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按身心特徵分析 大數據助選運動 快樂動起來

文◆李祖怡《明報》

每次奧運後,都會掀起運動熱潮,如何選擇合適運動?如何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Advertisement

長跑考耐力,劍擊講反應,球類要手眼協調,英國有大學利用大數據為大家篩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香港專家則強調開心快樂最重要。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

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

(香港訊)今屆巴黎奧運會上,61歲盧森堡乒乓選手倪夏蓮打出“快樂乒乓”,強調“只要打得開心,就沒有理由停下來。”港隊劍手張家朗衛冕金牌,勉勵港人:“參與運動是開心、健康的事,大家最重要是不要放棄。”

ADVERTISEMENT

方便可單獨做提升持續度

不同運動需要不同技能,例如體操需要高度敏捷和力量,舉重則着重力量而相對不太講究敏捷度。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運動科學家設計網上測驗(bit.ly/4dv1OL3),為大家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更多人參與並持續運動。參加者回答有關自己身體和心理特徵的問題,電腦系統根據答案按英聯邦運動會的運動項目評估,得出3項最匹配的運動。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表示,測驗旨在提升運動興趣,啟發大家做運動,結果並非意味參加者只適合某項運動或其他運動不能做。以健康為目標來說,選擇運動最重要是符合個人興趣並且能夠持續。

選擇方便容易執行的運動有助提高持續度,例如就近運動場所,減少交通耗時,或選擇個人運動如跑步、游泳、踏腳車等,無須隊友的運動較容易開始。相比之下,打欖球需要至少7人組成一隊,較難找到足夠的人來參與。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補充,上述測驗利用大數據分析個人體能並配對適合運動,但由於英國與香港體育文化不同,得出的運動項目未必在香港普及。

目前,香港未有足夠大數據做出可靠度高的推算。簡單而言,如何選擇合適運動?大原則是按不同年齡層的生理需求、身體狀況和能力去做喜歡的運動。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和能力也會發生變化,以下是一些對應身體能力發展的運動例子:

青春期前:多樣運動協調肢體

小朋友處於身體快速發育期,靈活度、協調和平衡等能力逐漸提高,可嘗試不同形式的運動,以滿足生理需求,例如游泳有助鍛煉心肺功能及身體協調,各式各樣球類運動可培養靈敏度和協調肢體控制。

青少年階段:增運動量及強度

踏入青春期,肌肉和骨骼迅速發育,青少年在運動技能和協調能力上都大有提升,可適當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例如參與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等運動。節奏快、體能消耗大的球類運動較能滿足青少年身心的需求,讓他們發揮拼勁。

30至60歲:運動減壓延長壽命

30至60歲左右的成年人,處於事業拼搏期,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可嘗試爬山和慢跑等運動,有助改善心肺、提升耐力、加快新陳代謝,接觸大自然的運動亦能緩解壓力。

外國數據顯示,有恆常運動習慣的成年人平均壽命延長3至8年。以跑步作推算,跑步1小時大約可延長7小時壽命。

長者:恒常運動有效延緩衰老

隨年紀漸長,要維持年輕時的肌肉量是比較困難,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免疫系統、荷爾蒙系統變慢;但年紀大不一定機器壞,研究發現恆常運動,可有效延緩衰老。

65歲後,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逐漸下降,需要更加關注身體的穩定度和平衡能力,建議多做仰臥舉腿、弓步等練習。

做運動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減低受傷風險,尤其65歲以上長者需要更加關注身體的穩定度和平衡能力。

滿足社交需求增內在動機

“年輕人反應較快,打乒乓球有一定優勢,而中年人及長者反應慢一些,但最重要是享受當中的快樂。”雷雄德強調,人與人之間存在體質上差異,沒有既定某年齡層非做某項運動不可,而是按個人興趣在可控風險下做適當和適量運動,擁有內在動機自願參與運動能夠延續運動生涯;而家長應該讓子女嘗試不同運動,即使未能掌握某項運動的技能,或可能在其他運動有不錯表現。

“要養成持續運動,有3個主要元素——開心、社交、可量度。運動過程中找到快樂,而且具備社交元素,譬如運動後與朋友一起吃喝、聊天,以及量度得到的進步如打球技術有所提升,在相同運動強度下跑步變得輕鬆,有成功感和滿足感可以提升做運動的內在動機。”

考慮年齡平衡免受傷風險

雷雄德年輕時參加外展訓練,第一次接觸獨木舟,一玩便玩了40多年。他分享獨木舟令他“着迷”多年的原因:“每次坐上獨木舟,每撥一槳都能感受到前進,感覺十分舒適。在海中划獨木舟,遠離繁囂和石屎森林,又可與三五知己一邊划,一邊聊天。划到渺無人煙的荒島,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就像按下重置按鈕。”

