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胡靜怡:食育從小做起 孩子更惜食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圖片: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世界各國皆重視“食農教育”這個生活素養,“食育”講的是正確飲食觀念,“農育”則是身體力行的農業體驗活動。食育是針對大眾的飲食覺察,帶動大家重視吃進口中的食物,培養新生代照顧自己飲食的力量,並延伸關注社會與土地,進而提升整體飲食環境。

Advertisement

胡靜怡主理“森態工作室”主要教育孩子關於食育的重要性,這種教育有助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不健康食物的攝入,預防如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

食育可追溯到古代,彼時的社會飲食簡樸,吃的是真味,只是社會發展改變了飲食生活,以致現代出現了許多經過加工,衍生多種飲食失調和疾病,近年的食安問題更引起廣泛關注,因此食物教育在近代開始發展成形,尤其是日本,早已深耕了20年,更成為世界第一個將食育入法的國家,“食育”二字早已深植日本國民心中,成為一項生命全程教育。在歐美一些地區,學校也開始通過家政課程和健康教育課程教授學生有關食物的基本知識和烹飪技能。

胡靜怡說,食育計劃宜在孩子年紀尚小時在家中展開,從挑選食材、料理、用餐禮儀到最後的清潔衛生,都是給孩子最好的食育榜樣。通過簡單的方式教育孩子瞭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和身體所需,比如講解蔬菜水果對身體的好處,當然也可以透過圖書、繪畫、說故事還是遊戲等方式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食物知識。

食物教育可從家中展開,從挑選食材、料理、用餐禮儀到最後的清潔衛生做起,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

ADVERTISEMENT

和樂用餐能放鬆心情

“在我小時候,每當有小販經過我們家門口叫賣新鮮馬鮫魚時,外婆就會買一些魚來製作魚丸。我的個子不夠高,只得搬來小凳子墊高雙腳,看着她將魚清洗後開始刮魚鱗、清內臟、刮下魚肉再打成魚漿,最後一手擠壓魚漿,一手刮起再放入清水中定型烹調。”胡靜怡回憶她小時候待在外婆身邊時的美好時光。

手打魚丸的場景歷歷在目,因為外婆一邊處理魚丸,也得一邊接受她提問的十萬個為什麼。“瞭解食物的由來到餐桌上的美味,自然能培養我們對吃的要求和健康法則,就這麼簡單!”

另外,食物教育其實不止在食材上的講究和知識面的建立,更是透過對待食物的態度反映出我們對事物持有的價值觀。現今許多家庭分別為個別事情忙碌,很多時候無法共餐,有者則對着電子產品進食,實在不利於消化及家庭關係。“其實,創建一個健康和樂的用餐環境,除了可以確保孩子飲食均衡,亦能透過一起用餐來放鬆心情,建立家庭和諧關係。”

讓孩子逐步學習怎麼看食品標籤,為健康把關。

付出勞力齊耕作

不喜蔬菜也願吃

飲食之道,最重要是均衡和份量恰當。“健康飲食金字塔”是一個三角形的食物分層分類,最底層的面積最大,需要攝取的量最多,往上就會比底層小一些攝取也少一些,以此類推。

在2020年,飲食金字塔隨着世人的環境條件及工作內容的巨變,把原本的碳水化合物和蔬菜水果(膳食纖維)位置互換,蔬菜水果在最底層,其上的第二層就全穀物,也稱為碳水化合物。第三層就是優質蛋白質和最頂層的油鹽糖。

“孩子需要逐步引導和鼓勵之下才會較願意嘗試新食物,好比在10年前做食農教育的我們帶着孩子在校園裡耕種,從認識泥土到植物所需生長環境,再到收成,我們都風雨同路,分享成果。”胡靜怡說挑食的孩子在眼看着一天天成長的蔬菜得來不易,自會惜食,這雖然是漫長的經歷,但也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孩子在分享成果當天,至少不抗拒吃他付出汗水種植的蔬菜,如平日裡切得再細碎都會被挑掉的蔥花,孩子都願意把它吃下去。


