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善言梁語】觀點與角度

 

最近辯論圈因一場辯論表演賽而引發網絡口水戰,兩位既有辯論背景又經營社媒專頁和網絡平台的公眾人物,各自吸引了大量支持者。

Advertisement

或許這兩位網紅都不承認自己是網紅(畢竟網紅詞彙在大馬確實等同於爭議性),但在這個網絡時代,就連少於1萬5000名粉絲者都可被稱為“微量紅人”(KOC),所以這兩位網上評論人擁有流量而被冠上網紅也不為過。

立場影響觀點

我無意捲入風波,也不評定誰是誰非,但這一來一往的舌槍脣劍,卻讓我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件事。當時,是一名記者向一名政治人物提問,竟激怒了這名政治人物,反問記者“你憑什麼來問這個問題?”

當時的我不在現場,初聞此事確實憤憤不平,所以在同事返回辦公室後,立刻和他了解現場情況。作為記者,提問本就是我們的職責,我也一直認為“記者是讀者的嘴巴”,所以記者有責任為讀者問出個所以然。

ADVERTISEMENT

不過,那位政治人物突然發怒回懟的原因,確實讓我好奇。因此,我後來私下問了這號政治人物的助理,原來她老闆看到另一位記者用手肘推了推那位記者,然後那位記者才發問。換言之,她老闆認為那道問題另有內幕,別有居心。

當然,另一個敵對政黨的政治人物和地方領袖,知道這位記者因提問被罵後,都大贊這位記者很勇敢,所以才會挑中那位政治人物的神經線。有趣的是,一些從商的領袖們則好奇問:“你們記者一個月賺多少錢啊?不至於為了一個問題而得罪部長級人物吧?”

明明是同一件事,為何大家看事情會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呢?由此可見,我們每個人可能基於自身立場、背景和情感,甚至是利益關係,而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

也因此,當那位政治人物可能感到被攻擊時,會認為記者的問題不單純;政敵們以勇敢來鼓動(看熱鬧?)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從商者從利益去省度此事,認為以和為貴,亦有其道理。當然,挨罵的記者肯定滿是委曲,憤憤不平,畢竟只是一份工作啊!

換換角度來思考

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答案。因此,除非是違法違例,否則我們很難去粗暴判斷一件事到底誰是誰非,更何況事情發生前的恩怨情仇、先入為主的觀感及情緒都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判斷。

就好像這篇文章並沒點名任何人物,但相信肯定會有人自行配對和腦補。沒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純粹想要提醒大家:有時換個角度看問題,自然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梁潔瑩‧ 自由工作者)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