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中篇)‧客家歌謠傳千里‧培養新血多創作

客家人有“丘陵上的民族”之稱,有客家人聚居的山區就會聽見客家山歌,這也是客家的文化精粹之一。客家歌謠隨著客家人遷徙而流傳至中國南方、台灣、東南亞各地,其中以台灣的客家歌謠發展較蓬勃。

除了依然保留傳統客家山歌之外,台灣的客家歌謠經歷幾個時代的演變之後,不同時代的客家音樂家亦創作出客家童謠,客家流行歌曲和創作歌曲,致力讓客家歌謠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山歌曲調之中,而是年輕化之,促使客家人的優美曲調得以傳唱世代。

Advertisement

中國西晉時期,客家人因戰亂而從中原南遷,過著離鄉背井的日子。雖然如此,客家人從不忘祖宗言,在異鄉落地生根後仍然重視客家文化的傳承。

俗話說“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歌謠”,顯示出客家人自古有好歌之俗。客家歌謠隨著客家人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迄今已成了客家人重要的文化資產。

來自台灣的客家歌謠指導老師羅茵茵有一副嘹亮的好嗓子,她本身就是客家人,所以唱起客家歌謠來韻味十足。早前她受邀來到檳城浮羅山背“天穿日客家嘉年華”演講時與本地客家人分享台灣客家歌謠的歷史發展和演變。

她說,用母語唱的歌謠稱為“母親的歌”,那是因為人都是在小時候從聆聽母親用母語唸謠時,對母語留下深刻的印象。

ADVERTISEMENT

“凡是用客家話唱的歌都稱為客家歌謠,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散播著悅耳的客家歌謠。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歌謠也出現不同的旋律和伴奏方式,歌詞也出現新的名詞,但無論如何演變,都是希望客家歌謠可以傳唱世代。”

她把台灣的客家歌謠大致分為四個種類,包括傳統客家山歌、客家童謠、客家流行歌曲(1970年至1989年客家歌曲),以及創作歌曲(1990年以及2002年以後的客家歌曲)。在台灣,一般人只將客家歌謠分為兩至三種類,不包括童謠在內。而她特別把客家童謠劃分為一個種類,那是因為很多人都在童年時聽母親用母語唸謠,而在長大後將母語創作成有旋律的客家歌謠。由此可見,童謠對於傳承母語的影響力。

“目前,台灣的傳統客家山歌有四種曲調,包括`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和`小調’。`老山歌’又名`大山歌’,`老調山歌’。它是一種曲牌名,沒有歌名,也沒有固定歌詞和節奏。其基本曲調固定,以La、Do、Mi三個音來構成基本旋律,可隨意填詞來唱,拍子拖得很長。”說畢,也是台灣客家電視台《山歌唱來鬧連連》節目主持人的羅茵茵唱起客家“老山歌”,讓本地客家人聽出耳油。

“而`山歌子’同樣也是一種曲牌名,也同樣無固定歌詞。基本曲調固定,以La、Do、Mi三個音構成基本旋律,也可隨意填詞來唱。不過,有別於`老山歌’,它具有拍子和固定的節奏。`山歌子’又名`山歌指’,那是因為它是以對唱的方式進行,客家人常在山與山之間與情人或鄉親對唱,這與中國的`鬥歌’有些相似。”此時,她再次拉高嗓子唱起“山歌子”,讓人親耳聽證到山歌的無窮魅力。

“平板”又名“改良調”,其曲子比較活潑輕快,並不像“老山歌”和“山歌子”般有許多高音和轉音來表現歌唱技巧,因此經常成為人們學唱客家歌謠的入門歌曲。

她說,“小調”又名“小曲”或“俗曲”(意旨通俗歌曲)。它有固定的歌詞,是客家戲曲音樂裡最常運用的歌謠。它很適合在休閒或勞動時哼唱,其中《思戀歌》是經常用來表演和演唱的客家小調。

《金曲獎》設獎推廣

與此同時,客家創作歌曲,又稱為“客家新音樂”也於1990年蓬勃發展起來,不過從那時至2000年期間,台灣的客家創作歌曲的盛行範圍一直局限於年齡層比較高的中年和年長者的圈子裡,年輕人對客家歌曲難以產生興趣。

“有鑑於此,台灣客家委員會開始舉辦客家創作歌曲MV比賽,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參賽。希望藉此推動年輕人去聽客家歌曲,瞭解客家音樂,使客家歌曲得以年輕化。於2004年舉辦《台灣母語原創音樂大獎》,獲得年輕人的踴躍參與,進一步使母語音樂得以年輕化,使客家創作歌曲注入一股新的活力。”羅茵茵說。

於2003年,台灣的客家音樂作品數量增加,且台灣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獎項《金曲獎》也增設了“最佳客語演唱人獎”,並於2005年增設“最佳客語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大大鼓舞了客家音樂人繼續在母語音樂創作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同時,客家委員會也給予那些有意出版專輯的客家音樂人經濟上的輔助,藉此鼓勵更多客家音樂人投入於客家音樂創作的行列,使客家音樂專輯得以在市場上出版,讓客家音樂悅耳的音符得以傳播千里。

把老山歌變流行曲

1970年以前,台灣流傳的客家歌謠主要為傳統客家山歌;1970年以後客家流行歌曲開始盛行。

羅茵茵說,1981年開始,台灣客家音樂人吳盛智組織陽光樂團,將“老山歌”和“山歌子”

改編成比較輕快且充滿西洋爵士曲風的客家流行曲,並成為首位上電視節目演唱客家流行歌曲的客家音樂人。他動聽的歌聲獲得聽眾的熱烈迴響,驚嘆原來客家流行歌曲是如此悅耳動聽。

“1989年,客家音樂人涂敏恆創作的《客家本色》成為台灣客家人極具代表性的歌曲。還有客家音樂人林子淵創作的《細妹仔恁靚》也曾經流行一時。”

童謠傳承語言精粹

1988年,台灣客家人發起“還我母語運動”,促使客家話和文化在台灣社會獲得更大的重視之後,客家童謠也在1990年開始逐步發展起來,許多客家音樂人開始大量地創作客家童謠來傳承母語予下一代。

“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發展出來的童謠。童謠的特點是歌詞有押韻,容易唸和唱又深受小朋友喜歡。1990年開始,有許多台灣客家音樂人將小時候母親唸的歌謠譜上曲子創作成童謠並出版成專輯,教自己的孩子唱客家童謠,其中最廣為人熟悉的是客家童謠《月光光》。”羅茵茵說。

由於客家話保有唐宋時期中古音韻母的特色,因此也有台灣客家音樂人為唐詩宋詞譜曲創作成童謠。“此外,還有全新創作的客家童謠,通過簡單易學的歌詞教導兒童客家話,例如由客家音樂人涂敏恆創作的《大憨牯汽車》。同時,也有將家喻戶曉的著名童謠重新填詞改編成客家童謠,例如著名童謠《兩隻老虎》也有客家版本。

“語言會不會消失,全視我們如何去傳承和教導下一代,歌曲是傳承語言精粹最好的管道,童謠是鼓勵兒童學習母語的媒介。童謠最有趣的地方是,歌詞無須有意義,最重要是小朋友容易記得。”在台灣她經常教導兒童唱客家童謠,好讓兒童能從生活化的歌詞中輕易學習客家話。

她也現場指導了本地客家人演唱了多首客家童謠,包括由涂敏恆作曲,改編自客家傳統童詩的《伯公伯婆》,客家傳統童謠《天公落水》,由台灣當代客語流行音樂人謝宇威和蔡旭峰作曲,改編自客家傳統童詩的《阿啾箭》等等。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