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按國際標準操辦大馬華博 林家豪致力普及文史教育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  圖片\受訪者提供

文史與博物館工作者在保存和傳承文化遺產中扮演着關鍵角色,他們不僅負責收集、整理和展示歷史文物,還致力於研究和解讀這些文物背後的歷程和意義。他們的工作幫助我們理解過去,認知現在,並規劃未來。他們通過教育和展覽,激發公眾對歷史和文化的興趣與認知,促進社會的文化素養提升。

Advertisement

大馬華人博物館負責人林家豪的努力,使得歷史得以被銘記,文化得以延續,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和精神財富的守護者。

林家豪是馬來西亞文史與博物館工作者,掌管的是剛創館不久的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華博”),從先前的籌備工作到後來博物館的擴大和發展,幾乎都是由他一人操辦。

華博於201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博物館隸屬於馬來西亞華人總會(簡稱“華總”),其籌備工作始於2016年1月1日。當時,華總發出通知,開始着手準備博物館的建設。早在2011年,華總就提出了建立自己大廈的計劃,並計劃保留一層作為博物館。經過多年的籌備和建設,2016年大廈啟用後,投入博物館的籌備工作。

華博的建立旨在填補馬來西亞缺乏展示華人歷史的博物館。於是,丹斯里吳德芳等人捐獻了一些家裡舊時的生活用品以及文獻。這些收藏品經過40年的沉澱,為華博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一批文物的捐贈者捐贈了一千多件文物,其中800件是丹斯里吳德芳的私人收藏。

ADVERTISEMENT

在馬來西亞,博物館教育相對匱乏,許多孩子並沒有機會瞭解和參觀博物館。大多數人只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對博物館的建設和作用缺乏概念。林家豪在北京大學學習考古,對博物館學的課程也瞭如指掌。然而,馬來西亞的考古工作如鳳毛麟角,所以回國以後林家豪先是在獨中教書。

“一年半後,丹斯里邀請我加入華博的籌備工作,因為他需要一個專業對口的人協助他。”林家豪約略說明加入籌建華博的歷程。

捐贈文物作展品

作為文史與博物館工作者,林家豪面臨的挑戰包括制定展覽方向、內容和文案的設計。文案和設計的協調需要明確的策展方向和設計團隊的介入。華博裡的展示品並不是隨意從市場上購買的,而是在接受捐贈後精心挑選的。“參與華博的前期建設和協調工作,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近年來,馬來西亞出現了蓋博物館熱,但許多人對博物館的未來發展和維護缺乏方向感。國家博物館的定義不斷修改,但能否梳理舊有方式以更宏觀的角度站在國際視野上,博物館不僅僅滿足個人團體的需求,而是需符合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是建館者面臨的挑戰。

他無奈的說:“目前,馬來西亞許多所謂的博物館僅僅是漂亮的倉庫,只在有人來參觀時才開放。”

林家豪希望通過華博的建設和展示,展現華人的歷史和文化,以吸引更多人參觀和捐贈文物。“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的空間,更是一個文化交流和創新的平台,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重要橋樑。”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開幕半年後,林家豪為前中國駐大馬大使白天作導覽。

博物館不只是展現歷史

自華博開館以來,儘管因新冠疫情經歷了兩年的關閉,但參觀人數已經突破了11萬人次。開館後兩年,參觀者已達到7萬人,2022年5月重新開放後,參觀人數逐漸揚升。林家豪和團隊不斷增加新的特展和維護展覽空間,以保持參觀者的興趣。華總的支持和參與使得博物館的發展順利進行。

他認為,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現歷史的地方,還應該成為社區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和推廣,我們希望能提升公眾對博物館的意識,讓更多人瞭解博物館的作用和意義。”未來幾年,華博也將繼續推動博物館與社區的互動,特別是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如檳城和馬六甲的關鍵保護工作。通過導覽員培訓和針對社會課題的研究發表,希望建立一個整合和團結的平台,推動博物館學的知識普及和發展。

