長時間維持一個固定且錯誤的姿勢使用電腦、手機所致。

她以一名申訴右肩疼痛的男性病人為例,醫生初時診治是手部無法完全抬起的五十肩,但陳羽晶接手測試,發現對方不只有五十肩,而且頸椎也壓迫到神經線已有一段時日,令手部位疼痛,不能自由活動,形成關節僵硬。

她說,單是從五十肩的方向提供病患治療,效果不大,需要從延伸開來的頸項下手,才能根治;其療程首先是減低頸椎發炎性關節的痛楚,再逐漸轉到手部位,最後可以像正常人般,把手抬到180度了。

“物理治療師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要找出病源對症下藥。”

這名病人從事的是長時間面對電腦的工作,犯上的也是現代人通病,即是長時間維持錯誤的姿勢而不自知,而且是碰上問題一年,直到情況日益嚴重才求醫。

“其療程初期是一星期三次,逐步變成兩次,目前是兩三個星期一次,他現在已恢復正常的生活、活動,雖然持續使用電腦,但已懂得如何保健自己,不會長時間固定在一個姿勢。”

有可預防後遺症方法 

一名患者在上班時,屬於長期性連續8小時使用電腦的“長坐族”,也有學生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唸書溫習,陳羽晶不諱言,這是一個惡習,她建議在桌面上置放一瓶水飲用,每隔45分鐘到一小時上廁所,或是暫停手頭工作伸展和舒緩一下身體,這是預防後遺症的做法。

活動身子時,她建議聳肩3到5次,每次15秒,然後頭部向前後左右側彎,各15秒等;每個小時運動身體的肌肉,好比少吃多餐般,它帶來的效果遠比每天一次性長時間運動更理想。

軟骨分為透明軟骨和纖維軟骨,而椎間盤軟骨屬於纖維軟骨,中央是潤滑液。

陳羽晶進一步說明,當當遇上車禍受傷、跌傷或是提起重物,一旦疲乏的背部肌力不勝負荷,便提高了椎間盤滑脫的風險,甚至使軟骨出現裂痕,內部的潤滑液流出,這類病患被診斷為椎間盤滑脫症(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

軟骨缺乏潤滑液支撐,彈性相對減弱,防震功能大不如前,加上日益變扁的軟骨之間產生摩擦而越來越稀薄,甚至坍塌,壓迫到神經。

治療過程三步曲

這類病人再次拿起重物、運動跑步與經過劇烈震蕩,受到的傷害更大,其徵兆是從背部延伸至下肢麻痺、無力感與疼痛。

椎間盤滑脫症可以通過測試檢查出來,其治療過程共有三步曲:

第一步:通過儀器輔助降低神經線的敏感度,消炎止痛,這是比按摩更深入減輕疼痛的方法,深度可以直達關節;牽引(Lumber Traction)則是利用適量的牽引力增大脊椎間隙,減緩椎間盤的壓迫,從而解除對神經線的擠壓。

第二步:徒手治療,透過用手按摩放鬆緊繃的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

第三步:運動治療,替病人設定所需運動,惟每個病人都不一樣,它可以達到預防效果,伸展肌肉增強肌力。此外,病人也需要暫時限定活動範疇,不能過度彎腰、久坐。

她重申,雖然是同樣的病例,但不代表適用於同一套的治療,不同的時間點是需要配上不同的運動,才能事半功倍,惟都離不開治療的三步曲。

她提醒椎間盤滑脫的腰脊退化病患,別提太重的物品,在提物時盡力彎腳,而非彎腰,以減少高強度的劇烈動作。

無論如何,椎間盤滑脫症及退化性關節炎兩類病人,其骨骼肌肉受傷的軟體組織,皆適宜接受物理治療改善與防範。

“上了年紀的樂齡人士,大多數遇上惱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問題,若保養得當,保持各項正確的姿勢,配上適當與適量的運動,則有助預防及延緩退化,另一個最顯著的是承載整個人體重且每天重複使用的部位便是膝蓋。

嚮往在醫院工作

陳羽晶解釋,物理治療的定義是採用非侵入性和藥物性介入的一種自然療法,主要分成4大科:小兒科、心肺科、骨科和神經科;其科系需要學習與掌握每一科,待日後成為執業的物理治療師,可以挑選朝其中一個專業領域發展。

她本身目前專注於骨科,協助減輕骨疾患者的疼痛,比如關節肌肉扭傷、全身性關節退化、意外受傷、脊椎側彎等等牽扯肌肉生長的病例,範圍廣泛。

陳羽晶坦言,當年站在升學的十字路口中,完全不曉得物理治療到底是甚麼科系與作用;她嚮往日後在醫院工作,就讀僑大期間,她從圖書館找到醫院各項職業的書籍詳讀。

她從書中發現,所謂的物理治療,即是一種非藥物性減輕病人疼痛的治療方式。

“我本身不喜歡服藥,若投身需要配藥給病患的藥劑師和醫生,我並不習慣,對於我而言,物理治療師正中下懷,至少不必像醫生般需要24小時候命;我摸索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系,於是將物理治療系列為第一志願,最終獲得台大錄取。”

課程編得很緊湊

台大的物理治療系為4年課程,大二開始進入提供治療方式的見習生階段,一邊上課一邊在病房接觸病患,大三一半時間是跟隨教授實習;到了第四年,亦是最後一年的臨床階段,晉身物理治療所助理,單獨面對病人。

陳羽晶提到,第一年的課程是在台大的校總區,即是在校園內完成;從大二起,很多時候需要移步到醫學院,即是附屬在台大的醫院上課,從老師安排的病人身上進行見習,第三年是在老師指導下,有機會投入實習。

“台大的物理治療系課程總共4年,課程編得非常緊湊,有的國家則是5年;據我所知,目前台灣有意推行延續到6年制的物理治療博士課程。”

陳羽晶於2000年畢業時,馬來西亞只是提供物理治療的文憑課程,過後才提升到學位水平。

第一年下學期的解剖學課程,陳羽晶便通過大體老師,學習、摸索與了解人體的骨骼、肌肉、神經部位與它的功能。

“我們面對的是臉部覆蓋布的大體老師,這是對大體老師的尊重;個人覺得,捐出大體供大家學習、研究,已是一件令大家肅然起敬的事情;儘管面前是一具屍體,但同學認真學習態度至上,所以不會有所懼怕。”

“解剖學科目,並非像醫學系學生般深入,亦不必動手解剖。”

分析兩國情況

面對骨折,或是剛開刀為骨折部位鎖上螺絲接駁的病人,物理治療系實習生的通病是無法掌握力度而不敢使力;遇上完成心臟手術的病人,考驗在於如何安排適當和適量的運動,因為過量恐怕會引發病人昏倒,長期運動不足同樣面臨問題。

陳羽晶坦言,物理治療師都要熬過這段壓力非同小可的階段。

她綜合了大馬與台灣兩地的情況分析,大馬大多數民眾仍不曉得物理治療的功能,直到碰到病痛纏身,試過多種方法仍無法根治才尋求物理治療,有的時候是耽誤了病情,需要更長的療程擺脫痛楚和康復。

台灣在物理治療方面的發展日趨成熟,而且需要考取執照執業,惟病人需要通過醫生推荐才能夠進行物理治療。

陳羽晶大學甫畢業,便回到馬來西亞,在雪州醫藥專科中心執業。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