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異夢‧四之三】賣本地咖啡 出版小眾雜誌 同道夫妻開咖啡館圓夢

侯秋雲和蘇長風是於九十年代到台灣就讀海外青年技術課程時相識並開始交往,當時,侯秋雲是在報館當了兩年的助編後離職,並赴台深造,而蘇長風則是在獨中畢業後到台灣升學。

Advertisement

 

他們在台灣相識相戀後,曾過了一段邊求學邊談戀愛,步調一致的日子,直到畢業返馬後,才又走上不同的人生路。

ADVERTISEMENT

 

秋雲返馬後,即投入雜誌社和出版社的工作,而長風則是在工廠工作一段時日後,再到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升學,且一去便是6年。兩人談了好幾年的遠距離戀愛後,終攜手步上紅毯共組幸福家庭。

 

漫長的愛情長跑讓他們兩人在理想上變得一致,而愛情的滋長也讓他倆踏上相互扶持的夢想路上。

 

《Something》雜誌帶給人溫暖

 

“從美國回來以後,我在廣告公司任職,主要是負責設計和拍攝的工作。若秋雲在週末時需要外出採訪,我就會當她的攝影師,與她隨行。”

 

蘇長風披露,在台灣求學那些年,他倆特別喜歡當地的小眾式雜誌,因這類雜誌不商業化卻特別有溫度,但在馬來西亞卻甚為少見。後來,他們在和出版社商討後,對方同意為他們出版這名為《Something》的雜誌。

 

“這是一份不定期出版的雜誌,2014年出版第一期,截至目前為止已出版了3期,第4期預計在2018年印刷。我們的概念本來就是要把溫暖帶給人們,也總是希望能有一個實體的店面,讓人看得到這份雜誌。”

 

秋雲笑說,她常聽前輩說,若想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做雜誌。這也意味着,出雜誌並非一門可以賺取豐厚收入的行業,就連要回本也是一大挑戰。加上現代的社會漸漸轉向閱讀社交媒體的內容,所以,紙媒的未來更是不穩定,雖然如此,這對夫妻仍決定為夢想而創刊,他們的毅力實在令人佩服。

 

“我有自信這雜誌是不同於市場上的諮詢性雜誌,大馬並沒有一份偏向生活化風格,且可帶給人溫暖力量的雜誌。本地的書報市場並不賺錢,但我們原本出版雜誌的目的就非以錢為主。”

 

多年前,這對夫妻曾在家裡做了好幾道自家菜餚,並沖了幾杯香噴噴的咖啡招待他們自創的雜誌的受訪者。

 

當時,屋外下着雨,他們一群人卻像是家人一樣聊着生活和理想。“我們希望雜誌的採訪是非正式的,並讓受訪者可以有家的感覺,進而打開心房去與我們分享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

 

本地咖啡精緻化後更美味

 

2016年,有一家公司上門邀請蘇長風和侯秋雲加入Commune,並以實惠的租金讓他們得以實踐經營咖啡館的夢想。

 

而原本就夢想擁有實體店面的兩人,在開店以後,便把自己在生活中學會煮的食物和調製的飲料帶入咖啡館的菜單裡。

 

蘇長風平時都有品茶和喝紅酒的嗜好,而咖啡則是後來才學會品嚐的飲料。他認為,品紅酒和品咖啡的方式相近,所以,他在接觸咖啡後,便馬上愛上它的滋味。

 

“馬來西亞過去也有大量種植咖啡樹,許多平民百姓更是自種咖啡樹,並自炒咖啡豆後泡成咖啡烏來喝。因此,我們希望在自己的咖啡館主打馬來西亞的咖啡豆子,讓年輕人更加認識本地的咖啡。”

 

他說,許多人覺得大馬咖啡品質欠佳,如坊間常見的咖啡烏,那是因為這些咖啡豆的釀製過程太隨便,所以才會失去咖啡原有的味道。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本地咖啡的精緻化,讓更多人嚐到美味的大馬咖啡,同時藉此支持大馬的咖啡農。”

 

這對夫妻平日除了親手打咖啡豆子,同時還用冰滴方式去“釀”咖啡,過程雖費時費力,但卻讓咖啡口感變得更加細緻醇滑,且裡頭還加注了他們對本地咖啡的深厚感情。

 

手工咖啡注入人情味

 

蘇長風和侯秋雲口中的冰滴咖啡是採用國外進口的儀器來製作,由於該儀器是以三秒一滴的方式收集咖啡,所以,這類咖啡的口感更具層次感。

 

“現代的商家多以機器代替人工,所以,以機器沖泡的咖啡仿彿就少了那麼一點人情味。手工咖啡的味道則可濃可淡,且可以根據顧客的要求作出細微的調整。由於手工咖啡的製作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每一杯的口感都有所不同。”

 

蘇長風說,雖然現代人把越來越多生活上的瑣碎事情都交由機器處理,但他倆卻認定,唯有手作咖啡才能留下恆溫,且更有感覺。

 

他們剛在該商場經營咖啡館的初期,咖啡館顯得有些冷清。“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咖啡館坐落於5樓,而一般顧客會比較少上來這樓層的緣故。但後來一些雜誌的讀者聞風而來後,有些人就變成了咖啡館的常客。但也有顧客是因為剛好經過而前來光顧,後來就成了常來的熟客。”

 

他們說,曾有一位品茶大師前來享用他們的咖啡時,細心以筆記記錄咖啡的口感,而這大師後來也成了咖啡館的回頭客。

 

“其實,可以找到了解自己的顧客,那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

 

首發雜誌廣受歡迎

 

蘇長風和妻子侯秋雲合辦的第一期雜誌總共印刷了1500本,並寄放在紀伊國屋和其他書店擺賣。

 

“書店曾致電告訴我們,從來沒有本地書店可以在一個月內替一本雜誌賣出300本,但是我們做到了。後來,負責人還說特別欣賞我們的雜誌風格,並為雜誌的下一期留了一個好位置給我們。”

 

雜誌的讀者群主要是廣告和設計系的工作人士及學生,有些文青及藝術學校也特愛收藏這份雜誌。由於兩人的首發刊在市場大受歡迎,更堅定了他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後來,該份雜誌因為孩子的出生而停刊了約兩年的時間。“照顧小孩以後,我們才開始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很多時候,在寶寶入睡以後,當我們以為可以動手開始寫稿時,身體卻因過度疲累而累垮了。”

 

侯秋雲說,兒子出生後,她就辭去原本在雜誌社的工作,希望可以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以陪伴孩子長大。

 

研發豆蔻氣泡飲料如香檳

 

雖然蘇長風和侯秋雲對咖啡館的業績有少許擔心,但他們早在開店之前就已經作好心理準備,並對自己的計劃有一定的信心,才決定開店營業。

 

“我們的目標是懂咖啡的顧客,以及懂得我們食物的顧客。若是不對味,顧客自然不會再來。”

 

除了咖啡,他們所經營的咖啡館也兼售各類美食,包括一道名為“好好吃飯”的飯食。

 

這對夫妻平日也會在家裡研發新的食物或飲料。“最近,我們推出全新的豆蔻氣泡飲料。這款飲料的味道和一般人印象中的豆蔻的‘老人味’大不相同,我們的豆蔻飲料顏色鮮亮,且有粉紅色氣泡,喝起來和香檳的感覺一樣。”

 

秋雲說,他們夫妻倆不想顧客對該店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咖啡館的定位上,於是,他們努力把自己生活中的吃喝經驗帶到咖啡館裡,並推廣給大家,以便在這座冷冰冰的鋼鐵森林裡,把更多溫暖傳遞給大家。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