專業化操作民辦博物館

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民辦博物館的專業化操作很重要,林家豪希望通過國際博物館的標準和指南,建設和發展具有公信力的博物館。因為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示歷史,更是教育和啟發公眾的場所。

為了吸引更多人參觀,華博致力於展示華人的真實面貌。很多觀眾在參觀後引起共鳴,有人會將舊時的公民權證書或70年代的小物品捐贈給博物館。

“對於這些捐贈,我們將會通過文物移交捐贈制度進行聯繫和探討,以確定是否適合展出。”林家豪說。

另外,吉隆坡每年都有很多老店房子被拆除,有人問林家豪是否可以將這些老房子的一部分用於博物館展示。

“通過互動的方式展示這些文物,可以讓更多人瞭解數代家庭在當地的貢獻,以及過去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很多參觀者在博物館裡找到他們祖輩留下的物品,感動之餘,還自動捐贈更多的資料和物品。”

為了吸引更多人參觀,華博致力於展示華人的真實面貌,很多觀眾在參觀後引起共鳴,會將家中有歷史價值的舊物捐贈給博物館。

中國年輕人愛逛博物館

華博珍藏了許多文物,檳城鐘樓的捐贈者謝氏富商曾經捐錢給滿清朝廷,後被朝廷賞賜“補服”(也就是當時候官服),但是沒有實質的權利。這個博物館的鎮殿之寶“補服”上面有飛禽的圖案,是極為珍貴的。原本,這些文物已經被富商的後代帶去了瑞士。後來,當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開幕時,這些珍貴的補服以及其他古早時候的紡織品,就被帶回大馬展出了。

近幾年,人們逐漸發現博物館並非刻板沉悶的地方,而是可以不同方式展現歷史的場所。大馬的文物館不僅展示文物,更重要的是與觀眾互動,回應他們的興趣和問題。

“中國近年的博物館發展迅速,年輕人開始把逛博物館作為一種休閒活動。我們可以通過展示國家的真實面貌,吸引更多人參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抓住正確的方向。”

馬來西亞有許多自稱為博物館,但卻名不副實。一個真正有公信力的博物館,必須遵循國際博物館的職業道德和建設守則。林家豪認為,應該要做好自己,履行博物館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假借博物館的名義搞旅遊噱頭。

博物館的運營涉及到許多細節,如版權問題、策展角色和內容的選擇等,林家豪希望通過國際博物館的標準和指南,建設和發展具有公信力的博物館。

大馬缺專業博物館管理

博物館作為文化和歷史的展示窗口,承載着教育與交流的重要使命。然而,在馬來西亞,博物館單位和公眾對博物館的意識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這不僅限制了博物館的發展,也影響了社區和博物館之間的互動和影響力。

目前,馬來西亞缺乏專業的博物館管理,各個博物館單位各自為陣,發展緩慢。社區對博物館的認識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博物館作為精神文化中心。

“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這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林家豪感慨的說。

他一直樂見更多的民辦博物館在馬來西亞興起。民間組織的力量可以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專業化的操作和策展意識的培養,可以慢慢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林家豪: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的建立旨在填補馬來西亞缺乏展示華人歷史空間的博物館。

辦工作坊進行文博教育

在吉隆坡,林家豪跟其他紀念館有很多互動和合作,特別是在導覽員培訓和社會課題研究方面。通過這些工作,逐步整合和團結有興趣加入的個別團體,形成一個強大的平台,這個平台不僅引進更多的博物館學知識,還致力於教育和推廣國際博物館的方向和目標。

博物館的運營涉及到許多細節,如版權問題、策展角色和內容的選擇等。這些都需要一個系統的平台和辦研討會或工作坊來進行教育和推廣。觀眾參觀時,博物館不僅要展示文物,還要通過各種元素展現馬來西亞的文博事業。

林家豪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使博物館成為每個人都能參與和受益的文化中心。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