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遷離剩約70戶 巴里文打新路華裔逾半外流

(吉輦25日訊)巴里文打新路是典型農村小鎮,缺乏屋業發展及就業機會,導致人口外流嚴重,華裔家庭曾達逾百戶,如今只剩約70戶,人口外流率超過一半。

新路位於巴里文打新邦里瑪與瓜拉古樓漁村中間,華裔多住在主要道路兩旁。當地唯一微型華小維新小學、有90多年歷史的地頭老爺廣福宮廟,以及廣福宮禮堂都建在路旁,巫裔則散布甘榜內。

Advertisement

新路是名副其實的李家村,約90%村民姓李。當地華裔從早期至今多數經商,開設腳車店、摩多店、雜貨店、迷你市場、五金店、家私店等,僅少數務農。

老一輩人說,新路在日據時代曾有一間米粉廠,夜晚也有華裔小販營業,許多外地客前來購買當地華裔自磨自舂的米及自榨的椰油,小鎮熱鬧情況可想而知。如今,新路以老年人及經商中年居多,從維新小學全校僅11名華裔生的情形來看,連兒童也不多,可見新路人口流失嚴重。

華裔購巫裔農產轉售

ADVERTISEMENT

搬離新路逾10年的李仁和說,半個世紀前,新路華裔家庭散布道路兩旁及甘榜內,多數靠巫裔居民生產的農產品經商。甘榜巫裔村民以種稻及養雞鴨為生,那時一年才種一季稻米,收割後田地裡會有絲鰓毛腹淡水魚(Ikan Sepat),他們也種植椰樹。

“華裔村民向巫裔村民收購雞鴨、雞蛋、鴨蛋、淡水魚和稻米等,再批發到外地,椰子多是取出椰肉加工,椰殼用來當燃料。”

他提及,華裔向巫裔收購農產品,巫裔向在道路兩旁經商的華裔購買糧食、雜貨等,那個時代工作機會多,人口也多,一個華裔家庭有8至12個孩子。

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從農業轉向工業社會,新路就業機會隨之減少,新邦里瑪工廠林立,提供許多就業機會,年輕人不是到工廠工作就是紛紛往外地謀生並落地生根,導致年輕人口逐年外流。

“雖然如此,新路華巫裔村民相處依然很融洽,過年都會互贈糕點,結婚或其它喜慶節日也會同歡共慶。”

他雖已搬離家鄉多年,但只要有活動,他依然常回鄉參與,也常探望老朋友。

缺屋業發展就業機會

48歲新路村民陳添德說,目前還留守新路的華裔多數是開店做生意、在鄰近鄉鎮上班或已退休的老人。

“這裡沒屋業發展也缺乏就業機會,許多家庭都搬走,剩下的都是老屋,目前華裔都住在道路兩旁,甘榜內只剩一戶華裔。”他說,新路的華裔商家都是靠巫裔顧客維持生意,有些商家早上來開店做生意,打烊後就回巴里文打等地居住。

“新路每天有下午市集,每逢星期三有早市,星期六有夜市,是甘榜居民購物中心點。雖然有巴剎、市集,商店,購物還算方便,但新路找不到華裔經營的飲食店,華裔村民若想在外用餐,要到巴里文打、瓜拉古樓等地,與其他鄉鎮相比,生活上還是有許多不便。”

另外,他唸小學時一班有30人,全校約180人都是華裔生,而今只剩十多人。

商店多改由巫裔經營

82歲的李民生說,以前新路道路兩旁都是華裔在做生意,現在有許多商店由巫裔經營,當地也沒有華裔小販了。

他說,當地許多華裔商家因無人接手,老東主逝世後就關了,有些則因難以維持生意而不繼續經營。

“老一輩人孩子多,農曆新年期間兒孫滿堂,熱鬧滾滾,現在新路華裔家庭不多,就算子孫回來過年,也感受不到濃郁氣氛。以前一年一度的拿督公聖誕是新路很盛大的日子,本地和外地民眾都會來膜拜和觀賞酬神戲,現在看戲的人不多,歌台演出就會多一點人,但就是熱鬧不起來。”

他指出,新路沒什麼娛樂,年輕一代晚上可能到鄰近鄉鎮找朋友聊天聚餐,老人家多數是待在家裡看電視,偶爾周末才與親友出門走走。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