日本的小學至初中學生,午膳時間會留在課室內吃飯,同時學習食物營養知識、日本食物文化及歷史。

挑食的孩子在眼看着一天天成長的蔬菜得來不易,自會惜食,願意把不愛吃的蔬菜吃下去。

寓遊戲於食育

建立對飲食認知

食物種植體驗和料理都是能直接讓孩子透過生活去觀察切身的飲食方式。若想從遊戲或是活動中去認識食物,也有多種選擇,其一是桌遊,森態透過食物遊戲卡牌製作了一款充滿本土色彩的《美食大贏家Winner of delicacies》,玩家可以透過不同的食材組合獲知馬來西亞的常見食物有哪一些。孩子在玩樂中先學習並認識基本食材,接着就可以探討食物中的營養等問題。

透過多種類的食物體驗及活動建立對孩子對飲食基本認知,從而培養他們對待入口的食物並不是只為餬口而已。“食育建構起我們對待生活與環境的態度,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從基本的一日三餐着手,建立長期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孩子的人生起着深遠的影響。”

在網絡發達的時代,家長和老師當然可以透過網絡瞭解世界各國的飲食資訊,但在糧食危機和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是否可以多留心要購買的食品背後的資訊,多參與社區健康飲食活動、工作坊、講座,這都是比較切身和貼近自己的食物教育的基礎。

在料理過程中,可按照年齡分配不同的任務。

具像化落實食育

孩子認識更全面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食育可說是首屈一指。扶桑國人非常注重飲食均衡、食安問題,早在2005年6月已頒布《食育基本法》,由此樹立中心思想、再系統化有方法地逐步展開計劃,如今日本學生每天會參與製作午餐,學習健康飲食重要性,培養每個孩子的烹飪技能。其次,就是法國,食育被視為國民教育一部分,學校除了傳授烹煮技巧,還重視食物的背景。其他像是澳洲、中國、美國、紐西蘭等先進國家都早已全面在學校及社區落實食育。

胡靜怡說,食育可以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選擇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減少食用加工食品。這樣的飲食習慣,有助降低肥胖的可能,身體獲得的營養也更全面。當然,長遠計劃就是增強孩子們對食物的營養知識,幫助他們瞭解身體每日所需的營養結構。

“學校方面可以授予基礎的營養知識,譬如介紹食物是屬於什麼類別: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還是維他命等。透過掌握基本知識,再到實際技能和互動活動,如種植、廚餘處理、閱讀食品標籤、料理食物、食物鑒賞和討論等,把抽象的食物教育變成了具像化的學習和操作,這就有助於孩子更認識食物和環境,不停留於知識層。”

胡靜怡:創建一個健康和樂的用餐環境,除了能確保孩子飲食均衡,亦能放鬆心情。

食品入口前先鑒定

教孩子認識標籤

胡靜怡認為,孩子們有必要學習辨別健康和不健康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充分閱讀並瞭解食物的組合成份,再從營養成份中判斷這食物是否健康。當然,添加物越多、高油鹽糖的成份相對都是不那麼健康的。

她和團隊在課上會讓孩子認識簡單的食品標籤,例如:素食、清真、熱量值、健康選擇、含有過敏原等。通過圖片和簡單的圖騰就可以為自己做第一層把關。再來就是讀懂食物材料,從材料中可讓我們瞭解將被吃進肚子裡的這份食物的組合,在對應曾學習過的食物營養的知識,就可以判斷出是否健康食物。

在料理過程中,胡靜怡會按照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被分配不同的任務。例如:幼兒階段的孩子可以學習清洗蔬菜、擠壓蒸熟的食物和塑型等;七至九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學習削皮、清洗碗盤、擦桌等工作等。透過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孩子會更懂得食物是分享和愉悅的概念。“當然在烹飪時亦鼓勵創造性,讓孩子學習搭配食材或設計菜餚,透過這類互動也可讓他們知道食材的營養價值和用途。”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