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國慶日感懷

今年國慶日,確實與眾不同。

作為團結華人文化的象徵,舞龍舞獅竟然登上了國慶遊行的舞台,成為各大華文報紙的頭條新聞。這是我國獨立以來,醒獅與祥龍的表演首次出現在國慶慶典上,不僅震撼了全場,也成為全國華社津津樂道的話題。

Advertisement

對於這一現象,年輕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可能感觸不深,但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卻感慨良多。回想少年時期,長輩常常提到,舞龍舞獅需要申請特別許可,因此,平時難得一見,只有在農曆新年期間才能觀賞到。每當看到醒獅團到處採青,我總是興奮不已,甚至會跟隨醒獅團一同遊走。如今,舞龍舞獅活動已成為華社中的常態,吸引了其他族群的參與,並成為我國各族人民熟悉的文化表演。

舞龍舞獅已成日常

國慶日的龍獅表演讓我聯想到最近讀的一本關於東南亞歷史的書籍,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所見所聞,更加印證了華人文化在東南亞曾經受到壓制的歷史背景。年長一輩的華人都清楚,我國在1969年發生了“五一三事件”,這也導致從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華人文化活動受到政府的嚴格監控。因此,華人要進行舞龍舞獅,必須向相關當局申請許可,經過嚴苛審查後,才能獲得批准。

這一政策的初衷,是基於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旨在防止不安定因素的擴散,確保民族和諧。熟悉東南亞歷史的人大多了解,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冷戰的氛圍在全球範圍內影響深遠,而馬來西亞正處於國內外緊張局勢的交織點。

ADVERTISEMENT

政府擔心舞龍舞獅等華人文化活動可能被用作傳播共產主義思想或組織反政府行動的掩護,加上“五一三事件”的背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政府加強了對這些活動的監控。

儘管舞龍舞獅活動受到了嚴密監控,華社卻展現了頑強的韌性和創造力,通過多種方式保持和傳承文化傳統。例如,將舞龍舞獅與其他文化表演或儀式結合,以降低活動的政治敏感度,或通過合法途徑申請許可。這段時期的限制反而激發了華社的團結,通過教育和宣傳,加深了年輕一代對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同時,華社還嘗試通過國際社會或媒體的關注,引起對文化限制的重視。

安華護政盼多元

隨着時間的推移,政府逐漸認識到,華人文化活動與共產主義活動之間並無強烈關聯。隨着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政府開始放鬆對這些活動的限制,允許華社更自由地舉辦傳統文化活動。這一轉變也推動了我國向多元文化共存的方向發展,華社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堅韌與適應力,最終成功捍衛和傳承了自己的文化傳統,為我國多元文化的璀璨色彩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國慶日的舞龍舞獅表演,我深感華社在這數十年間為傳承文化所經歷的艱辛。想到我國現任首相的中文譯名,在意義上別有一番妙處,便寫下了一副長聯,以表達我對國家文化發展的深切情懷:

家國同歡,

反腐惠民從萬眾;

龍獅齊舞,

安華護政盼多元。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