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孩子沉迷滑手機 約法三章讓他停指

進入科技時代,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充斥着大家的生活周遭,可謂人手不離機,低頭成了社會人的通病。對於出生於e時代的兒童至青少年,電子產品變相成了他們學習與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關鍵點,管理得當成為最好的輔助工具,反之則可能讓他們沉迷於電玩,停滯不前,嚴重者更從中引發各種社會問題。

為此,在未成年階段的孩子,心智與管理能力還未成熟下,究竟讓不讓孩子使用或擁有電子產品,一邊廂擔心孩子沉迷電玩,另一廂又怕孩子跟不上時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問題。

Advertisement

然而,網路上最近有一篇文章指一位來自美國的母親,將智能手機以聖誕禮物送給13歲孩子,同時附上15條家規,從電話密碼、控制時間、用餐與談話禁止使用、對手機負責到立下若生活因手機便一團糟將沒收手機的條件,讓孩子了解手機背後意義與父母的用心。這一點,值得東方社會的家長學習與深思。

父母多關愛陪伴

從事教育幾十年的溫馨苑副苑長陳惠玉指出,我國的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日益劇增,社會上也出現人手一機的情況,而青少年擁有手機的比例更是高達70%至80%,許多孩子們普遍上從小已開始接觸的手機或平板電腦。

“如今社會人生活忙碌,許多父母為了應付日常繁忙的工作,以科技產品帶小孩,讓`科技喂養"代替了原本的互動,選擇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來轉移兒子的專注力,為自己騰出一些私人時間處理事情。"

ADVERTISEMENT

對此,陳惠玉建議家長們必須提高警覺性,勿讓孩子沉迷於手機及平板電腦的問題變得嚴重後,才亡羊補牢。

“人類是群體動物,害怕無聊,當無聊時就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互動來解悶。但隨着時代變遷,智能手機或平板代替了與人面對面的聊天,同時又能夠提供娛樂,達到解悶的效果,因此讓人產生依賴。"

她說,家長在面對孩子沉迷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問題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父母應以身作則,以身教的方式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并成為孩子的榜樣。

“許多父母本身已養成滑手機的習慣,因此無法了解手機或平板電腦對孩子帶來的害處。孩子們的自制能力、判斷力及自律性遠遠不及成人,家長若等到孩子過度沉迷后才開始害怕,那已經是太遲了。"

她指出,手機及平板電腦并不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而是選擇品。家長們在選擇是否要給予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前,就必須做出正確的事前教育,多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內心需要,以避免他們過度依賴電子產品。"

“人類的心靈需要滋養,若孩子們心靈上得不到關愛,就會試着在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上尋找寄托,良好的心靈糧食在于親子關係,家長與孩子必須從小培養感情,讓孩子們感受關愛。"

軟硬兼施去教導

針對家長們若發現孩子沉迷於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後的補救方法,陳惠玉認為,孩子若還是處於小學年齡較小的階段,那麼家長們可采取較為強硬的方式,沒收孩子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但同時也必須給予孩子一些補償,平復孩子的心情。

“如果對象以是青少年,他們的思維已開始改變,問題也變得較為棘手,無論軟硬的方式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家長們必須請教於第三者或找機會讓孩子們多參與戶外活動或團體,盡量遠離手機。"

因此,為了避免孩子過於沉迷科技,陳惠玉建議,家長在給孩子們手機或平板電腦后,必須與孩子設定條件,例如孩子們必須在特定時間交出手機,勿讓孩子們自己收藏手機,當父母發現孩子因為手機或平板電腦擾亂了生活,就必須沒收。

“家長在教導孩子們前,必須擁有警惕性及長遠性思考,在孩子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之初,就必須實行相關條件,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同時,陳惠玉也認為,父母不應該以“軍事化"的方式嚴禁孩子接觸手機,盡量在其中取得平衡點,太過極端及嚴厲的方式禁止孩子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只會弄巧反拙。

“孩子們在發現其他同學擁有智能手機后都希望能夠融入朋友的圈子,必定會開始有所反彈,倘若家長采取不適當的處理方式,將會破壞親子關系。"

此外,她說,許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們在學業考取好成績,以物質來獎勵孩子們的表現,這將導致孩子們凡是都會以物質來思考事情,這將對孩子的思維帶來反效果。

“這種`物質獎勵´方式應適可而止,家長們應以智慧傳遞信息,以愛為出發點,告訴孩子們手機的正確功能、背后的動機及正確價值觀。"

陳惠玉說,許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無法抽空陪伴孩子,只能夠給予孩子們物質上的享受,但這會導致孩子們缺乏愛的基礎,并以物質來定義父母親關愛的標準。

光明日報/趙伊婷.2016.5.19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