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無知偏見惹民憤

近日,國民大學民族研究所教授拿督張國祥的“華小生不太聰明”言論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華社的強烈反感。

這位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的學者,以經常發表針對華社的出格言論而聞名,這次的言論再次挑起了種族情緒,成為輿論焦點。副教育部長對他的批評尤為尖銳,直斥他為“井底之蛙”,完全脫離現實。

Advertisement

似是而非的建議

張國祥長期以來的種種言論,早已成為華社關注的焦點。最為人熟知的,是他曾建議將“肉骨茶”改名為“骨茶”,理由是“肉”字象徵豬肉,對穆斯林群體不友善,因此不應在多元種族的社會中使用。這種似是而非的建議引來社會廣泛的嘲笑,成為一時笑柄。此外,他還反對政府撥款給華文獨中,更甚者,他反對承認獨中統考,也主張我國不應該存在華小。

在張國祥的多次言論中,華人新村也成為他攻擊的對象。他認為華人新村沒有什麼特色,甚至有黑歷史,不應該申請成為文化遺產。這一言論引起華社的不滿。華人新村在馬來西亞華裔歷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無數家庭的根源可追溯到這些新村,對其進行文化遺產申遺是一個希望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舉措,然而張國祥卻一再反對。

值得探討的是,為什麼張國祥一位華裔教授,總是發表這樣的言論來攻擊自己的族群?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他的背景。張國祥出生於吉蘭丹州,是當地的土生華人,從小並未接受華文教育。他雖然會說福建話,但那是摻雜了泰語和當地方言的福建話。因此,他對華人文化和華文教育的理解顯得片面且膚淺。

ADVERTISEMENT

與此同時,張國祥在馬來社群,特別是思想狹隘的部分群體中,反而獲得了相當的認同。他的言論迎合了一些極端主義者的觀點,成為這些人用來攻擊華社的工具,在某些馬來社群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在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社會中,張國祥的言論無疑是充滿挑釁性的。他的言論不僅無視了馬來西亞各族人民長期以來為建立和諧社會所做的努力,還多次挑起族群之間的對立。更令人失望的是,他往往以學者身份發表這些具有誤導性和偏見的言論,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分裂。

要反駁張國祥的言論其實並不困難。首先,他對華文教育的理解極其片面,無法認識到華小和獨中在促進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華小和獨中不僅是學習語言的場所,更是華裔社群文化認同的核心。從馬來西亞建國至今,華小和獨中在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和諧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華社多年來的共同努力結果。

對歷史無知

其次,張國祥對華人新村的批評也是極為狹隘的。華人新村是馬來西亞歷史的見證,它們是抗日戰爭和英殖民時期華人社群經歷磨難後留下的歷史痕跡。這些新村不僅是馬來西亞華人的生活根基,也承載着一段重要的歷史記憶。主張新村申遺,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多元文化社會的一種認可。

當我在搜集張國祥的新聞時,網絡上對他的批判如潮水般涌來。網民的評價毫不客氣。其中有一幅對聯,頗能表達華社對他的態度:

狂夫忘祖心無恥,

謬論違天國不祥。

這副對聯正是華社對張國祥最準確的評價。張國祥的言論不僅背離事實,還破壞了民族和諧,挑起了不必要的爭端。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張國祥是否真的能理解這些批評的深刻含義?他的種種言論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個人觀點的偏差,更是一種對多元文化的無知與偏見。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