做運動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懂得平衡風險。在運動時減低受傷風險,都有助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將近65歲的雷雄德在5年前已經甚少踢足球,因為考慮到平衡受傷風險。如果踢足球時跌倒或扭傷膝關節,其他活動如爬山就無法參與。

在當前年紀,他認為爬山比踢足球更令他開心,惟要留意天氣,“現在天氣這麼熱,我會選擇黃昏時間行有樹蔭的平路或水塘,而不會登上獅子山、蚺蛇尖或鳳凰山,擁有應對環境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

此外,要在運動時減低受傷風險,做好熱身運動相當重要。雷雄德表示,開始主項運動前要做熱身,將核心溫度升高,讓手腳暖和,甚至開始出汗。

熱身可按主項運動類型,加入相關動作,例如足球的熱身可以包括傳球、模仿射球動作、前後左右跑動等,這些動作要輕鬆慢慢做,讓大腦在真正踢球時,已經能夠激活相關感應器,控制肌肉。

運動新手無須追求心跳率

歐陽健補充,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逐步增加強度,有助養成持續運動習慣及減低受傷風險。

“一般健康人士做帶氧運動需要最大心跳率

(220減去年齡)的60%至80%。

以30歲為例,

心跳率應保持在每分鐘114至152次,

但對於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

維持這個心跳率20分鐘可能感到吃力。

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

先以最大心跳率50%至60%為目標,

即每分鐘95至114次,

將運動時間延長至約25分鐘。

當感覺良好時,再逐步提升目標心跳率。”

忽然運動肌肉受罪

對剛開始運動的人或有一段時間沒運動的人來說,“忽然運動”或是“周末運動者”(weekend warrior)容易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的情況。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出,常見受傷類型包括:

◆膕繩肌拉傷

久未運動,大腿後側膕繩肌特別容易在需要衝刺動作的運動中拉傷

◆小腿肌肉拉傷

小腿肌肉在突然增加活動量時容易拉傷

◆足踝扭傷

穩定足踝的肌肉和韌帶變弱,在恢復活動時容易導致足踝扭傷

◆下背部拉傷

核心和背部肌肉變弱,在身體突然受到壓力時容易拉傷

◆膝蓋損傷

膝蓋周圍的股四頭肌和膕繩肌變弱,容易導致扭傷或其他膝蓋問題

運動後,熱敷和用運動滾筒按摩有助放鬆肌肉,紓緩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久未運動或突然大幅增加運動量,肌肉痠痛情況更明顯。肌肉痠痛通常持續3至4天,如徵狀持續不適或沒有減輕,可能是肌肉拉傷,應該尋求專業治療。

運動新手3招減受傷

適逢奧運年,掀起體育運動熱潮。大家除了觀看賽事欣賞運動員表現,隔空為運動員打氣,不少人亦受運動員的堅毅精神鼓勵,因而開始或重拾運動習慣。

藉此機會,向剛開始運動的新手淺談可能出現的受傷風險及注意事項,讓大家更能體會運動樂趣。

運動員訓練強度及訓練量,比平常人高出很多倍,所以如沒有好好控制訓練量,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傷患。再者,導致傷患最大原因,就是”舊患“。筆者作為前田徑運動員,深深明白傷患對運動員帶來的影響。所以,當看到中華台北隊的羽毛球”一姐“戴資穎因傷患困擾影響發揮,以及西班牙隊的羽球手馬琳比賽時觸及前十字韌帶舊患而退賽,真的不勝唏噓。

構成各種常見傷患

一般運動愛好者亦會有舊患,例如腰痛、頸痛,或最常被忽視的腳腕扭傷。若舊患未處理好,即使不再疼痛,該處筋膜和關節依然會繃緊或出問題,導致整個身體筋膜活動空間減低。運動量大,加上沒有足夠時間讓身體恢復,就會容易出現勞損或傷患問題。

熱門休閒運動如跑步、羽毛球、游泳等,均有可能構成各常見傷患。前兩項運動較多用到單腳下肢肌力,如大腿前後肌、臀部肌肉等力量去作出單腳支撐或弓步等動作,需透過鍛煉才可減低膝傷風險。而游泳則需運用更多核心肌肉力量穩定軀幹,避免身體向下沉;當核心力量不足,就會以腰肌代償,繼而出現勞損問題。

休息恢復處理舊患

為減低受傷風險,運動時留意以下事項:

1.鍛煉身體肌力,學習正確運動姿勢。

2.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休息恢復:雖然根據超負荷原則,運動需要有足夠強度才會提升成績,但亦需要留意身體警號,避免因過勞而引致勞損或嚴重受傷。

3.好好處理舊患,就算關節沒有痛楚,並不代表關節或舊患已經妥善處理。關節錯位或筋膜繃緊都會導致肌肉之間互相代償,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傷患。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